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门规

(2018-09-26 22:16:30)
标签:

历史

日签

文化

育儿

杂谈

谈门规

 

最开始收弟子,目标也不明确,也没有什么要求、规矩,就是两下里讲究个投缘,他愿意喊我师父,我也愿意担这个名儿,就成了。后来弟子多起来,是弟子们建议设立门规,我也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才思考这个问题。

在我心中,逐渐对收弟子的目标有一个明晰的定位,那就是弘扬国学。我想,我的弟子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学习型,能够努力学习传统文化,致力于传承,或者是研究;二是奉献型,虽然对国学了解有限,学的也不多,但愿意为弘扬国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三是实践型,不论学多学少,都要在生活中落实,将国学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致力于加强自己的修养。四是热爱型,非常喜欢传统文化。在我看来,第四种类型应该是过渡型,向前三种类型过渡,非常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我也可能会收他入门,但一直停留在喜欢的阶段,却不是我所喜欢的了。当然,弟子中最常见的可能是复合型,将上述两三个方面集于一身的居多。

在思考门规时,主要考虑的是确立一个各个类型的弟子都可以遵守的行为守则,否则的话,就会成为一种导向,将我的弟子局限于某一种类型。出于这种考虑,我后来提出了两大门规,获得早期弟子们的赞同。第一项,喜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并为弘扬传统文化奉献一份力量。第二项,在生活中落实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第一项直接来自我收弟子的目的,不为弘扬国学,我不会收弟子,我又不图挣你们钱,给自己找这个麻烦做什么。收弟子,是要给自己找个帮手,在弘扬国学方面助我一臂之力,也是为找个继承人,希望我死之后,弟子们还在继续干这项事业。实际上,这也是弟子入门的一个门槛,上述四种类型的弟子都符合这个标准;如果不喜欢国学,那也就别入我这个门了。

第一项门规比较笼统,较具体也更重要的是第二项。、

现代人总是把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作为学问来研究,却忽视了,先秦四大“显学”,儒、墨、道、法,都是讲究实践的,他们绝不是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他们所提出的思想都是要用来指导实践的。法家非常突出治国的方法,自不必说。道家讲究出世,所以老子最后骑青牛、出函谷,不知所终,隐居去了;墨家讲究兼爱,所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后来墨家还组织起自己的“社团”。儒家的思想也是要在生活中落实的,所以《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讲究的是学习一定要时常练习,也就是在生活中运用。今天,我们弘扬国学,主要就是弘扬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生活。我们弘扬国学,绝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聊个热火朝天,散会后自行其是,所以我一直强调,学国学不能光学在嘴上,要学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国学不是花瓶,不是用来点缀我们的生活的;国学是指南针,是用来指导我们行动的方向的。至少我是这样看国学的,如果你不这样看,就不要入我这个门了。“道不同者不相与谋”。

学国学只学在嘴上,夸夸其谈,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那是很可耻的。真正学国学,不管学了多少,也不管能不能讲出来,最重要的是加强自己的修养,使自己为之改变,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渐渐地就可以通过改变自我来影响身边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弘扬国学。国学如灯,学国学,就是把灯拨亮,用这盏灯来照亮自己的人生旅途,如果你的这盏灯越拨越亮,就不仅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旅途,还能够照亮身边人的人生旅途。这就不仅利己,还能利人了。佛家讲利乐众生、利乐一切有情,那是愿景,有大的愿景当然是好的,但还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基于上述考虑,在设定门规的时候,我想,要体现出国学这种实践精神,应该要求弟子们在生活中落实一些传统的价值观,或者说,坚守一些中华传统美德。具体要求弟子们坚守哪些道德原则呢?在国学中,我的思想主要还是来自儒家,因此就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提出来,作为门规,要求弟子们在生活中落实。

这八个字对中国古人影响极为深远,甚至有一句骂人话也与此有关。据清人赵翼《陔余丛考》记载,明朝人就已经用“忘八”一词来骂人了,意思是忘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还流传一副骂人的对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下联隐喻“无耻”,上联即是“忘八”。“忘八”这句骂人话流传开来之后,有些人不解其义,认为是“王八”,结果使作为古代四大神兽之一的龟受到了牵连,由此坏了名头。

为方便大家遵守,我这里简单地说一下我对这八个字的理解。

孝,就是对父母的爱。在我看来,孝分三个层面,由低到高,依次是“能养”、敬顺、实现父母的愿望。

“能养”,就是能养活父母,为二老提供物质生活条件。但在孔子看来,这远远是不够的,在他的弟子子游向他请教什么是孝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指出,你们所认为的孝,仅仅是“能养”而已,能养活老人就是孝了吗,你还养狗、养马呢,两者的区别在哪里?那就是一个字“敬”,如果不能尊敬父母,甚至是呵斥他们,给他们再好的物质享受也称不上是孝了。我们今天还在用“孝敬”这个词,其实,孝就是要敬。另一个方面,孔子也说过,孝就是“无违”,我们可以理解为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也就是尽量顺着老人一点儿,让父母心情愉快。我们也常说“孝顺”,确实,孝就是要顺。

最高层面的孝是实现父母的愿望,帮助他们将心愿一一达成,让他们临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的遗憾。在孝字上,提倡弟子们达到最高层面,但至少要做到敬、顺,如果仅是“能养”,没有敬、顺,就不要说是我的学生了。

悌,就是对兄弟姐妹的爱。由对兄弟姐妹的爱,延伸至他们的下一代,爱你的侄男甥女。

在悌字上,做到什么样子算符合门规呢?这个我不好说。但是,你的钱,张三能借、李四能花、王二麻子来募捐也给,偏偏不肯借给亲兄弟,不合适吧?领导生病你去看望,同事住院你去探视,你姐妹的孩子生病,你就打个电话问问,不合适吧?你能听红颜知己唠叨,能陪失意的朋友借酒浇愁,能倾听同事的闲话牢骚,你老姐不顺心,要跟你这儿倾吐一下,你却没时间听或没耐心听,不合适吧?在我看来,宁可捐款赈灾,也不肯接济生活困难的亲兄弟;知道出资建希望小学,却不管失业的亲外甥,这都是典型的沽名钓誉。总之,要用心去爱你的兄弟姐妹,不用心,就忘记了,类似于上面的错误也就出现了。

这方面我可以明确的是,断绝与兄弟姐妹的来往是违犯门规,谁发誓不再与亲兄弟姐妹往来,就不要说是我的学生了。血缘关系不是我们自己能选择的,不能人为地断绝天生的血缘关系。

忠,就是尽心尽力。《论语》上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孔子重点从四个方面对弟子进行培养,第三个方面就是忠。《论语》里边引大贤曾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都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思,一是学习,二是诚信,而排在首位的就是这个忠字。可见,忠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种理念。

一提到忠,可能大家马上联想到忠君,这是非常片面的,忠是可以指向所有人的,忠于谁,就是对谁的事情尽心尽力而已。说我忠于党史的教育事业,就是我对党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在忠字上,我希望弟子至少做到四个“忠于”:忠于自己、忠于家人、忠于事业、忠于朋友。首先是忠于自己,就是对自己的事尽心尽力,决定了的事情就要认认真真、尽心尽力地去做,不要犹犹豫豫、三心二意,而是要全力以赴。忠于家人,就是对家人的事情尽心尽力;忠于事业,就是对自己的事业尽心尽力,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事业,是在别人的公司里工作,就应该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最后,对朋友托付的事情尽心尽力。

除上述四个方面之外,应该努力对所有与自己打交道的人都尽心尽力。就是碰到问路的人,尽心尽力地给人家讲清楚,这也是忠。当然,我们每天打交道的人很多,全都尽心尽力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不要骗人家。比如,朋友托付一件事,你有把握办成,才可以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你会尽心尽力,才可以说“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你可以顺便帮忙,那就说“等我去问问”或“我试试看”,你不想帮助,那就说“我恐怕无能为力”,“我问问别人”。绝对不可以跟人家拍胸脯、打包票,然后就将此事扔脑袋后面去了,这就是骗人了。你不想干或不能干的事情,你可以拒绝、可以回避,但绝不要骗人。

忠的底线是不骗人,实话实说,也就是诚,所以忠和诚两个字经常连用。如果有三个以上师兄弟指证某位弟子存在上述的骗人情况,那就将之逐出师门。

信,就是诚信。为人处事,特别是经商、治企,一切要以诚信为本。

我们应该明白,诚信不是为了他人,恰恰是为了我们自己。你们都知道我出过很多部书了,学问比我好、文笔比我好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出版社会愿意给我出书,我自己总结,我最大的优点是交稿及时,我再怎么熬夜,也一定会在会同约定的交稿日期之前交稿。有了信誉,知道找我不会耽误事,后来有适合我的选题,出版社马上就会想到我。信是保证自己的利益,信是将人生之路越走越宽的最佳方法。

在信字上,虽然没有办法对弟子进行具体的要求,但是,坑蒙拐骗之类的事情,只要有一次,那就将之逐出师门,并将此事公之于众。

礼,就是为人处事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义,孟子说“义者宜也”,义就是“宜”,是适宜、是恰当、是妥当,指处理问题恰如其分。礼、义两个字,综合起来说,就是待人礼貌,处事妥当。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守着一个“敬”字。尊敬人、敬重事。

怎样处事才算妥当?当然也不存在客观标准,但是,如果师门大多数人都觉得你这个事处理的不当,那肯定就是有问题了。师兄弟之间有着尽忠言的义务,发现有同门处事存在问题时,大家应该以善言相劝。问题应该指出,但语言一定要温和。

廉,就是清廉、廉洁,不贪、不追奢华。我希望弟子们在生活上不要追求奢侈的享受,享受是正当的,但过分的享受就是可耻的,实际上,古人视为万恶之首的“淫”字,最初的意义不是奸淫,而是过分。不仅享受上不要过分,为人处事尤其不要过分。古人说得好:“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要珍惜,不要浪费。记住,奢侈、浪费是极大的恶行。

耻,就是要有羞耻之心,知道什么是可耻的。正如徐悲鸿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我希望弟子们从羞耻之心出发,就如《孟子》所说,要有所不为,而后才能有所作为,养成傲骨精神,成为堂堂正正的君子。

以上为门规第二项,希望所有弟子谨记,莫作“忘八”之人。

今年春节期间我曾戏拟一幅对联,虽然不甚工整,但对本门宗旨大体是说得明白的,抄录如下,与弟子们共勉:

图钻营利禄、强暴敛财,谋坑蒙拐骗、偷奢嫖赌,请走别路

修切己国学、明心见性,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方入此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