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小学低段学生歌唱音准教学的研究(一)

(2011-08-17 14:30:58)
标签:

转载

小学低段学生歌唱音准教学的研究(一)

                                       湖州市吴兴区研训中心课题组﹡

2008年浙江省重点教研课题(编号:14

课题组长:叶丽慧,执笔人:叶丽慧.

成员:凤凰小学邢丽芬、湖东小学金静、环球小学丁民、弁南小学徐晓雯、湖东小学李萍、爱山小学王洁、轧村小学李晓明。 

【内容提要】课题组针对小学歌唱教学中,两个存在率很高的现象:全班齐唱时,总有一些音没有到“点”;学生独唱时,调不准的现象严重,决定进行“小学低段学生歌唱音准教学的研究”。课题组成员通过以这样的行动研究方式:掌握方案—分头实践—详细记录—小组交流—总结反思—调整方案—再分头实践的循环进行,使研究的成果呈螺旋式地逐渐显现出来:学生不仅齐唱时歌声统一、音准和谐,独唱时音准方面也相当好,由于音准能力的增强,学生的歌唱更自信,歌声也就更生动了。并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常规法、培养内心听觉法、支柱法、建立双向思维法、个别检测法”提高学生对准确音调的心理感知能力;以“声音游戏法、高位置朗读法、元音哼唱法、巧用母音法、移调法、以情带声法、手势引导法”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在这两种能力提高的同时,学生的音准能力也就随之提高了。

【关键词】歌唱  音准  教学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人声生而有之,对儿童而言,歌唱和说话同样自然、方便,因此,歌唱的方式使学生最容易接近音乐,歌唱是影响最大多数学生去接触真正有价值的音乐最容易的方法。

同时,歌唱给予人的音乐认识是深入内心的。歌曲既可以用无法抑制的快乐和强劲有力的节奏感染人,也可以用轻柔的旋律来触动心,歌唱时,使学生深入、积极地体验到快乐。歌唱是小学乃至中学音乐教学的中心活动与体验领域。

优美的歌唱训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美好情感和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快乐,还能培养学生优美、富于乐感的歌唱,而且能体验平衡和谐的声部配合,逐渐形成多声思维,并由此帮助他们进行器乐作品的鉴赏。以歌唱为基础,向更高层次发展。

然而,近一年来我在各个学校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存在率很高的现象:1全班齐唱时,总有一些音没有到“点”,听起来有很想为他们加把劲的感觉。2学生独唱时,很多孩子不够肯定也不够自信,走调的现象严重。于是,每次在学校听课后,我便有意识地就第一个问题和老师聊天,有些老师表示没有关注到,感觉歌声比较和谐就满意了;有些老师关注到了,可认为有这么一点问题是很正常的,便过去了;有些老师则是关注到却不知如何面对,也就让它过去。就着第二个问题和学生聊天,发现他们的回答很接近:一个人唱时,总觉得音找不准,有时一句唱完,下一句的起音好象一下就丢失;有时,明明心中很清楚地知道应该那样唱,可是一出声就不对了。

看来,问题根源在于老师在歌唱教学中“音准”意识不够强,学生在歌唱时“音准”能力够不上。那么,这样的歌唱,美感会大打折扣,就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更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美好情感了。想到这,我很着急,因为若久而久之,不仅歌唱对于学生的种种好处无法实现,还会使他们对歌唱失去兴趣。

于是,我决定进行歌唱音准教学的研究。帮助学生在小学低段就建立起良好的音高概念。因为,只有当学生能准确歌唱,他们才能充满自信地大胆生动歌唱;只有当学生能大胆、生动歌唱,他们才能享受到歌唱的美妙和快乐,他们才能由歌唱走进音乐的殿堂。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要解决的问题实质

国内,在专业院校,有很多提高歌唱技能方面的研究,出现了各种教学法:

心理教学法。使用这种教学法的教师们认为,最好和最成功的教学法是训练歌手的智慧而不是声音;是耳朵而不是生理机能。他们不谈歌唱技巧,如姿势、呼吸方法、发声机理或共鸣腔体的调节等,而是强调主观上的一些细节,如音的记忆、心理的概念、感情和信心。

机理教学法。与心理教学法相反,它强调对发声中各有关的生理机能进行自觉的操纵与控制,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对肌肉有意识的控制逐渐成为下意识。

示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学生了解哪种发声方式是可取的或不可取的,这种教学法为能够示范的教师所常用。歌唱心理学中非常奥妙的一点,就是耳朵起调节作用,发声器官受它控制。人类的语言能力就是靠自幼的语音模仿学来的。

 语音教学法。古老的教学法之一。主张要像讲话那样来歌唱。意大利美唱学派认为歌唱与语言有相同的发音。他们的主张是:在歌唱中找到一点语言,在语言中找到一点歌唱.

比喻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常常使用一些比喻来启发学生。如意大利人用“把声音喝下去”或“把嗓音吸进去”的比喻作为启发学生“打开”喉咙的手段;著名声乐家L.勒曼在教学中常使用的“梨形母音”的说法,就是为使学生获得一种既明亮又圆润的母音的比喻性用语。

 歌曲教学法。教师常在每一课开始时唱一点练习之后就开始唱歌曲,并试图在唱歌曲的过程中把技巧建立起来。

针对合唱团,音准训练有很多的方法,如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中就较详细较系统地进行了阐述。

国外,有很多优秀的歌唱教学方法,如《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和匈牙利音乐教育》一书,阐述了很多歌唱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对歌唱音准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由于义务阶段的小学生歌唱音准能力主要由一周两堂课的课堂教学获得,由学校的音乐教师来引导。它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还是教学任务等,都和合唱团及专业院校有所不同。跟国外的歌唱教学相比,除了老师素养、班级学生数、学校音乐设备等的差距外,更有整个音乐大环境的差距。

而,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歌唱音准能力方面的研究则很少,涉及到一些想法,如要增强学生的听力、要增强学生歌唱的自信心等,具体可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我还没有看到。

所以,很需要有符合我们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歌唱音准教学思想和方法。以上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

 

三、研究假设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假设

通过实践研究,摸索总结出具体有效的、适合小学音乐教学的、可以推广的方法和做法。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音准能力增强,无论是齐唱还是独唱,歌声准确生动。

(二)理论基础

1.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

1)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器乐文化永远不可能成为大众的文化,而歌唱是影响最大多数的人们去接触真正有价值的音乐最容易的方法,所以要十分重视歌唱教学。

2)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早期开始。

3)歌唱是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

4)唱歌时的音准调节,主要依赖于内心的听觉。

5)只有事先建立了“支柱”概念,音阶才能唱准。

6)强调音乐体验。

7)每一个儿童的音乐能力都是可以发展的。

2.音乐学科特征和音乐学习心理。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追求听觉上的认识和感受;音乐学习不是概念学习,而是实践和体验。

3.以上所提级各种提高歌唱技能教学法的相关思想。

 

四、概念解析

音准:歌唱和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称为音准。人对音准的感觉并非呈严格的对数关系而是对人的耳朵来说这些频率是否很舒适。歌唱音准便是指歌声是否让人的耳朵舒适,虽然它具有相对性和可变行,无法非常准,却是最符合人类听觉的音乐艺术。

歌唱音准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如何让自己歌声的音高与乐曲旋律的音高一致,使歌唱生动、富有表现力。可以说,没有谁唱歌是绝对准确一点都不走的,但是,我们要通过音准教学,使学生有唱不准的地方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马上作好调整。

 

五、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分“课堂”和“课外”两块,把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进行。课堂:结合教材,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寻找归纳提炼出影响学生歌唱音准的要素并找到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对歌曲准确音调的心理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课外:结合课堂,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音乐实践活动机会。如:开放的音乐教室;校园广播;把歌儿带回家;每班一月一次的音乐会。

而着重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歌曲准确音调的心理感知能力和歌唱技能。

以这样的行动研究方式循环进行:掌握方案—分头实践—详细记录—小组交流—总结反思—调整方案—再分头实践。

下面详细阐述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调查分析和课题组成员的组成(200710月——20082月)。

调查分析:

07年下半年,我对我区15所小学482名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独唱时音准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一年级242名,音不准者173名,为百分之七十一;二年级240名,音不准者144名,百分之六十。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于是我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造成以上状况是以下几个原因:

幼儿园、小学低段老师缺乏对音准教学的关注。

通过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的阅读,以及和幼儿园老师的交流,发现我区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歌唱教学,主要关注点是歌唱兴趣和能用和谐好听的声音积极参与歌唱,以及在学会的过程中对节拍、节奏的感受。

小学低段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老师们在歌唱教学中主要关注:能以正确的演唱姿势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对指挥和前奏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齐唱和独唱;能采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情绪。

这样,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缺乏要帮助学生从听觉上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的意识。

老师们缺乏音准教学的方法。

082月份,我对41位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了“关于学生歌唱音准教学最关键的是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的书面调查,发现老师们对音准教学缺乏较深入的思考(如:歌唱时的音准调节,主要依赖于内心听觉等),并缺乏音准教学的有效方法。

歌唱教学中,老师范唱少。

发现歌唱教学中,老师的范唱几乎快被录音替代了。殊不知,老师的范唱对学生的作用远远超过录音,不仅从情绪、情感上能更容易感染和激发学生,还能让学生对旋律、音高的感受更明确。另外,若老师经常不范唱,会影响学生的歌唱兴趣和热情,并且,老师对学生的跑调也不容易听辨,这样,会形成不良循环。

学生音乐听觉积累少。

082月,对我区四所小学350名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你每天主动聆听音乐吗?听什么?”的调查,结果只有38人听,以听流行歌曲和影视歌曲为主。

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接触音乐的时间少之又少,这样,对音高的听觉积累就少,听觉积累少了,音高概念就很难建立。

学生歌唱得少

082月,对我区四所小学350名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你每天唱歌吗?唱什么?”的调查,结果有172名学生每天都会唱一下,只是唱的时间少,高兴时多唱唱。以唱流行歌曲和影视歌曲为主。

发现大部分学生唱歌时间少,唱得少,音高概念会含糊。

介于以上原因,加上我又考虑到研究所将得出做法的普及性(城乡孩子都适宜)、老师的掌握面(基本上所有老师都能掌握)、研究中的带动性(有经验老师可以带动没有经验积累的老师),便确定了以下七位老师为课题组成员:凤凰小学 邢丽芬老师、环球小学 丁民老师、湖东小学 金静和李萍老师、弁南小学 徐晓雯老师、爱山小学 王洁老师、轧村小学 李晓明老师,并从自己所教的二年级开始初步实验。

初步实践阶段(083月—086月)。

在这个阶段,我要做的是:统一课题组成员的思想,让他们认清歌唱音准教学的现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做该课题的意义,并初步掌握操作方向,积极投入于实践研究。

3月份:学习方案。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方案(主要是背景、意义、手段等)和“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学习,培训相关理论和手段。并布置本月作业: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课题方案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研读《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和匈牙利音乐教育》。

4月份:认清现状。

为了深刻认清歌唱音准教学现状。组织课题组成员聆听李晓明老师的课,要求捕捉课堂上的老师表现和学生表现:记录学生歌唱音不准的出现次数;观察并记录上课老师关注到学生歌唱音不准的次数;观察并记录老师面对学生音唱不准的态度和方法。

通过记录发现:学生出现19次歌唱音不准、老师关注到3次、老师面对这3次只提出再来一遍而没有具体措施。

通过发现,组员们惊讶于教学的粗糙。

再结合一个月的自我思考和学习,充分认识到歌唱教学的现状:教师没有带好耳朵,歌唱教学很粗糙,急需进行歌唱音准教学的研究。

于是,组员们便带着这样的统一思想开始投入研究。

作业:回去后,带着耳朵和要求进课堂,做好关于歌唱音准方面学生表现和自己如何面对方面的记录,并归纳学生音不准时的表象,思考引起歌唱音不准的原因。

5月份:寻找原因。

在这个月里,课题组成员带着耳朵和要求进课堂,去发现、去思考,我则去聆听每个成员的课,并和他们一起发现一起探讨。在六月份聚会时,大家共享各自的成果,并进行交流、探讨和汇总,得出:

学生歌唱时,会出现以下几种音不准的表象:

1   以音偏低为多,偶也有偏高的。

2   时值较长的长音。比如说二年级4册的《郊游》中的“青山绿水,一片锦绣”的“绣”字有4拍,学生很难唱好。原因:气息不够、同一状态的保持不够。

2)歌曲的起音容易唱不准。

歌曲的起音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音,起音不准,便会影响到整首歌曲的演唱,尤其是有些歌曲的起音比较高,若音高没有找准,音起低了,便会破坏整首歌曲的情绪和风格。如《郊游》和《音乐小屋》的起音都是小字二组的“c2,学生起音就很容易偏低。

3)歌唱音量会影响音准,唱得太响音准就会出现偏差。

4)快速歌唱时,音准就顾不上了。

速度越快,音准把握越难。如四册教材中《两只老虎》一曲,“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放慢速度,学生音准还不错,而速度一快,音准就不那么理想了,甚至有的孩子音调明显不准。

5)一字多音时,容易唱不准。

如四册教材中第一课《郊游》,“青山”的“山”一字二音(61),较多的学生只唱了一字一音。同样情形的还有二册教材《草原就是我的家》中的“歌”(25),学生往往也唱不到后一个音。

又如《剪羊毛》中:  332|11 35|ii.7|60|  “你”也是如此。

                     炎热的 夏天 你i  用不到 他

6)音区较高的音

小字一组的音是小学低段学生比较合适的音域,而音区较高的音学生在演唱时音准容易发生偏差,尤其是小字二组的音。如四册教材中,《卖报歌》的“今天的”的“今”音高为小字二组“c2”,《打花巴掌》的“江西”两字的音高是小字二组的“d2”。同样的,还有三册教材《我的家在日喀则》第二乐句的开始部分。由于音域高,在学生还不会自主用方法去找到准确音高、也还没有能力控制好自己的声带进行准确表现的情况下,演唱时声音位置偏低便是情理中的事了。

7)音程音准

柯达伊认为,儿童最早、最自然的发声是s-m这个下行小三度。它比二度级进更容易使儿童分辨和掌握。的确如此。在多首歌曲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低段学生对各种音程音准把握的能力是有差异的。

距离较远的跳进音程音准不容易把握。

如四册教材《蜗牛与黄鹂鸟》一曲中,“不要笑”的“不要”是大六度音程,学生很容易把这个音程唱小了。

级进音程音准不容易把握。

如三册教材中《时间像小马车》一曲,“55 67 12 34 5  5 5—‖”前两小节学生很难唱准。同样情形的还有《不再麻烦好妈妈》中的“34 32 1  1 32 34 5  5 |”。第四册教材中的《哈里啰》,第一二乐句中的第二小节(“33 33  1  3 2 34  4  0 |,44 44  2  4 3 45  5  0 |”

下行音程比上行音程不容易把握。

如二册教材中《两只小象》,歌曲第一小节“13  51”的“3  5”下行比“5 1

上行更难唱准。即便是同一个音程,上下行演唱时音准把握的难易度也不一样。就如《两只小象》,“15  56”中的下行音程“15”比第一小节的的上行音程“51”要难。

老师在教学上有如下表现:      

1)音准意识不够强,对能否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信心不够。

2)耳朵不够灵敏,对学生的音准表现反应迟钝。

3)面对学生音不准时,显得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评价,也不知该如何引导。

4)老师的范唱不理想,并有逃避范唱的心态,所以课堂上老师的范唱少,并且起效不够好。

通过现象分析学生歌唱音不准的原因有:

1)老师的意识决定一切。

2)老师的歌唱至关重要。

3)老师缺乏音准教学的方法。

4)老师的歌曲分析不够细致,不能把学生容易唱不准确的地方寻找出来,更缺乏方法手段的设计。

5)老师对学生歌唱的关注与评价以全体为主,缺乏对个体的关注及评价。

6)学生的情绪和歌唱状态。

7)学生听的意识不强、能力不够。

8)学生对声音的控制能力不强。

9)音量太响,影响聆听。

10)学生单独歌唱太少,缺乏个别检测。

11)学生歌唱的实践还不够多。

12)教学中重复得不够。

在这样的汇总过程中,我对其中的每一点进行展开阐述,大家也随之进行展开讨论。这样,每位成员对本课题的认识一下子深入了很多、对课题的研究充满了信心、对研究的途径也霍然开朗了起来。

作业:加强自身的歌唱训练;针对原因设计解决途径,并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调整;推荐阅读赵宋光编著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杨鸿年著的《童声合唱训练学》,继续研读《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和匈牙利音乐教育》。

6月份:手段初探。

在这半个多月里(减除六一儿童节和学期结束工作),我再次分别走进各个成员的课堂,从老师的表现和老师的引导这两方面与成员们进行一一探讨。之后,在6月底聚会,共享各自的成果,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总结。

交流一:

成员歌唱表现,大家点评:--------(现场举例)

交流二:

方法和手段。先各自阐述,再综合讨论。得出:

关注聆听

一定要让学生带着耳朵上音乐课,用耳朵进行专注聆听。通过听单音比较高低;通过听琴或师唱一个音,然后生模唱、比较是否同一高度;旋律进行的听辨;短句的听辨等等。

关注比较

一定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辨别、比较。如学生单音模唱时,要让其他孩子注意辨别谁唱得和琴一样高、谁唱的不一样、比钢琴高了还是低了;又如听旋律时,是否一样的、若不一样是怎么不一样的等等。

关注调整

通过聆听和比较,能对自己的声音进行调整。

关注评价

一定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同学的、个人的、小组的歌唱进行多多的评价,使他们在评价中互相启发、并能进行有思考的聆听。

关注视听结合

可以通过手势、律动、线条等可视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使他们唱得更准确而富有表情。

关注学习常规

这是一切的基础,好的学习常规没有形成,再好的方法也无法有效实施。

作业:利用暑期长假,着重做好三方面的事情:(1)熟悉教材,细致地分析歌曲,从音乐形象到表达要素,从音准难度到解决的切入点,从目标到方法等等。(2)自己的歌唱。(3)针对上月分析得出的音唱不准的原因,根据本月的初步实践,进行方法手段的调整和设计。

深入实践研究阶段(088月——0910月)。

8月底,集中交流假期作业,通过梳理和探讨,对开题报告中的实践方案进行了如下补充:

理念补充:

听觉领先,动觉切入,听动互补,视听结合。即,“听好”是“唱好”的前提,“听好”包括“听”的准确度和广度,如:能否听出音高差异,能否在歌唱时听到自己的、钢琴或录音的、同伴的声音,能否进行调整,能否听出调整得如何等等。“听好”了才能让学生对歌曲准确音高有很好的心理感知,而这是学生准确歌唱的两个条件(另一个是对声带的控制能力)之一。“动觉切入”即方法,如以“动作”保持状态,以手势帮助歌唱等等。“视听结合”即看到音的高低和听到的高低结合起来,听到的高低和自己唱出来的高低结合起来。

途径补充:

1.作好充分准备后进课堂[歌曲的音准分析(包括音准难点和解决措施)和表达分析、老师的良好范唱及钢琴伴奏]

2.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安静地倾听,倾听自己的声音、同伴的声音和全班的声音;倾听中还能进行思考和辨别,听后能积极大胆地与同桌或全班交流自己的意见;有团体意识。

3.强化听的意识,建立音高概念。

4.培养内心听觉。

5.提高对声音的控制能力。

组员们思想上装着补充好的方案后,分别从自己的二年级中确定一个重点班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研究方式依然是:个人分头实践,详细记录方法手段、成效和问题;一个月一次小组交流,进行输理、汇总、改进,然后再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学生音准能力的“回功”,所以强调坚持;还发现必须要给学生多的独唱机会;必须要有个人检测等原则。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