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城镇化路径很好,遗憾没有时间表
(2013-06-28 17:25:15)
标签:
链接门槛很好吸引力特大城市 |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专家说,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据《新京报》27号)
在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的宏观背景下,明确各类城市的城市化路径,意义重大。一方面,对农业人口而言,以往,他们常常在要不要进城、进哪类城市、返乡还是驻留等问题上游移不定,现在,政策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预期,便于他们做好人生规划;另一方面,于城市决策者而言,在政策已明的前提下,如何规划城市设施与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发展,心里也有一个大致框架。
从1958年颁布《户口登记条例》以来,城、乡始终在两条轨道上发展。城乡剪刀差下,农村与城市发展严重失衡,差距越拉越大。一方面,城市化运动成为城市对农村的全方位剥夺。从资金到资源,从人才到文化,单向度的流动,使农村资源逐步流失,农村更加破败;另一方面,城市吸走农村优质资源后,非但反哺不利,反而利用其话语主导权,通过铺天盖地的传媒,向他们输送够不到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吸引他们流向城市,尤其是公共服务水平更高、资源更密集的大城市。当被误导的农业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后,由于素养不高、技能水平低尤其是户籍门槛的限制,享受不到均质化的公共服务,逐步被城市边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明确各类城市的城镇化路径,稳定进城人口的预期与目标,就显得格外重要。
以往国家对各地城市化的态度暧昧不明,导致各地城市化呈现“千城一面”的怪相,一味征地扩城,大干快上,实际上背离了城市化的本意。城市各有各的不同,大中城市与小城市在建城面积、产业发展、公共财政、环境承载力、资源密集度等方面都有差异,他们设置的户籍门槛也应该有所不同。而明确各类城镇具体城镇化路径,无疑对各类城市的城镇化定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相对而言,小城市资源密集度较低,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也相对较低,落户限制当然可以放宽甚至放开;而大城市资源密集度高,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汇集了最优质的资源,吸引力也就更大,可以合理限制落户条件,时机成熟再放开也不迟。而此次《报告》中所提的城镇化路径正是遵循的这个逻辑。
但也要看到,“顶层设计”虽然明确了各类城市的城镇化路径,却并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没有具体时间表就不会有压力,各地城市化进程就可能跑偏走形,甚至原地踏步。这非但对进城人口无益,对政府公信也是一个伤害。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
链接:http://news.qq.com/a/20130627/001346.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