记者在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城区东部走访发现,自2012年4月动工、2013年8月主体结构建成的双辽市政务大楼处于烂尾状态。据悉,该政务大楼是2011年双辽市辽东新区规划的一部分,在2013年辽东新区未能获得省级层面的批复同意后被叫停。政务大楼的开发商吉林省博来德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9月19日
澎湃新闻)
三年前主体结构就已建成的政务中心大楼,而今却被深深地“埋”在了大片庄稼地里,此时的萧条破败与2011年官方“一座超越未来的生态新城”的宏大定位形成鲜明对比。政务大楼烂尾,新区成泡影,开发商陷入还贷泥沼,多输而不是多赢,美好的愿望扑了空。
未批先建,是导致现在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在省级审批还未下来之前,作为辽东新区重要规划内容的双辽政务大楼就在当地官方默许下悄然开工;工程烂尾也正始自辽东新区省级审批被否决之后。可以说,正是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与盲目的新城规划冲动,导致了现在的恶果。
虽然之前的官方报道显示,辽东新区的规划是“专家进行多方论证、科学谋划”
的结果,但没能通过省级审批对此则是赤裸裸的“打脸”。此外,虽然地方政府在新城建设上具有一定自治权,但辽东新区的规划上马有没有广泛征集民意,民主决策?双辽本地论坛显示,从一开始,辽东新区的建设就伴随着争议。所以,辽东新区很可能只是当地政府拍脑袋决策的产物,是当下新城建设热潮中又一个典型失败案例。
在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下,“造城”被一些地方政府视为拉动GDP增长、出政绩的重要抓手:“造城”可以获取土地出让金,可以拉动就业,还能形成新的商贸区,辐射周边,拉动经济发展。四平市人民政府官网上至今存有一篇描述辽东新区规划蓝图的文章:辽东新区的规划策略是:跨河东拓,双城联动;中轴统领,价值提升;水脉绿廊,辐射渗透;一核两轴,四区复合。在当地政府眼中,辽东新区的前景一片光明。
但规划新城也需要综合考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产业分布等变量,能不能建,该怎样建,都要有具体的数据作支撑。今年《吉林日报》的一篇报道显示,双辽是“四平地区贫困人口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份”。在一个尚需要脱贫的县域,再造一个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耗资170亿的新城,到底有多大必要?此前,内蒙古贫困县清水河县耗资60亿建新城,历时十年留下一堆烂尾楼,可资对照。
双辽政务大楼烂尾,是当地政府盲目规划新区、违背市场规律留下的“负遗产”。现在2000亩土地已被征用,政务大楼烂尾,是双重资源浪费,决策者应对此负责。虽然新区决策者已经调离岗位,但依据重大决策失误终身追责机制,决策者无法免责。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市化,是各种市场资源均衡发展的结果。如果无视客观条件强行“造城”,只会出现“空城”、“鬼城”,不仅于改善民生无益,也是一笔极大的资源浪费。因之,城市建设只有避免缺乏论证的规划先行与建设上的暗度陈仓,才能避免出现双辽政务大楼烂尾这样的窘况。
供 中国青年报 9月2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