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物学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2012-06-29 10:22:40)
标签:

杂谈

20世纪后期,由于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人类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人类的疾病谱也相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19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对人类健康及疾病的认识从纯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强调生物学因素及人体病理生理过程,着重躯体疾病的防治,形成了生物学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这一医学模式忽略了心理、社会及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的作用,而恰恰是这些因素对当今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亟待给予足够
的重视。

 

仅举一例即可见一斑,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从生物医学模式来看,它是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形成及其继发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导致冠脉狭窄或闭塞而出现临床上心绞痛及(或)心肌梗死,以致死亡。虽然不断有各种治疗心绞痛药物问世,更有冠状动脉内介入措施和搭桥手术治疗,挽救了不少冠心病患者。但是从总体来看,由于缺乏对发病因素的有效控制,冠心病发病率逐年急骤升高,其致死、致残率也相应大幅增加,给人类和社会造成了难以承受之重负。

 

因此,必须改变仅仅偏重生物学治疗的医学模式,必须唤起社会广大人群的重视,从冠心病发病源头抓起,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早期干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总体下降。1998年美国冠心病病死率较1965年下降59%,就是顺应了这种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这一新的模式对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科疾病的防治不仅是针对病因十分明确的,如感染、营养缺乏、理化病因所致疾病,还要更加重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内科疾病治疗的目标已不仅是治愈某一个疾病,而还要促进康复、减少残疾、提高生活质量;对许多慢性内科疾病不应固守传统的针对躯体某器官系统的药物治疗,而应同时重视心理、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等长期的防治措施。只有顺应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才能进一步提高内科疾病的防治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