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支出增加裨益多多
(2015-01-15 09:29:20)
标签:
房产 |
面对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山西“加码”民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去年,山西拿出“真金白银”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加大对新增贫困重度残疾人、年满60岁村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等特定人群的“定向”补助。记者日前从山西省财政厅获悉,去年前11月,全省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2041.9亿元,占比达82.4%。(本报昨日12版报道)
在我省经济呈“断崖式下滑”的态势下,去年前11个月,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82.4%,这既高于多省60%左右的民生支出比例,与本省前几年相比,也稳中有升,应当说,这是个不错的数据。
不过,民生支出占财政比例达八成,事实上也是“尽本分”。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一个现代政府最基本的原则。除了维持政府运转所必需的成本、必要的国防支出、基建支出、科技支出等,绝大多数财政都应该投入到民生领域。此为财政应有之义。
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已高达80%的确值得嘉许,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它是不是还有增长空间。比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25元、22元,惠及240万低保对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40元,惠及2563万人”,由于基数太低,即便提高补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不过330元、170元,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也在320元上下。在生活成本、看病费用高企的当下,这样的民生支出,应该说还有更进一步的余地。
不妨说,对民生的关照,再怎么加码也不过分。2000多亿的民生支出,或许还并不足以很好地支撑起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等事业的发展。需明确,判断民生支出是否足够的标准,不是看总体数量,也不是看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而是看其能否满足民生需求。这个需求,具体来说,就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何时这些目标都达到了,民生支出才算有了张漂亮的成绩单。
只有苛求,才能更好。对民生支出要求多一点,对老百姓有好处,对政府其实也没什么坏处。一方面,老百姓生活好了,才会更加信任政府,政府才能赢得更多公信力;另一方面,这也会释放出一个信号,即民生支出多了,三公经费、职务消费也就变少了。
民生支出增加,对改善百姓生活,裨益多多。而体恤民生,也是一个政府最起码的责任。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总体数据良好,但更重要的是细微处的关怀。民生不是一串数字就可以表征的。让老百姓感受到切肤暖意,那才是真正的关爱民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