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耿彦波粉丝团”反思“能人治理”
(2014-11-14 14:21:36)
标签:
股票 |
虽然耿彦波早已调任太原,但在大同仍然存留着一个“耿彦波粉丝团”。“耿彦波粉丝团”成员复杂,原因各异,有关心大同市发展的热心市民,有受益的拆迁户和建材商,也有因拆迁使生活陷入困顿的“钉子户”。耿彦波离任以后,125项在建工程被叫停。耿粉希望他能回来收拾当初因大拆大建留下的烂摊子。有媒体透露,大同市政府2013年累计负债超过130亿元。(11月13日《新京报》)
耿彦波当初的雷厉风行,使大同市区旧貌换新颜。但耿市长走后,大同却变成了一个“烂摊子”:125项在建工程被叫停,未安置好的拆迁户生活陷于困顿,留下的巨额政府债务蕴藏着极大风险……当初的红红火火变成现在的一地鸡毛,时间沉淀之后,或许到了我们反思这一城建模式的时候了。在笔者看来,导致现在这种结果的,或正是城建快速推进背后的“能人治理”思维。
125项工程之所以被叫停,从大同市政府下发文件来看,是因为“工程手续不全……严重影响全市建筑工程领域的安全生产”。那么问题在于,既然这些工程手续不全,当初为何能被轻易通过呢?原因恰在于,耿彦波作为政府权力的人格化,拥有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他想上马的工程,或许一个批示甚至是一句话就能马上推进。但这种治理方式的致命之处于,它以权力的随意而非程序的合规为依据。当权力散场,工程推进的“合法性”也就难以自存,随后遭遇被停工,也就理所当然了。
靠强烈的个人意志与超强的人格魅力来进行公共治理,体现的正是一种“能人治理”思维。“能人治理”的特征是,施政方式高度体现主政者个人风格,而往往是,主政者又是有抱负、有情怀的权力所有者。它效率极高,但又轻易忽略公共治理的本来程序与客观规律,最终留下一系列后遗症。大同市区现在一片“烂摊子”,正是这种“能人治理”下的蛋。
高质量的城市化,一定是以遵循城建规律与市场要素的自由配置为前提的。有必要质疑,在耿彦波的“能人治理”逻辑下,大同诸多工程的决策,是否充分听取了城建、土地、财政、质监等部门的意见?又是否遵守了本该有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环节?如果当初主政者能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充分衔接与协调,或许现在就不至于留下这么多烂尾工程与高额负债。
但这又正是公共治理的纠结点。一项工程,如果按部就班地遵循既有程序,一套流程走下来,不仅耗时长,还可能遭到部门扯皮与政治角逐,效率极低;而靠“能人治理”,主政者意志畅通无阻,或许就能避免这些麻烦,效率能得到极大提升。就此而言,“能人治理”之所以有市场,还是因为我们的公共治理,没能建立起一套有稳定预期的制度治理方式。“十八大”已提出“简政放权”,提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我们看到了破除“能人治理”窠臼的希望。
刊潇湘晨报。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