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举办婚宴,要恪守公权伦理
(2013-10-08 14:24:14)
节前,就有网友晒出“十一假期安排表”。节日期间,几乎每天要参加各种“尼玛”的婚宴,少不了的,自然还有“沉甸甸”的份子钱。声光动人的婚礼背后,也写满了诸多“苦逼表情”。正所谓:由来只有“新人”笑,哪管他人随礼哭!
而更无奈的还在于,正如新闻提及的,各种婚宴中,领导及领导子女的婚宴要占一定比例。领导不同于一般亲朋好友,其身份决定着一套特有的“身份经济学”逻辑。一方面,人情社会,迎来送往无非讲的是一个面子,给领导随礼,数额太少,未免与领导矜贵的身份不匹配,面子上说不过去;从实用角度讲,不论是权力机构还是民营部门,科层式的管理机制,权力往往决定资源分配,多给领导随点礼,就意味着办成事儿的可能性大一点儿;随得少,在日后工作中或许会遭遇不便。
这也正是“近6成参加领导婚宴的人送的份子钱高于一般同事”的背后逻辑。
只不过,领导的“身份经济学”,也难免悖逆规则,破坏契约精神。尤其对公权力而言,给领导随过高的份子钱,权力赎买的意味更浓;而领导也不乏以婚宴之名,行受贿之实的不轨用心。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村干部通过广播通知子女结婚的新闻,其用意无非就是以权敛财。
这并不是说,领导就不能举办婚宴、下属就不能随礼。这是他们的权利。事实上,跟风随礼,并不只关涉权力勾兑,也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学者阎云翔在《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中就提到这种观点:社会变迁,风气渐移,随礼表达亲密关系的功逐渐弱化,而仪式性越来越强,仪式象征逐渐大于实质内涵。给领导随礼,也是这种仪式化的表现。
但公域与私域,公权与私益,在关系文化的冲击下,又时又并不那么泾渭分明。何况,以婚丧嫁娶名义给领导塞钱,又比较隐蔽,取证难度大,这难免给行贿送礼造成“负激励”。基于此,一方面,全社会要培育契约与规则精神,恪守公序良俗;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打着官方招牌敛财行为的查处,增强制度约束力。于此,或能让婚嫁的归婚嫁,权力的归权力,正本清源。(王言虎/研究生)
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13-10-07/023928367904.shtml?wb_uid=2103151045&wb_mid=3630660826465248
http://tieba.baidu.com/p/2621304398
刊《河北青年报》http://heb.hebei.com.cn/system/2013/10/08/013008327.shtml
还好,公寓中心的王老师已经答应给我调到研究生四人间啦,哈!明天又有精神了!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