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九讲曾子说三纲
(2018-06-08 22:52:11)
标签:
历史文化 |
第九讲 曾子说三纲
我们前面说过,《大学》古人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传的部分是曾子对经的部分的讲解,曾子的弟子记录整理的。下面我们就开始进入曾子的解释部分。曾子解释的特点是引经据典,当然他引用典籍也不乏断章取义的部分。
曾子的解释先从“三纲”入手,这是传的部分的第一章,程颐认为是解释“明明德”的。
《康诰》是儒家另一部经典《尚书》里的一篇,《尚书》就是儒家“五经”中的《书经》,是孔子整理的上古文献汇编。“克”是能够,能够做到“明德”,“明”是动词,指能够发明自己的美德,“克明德”,就是能够使自己的美德充分地表现出来。
“大”是通假字,通“太”,《大甲》就是《太甲》,也是《尚书》里的一篇。“顾”本意是看,引申为考虑到,“諟”是通假字,通“是”, “顾諟天之明命”,意思是,你要考虑到老天的明明白白的命,就是老天给你的东西。老天给了人什么,《大学》里没有展开说,《中庸》里边有解释:“天命之谓性”,意思是,老天爷给你的东西就是你的本性。
《帝典》也是《尚书》的一篇,也称《尧典》。“克”是能够,“峻”也是通假字,通 “俊”,按照朱熹的注解是“大”的意思,就是你要能够阐明、发明你最大的美德。
曾子先是引了三篇《尚书》上的话,然后自己做了一句总结“皆自明也”。 “皆”是全部,“自”是从的意思,“自哪来”,就是从哪来。曾子说,上面这三条引文,全都说的是你要从这个“明”字出发,从“明”字入手。
我们要注意一点,曾子解释“三纲”的时候,不是全面去解释,而是只解释了里面的三个动词,就是“明”、“亲”和“止”。这一章他解释“明明德”,实际没有全面展开什么叫“明明德”,只是解释了一个“明”字,动词的“明”,就“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曾子的意思是说,上面他引的这三条《尚书》的原文,都是从“明”字出发来进行阐释的,也就是关健词是这个“明”。换句话说,讲修身要做到“明明德”,“明明德”的关键是第一个“明”字。“明德”是那种光明的美好的品德,而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是阐明、发明的意思,就是你怎样将你自身这种美好的品德发挥出来,将它加以扩大。
曾子的解释强调了一个“明”字,就是“明明德”这种修养,最重要的是前面的这个“明”字,你怎么去弄明白这个事情,把它发扬光大。
可能我们今天会有一点误解,就是曾子为什么不像我们讲课时这样,把它说开了,揉碎了,细细地解释呢?为什么曾子只是解释其中的要点?你要考虑到,古人的修养比我们要深得多,曾子的弟子们对于原文的阐释都是理解的,曾子再把大家都理解的东西拿出来细细地解释,就没有必要了,所以曾子的解释就是阐明要点、关键,指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东西。
所以,“明明德”的关键就在第一个“明”字,曾子告诉我们,你要想做到“明明德”,就必须在这个“明”字上下工夫。你真正能做到这个“明”,也就做到了诚意正心。那怎么去“明”呢?将你这种内心的美好的东西,把它“明”出来,这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明”是阐明,发扬光大的意思。如果本着这个思路去思考的话,这个“明”字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个人修养上,在修心上,你首先要做到“明”。这个“明”就有不同的次第了。
要想做到最后的“明明德”,将这种美好的品德发扬光大,首先你要做到的第一个层次的“明”是明白,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明德”。你要把自身美好的品德发扬光大,就要先知道自己身上美好的品德是什么,那就是孟子讲的“四端”,也就是“四心”,是老天赋予我们的善良本性。要修“明明德”,第一步你得先明白,这些才是你身上与生俱来的最美好的品德。
我们前面说过,格物,既是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事物,也是了解社会、理解人性,修格物功夫,到最后需要去理解人性,就是要弄明白人性当中善的东西是什么?或者哪些善是人天生的,老天赋予的,不是后天练出来的。所以第一步先要做到的“明”是明白。
然后才是“明”的第二个次第,是发明,将这个“明”发扬光大。首先要理解人性当中那些善良的本性,然后将这些本性发扬光大,这是第二个境界,第二个层次。
然后才能做到“明”的第三个层次,是明了。这都是我总结的,不一定对。什么叫明了?就是格物之后要致知嘛!格物就是弄明白人性当中善良的本性是什么,但这时还停留在“知”的层面,仅仅知道是没有用的,还要学以致用,考虑这个东西在实践中要怎么去用,就是致知。仅做到这一步,还达不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效果。个人是修养的挺好了,处理问题呢?如果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你就达不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把这种善良人性发挥出来之后,要以它为出发点,而且以它为方法、手段,去解决人生当中的问题,这才叫“明了”。不仅要“明”,还要“了”,你得把这个事儿了了。这个事儿你处理不了,那你的修养就没到位,“明”就没修到位。
“明明德”最后是入世的,是要解决现实问题的。第一步我们认识到人的善良本性,明白的认识到人的善良本性,比如,孟子说的“四心”包括恻隐之心,修行就是要扩大你的恻隐之心,这就是“仁者爱人”。你有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通过修养把它变得越来越强大,然后用它去解决现实问题,也就是说,你要本着“仁者爱人”的精神去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去解决现实问题,这才是“明”的三个层次。只有做到了第三个层次,“明明德”才能是具体的方法,才能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派上用场,才能真正看到修行的效果,要不然它就流于空洞的道德说教了。
“明”有这样的三个层面,有这样的重要性,所以曾子在这里单独点出,要做到“明明德”,重点是思考这个“明”字,从这个“明”字入手,才能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能明白人性之善,才能真正做到格物,你能够从明白到发明,把这个东西发扬光大,你才获得了真正的知识,才做到了致知。你本着这个出发点,使用这种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才是明了,这才做到了诚意正心。修身的八个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皆和“明明德”的这个“明”字有关,所以曾子专门强调,要从“明”字入手,这是问题的关键。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这是《大学》传的部分的第二章,曾子解释的是“亲民”的“亲”字。
“盘”是一种器皿,在这个上刻的字叫“盘铭”。“汤”是指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传说商汤用的一个器皿上,刻着下面这句话,这在古代是相当有名的。“苟”,按照朱熹的解释是“诚”,诚意正心的诚,是真正、确实的意思。“苟日新”,就是你如果真正做到“日新”的话,确实做到“日新”的话,就是确实、真正每天都自我更新,都有新的收获、新的进步、自我完善。然后“日日新”,每天都能够有新的收获,有新的进步。然后“又日新”,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追求每天有新的进步。这也是古人的一个修行的方式。
人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你要从每天的自我更新入手,它强调的是一个持久、坚持。不管是学习还是修养,古人强调的都是一个持续性,日积月累,最后就能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学知识是这样,修养也是这样。
如果从学知识的角度讲,就是老子说的“为学日益”,学习应该追求每天增加一点。明代的大学者顾炎武,他的代表作叫《日知录》,意思就是每天都知道点儿新的东西,然后把它记录下来,这本书是顾炎武的学术札记,也是他学习的积累过程,是他每天对学问的思考,把每天的心得记录下来,最后成了这本经典著作,这本书的成书前前后后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其实,《日知录》的书名出自《论语》上子夏的一段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完全体现着儒家的精神。
学习是这样,修养也是这样。你今天二十四小时不睡觉,熬夜学东西,而明天、后天就都不学了,这个效果肯定不好,一曝十寒不行。不求多,不求快,但贵在坚持,每天都学一点,日积月累,等到一年之后、两年之后,再看你的境界就不一样了。贵在坚持,修养也是这样,每天能改掉自己一点点小毛病,就是修养上的大进步,这样坚持下去,你就会有非常大的成就。
下面的《康诰》是《尚书》中的一篇。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篇。“周虽旧邦”,周朝虽然是一个旧国家,指周朝已经存在有很多年了,“其命维新”,但是上天给它的“命”却是新的。这个“命”指上天赋予的使命。这句话指的是,在商朝的时候,周政权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在当时周是商朝下面的一个诸侯国,后来周人发展起来,取代了商朝,成为天下的共主。要从存在的时间来讲,“周虽旧邦”,周政权不是新事物,而是一个旧国家,但是上天给它的使命却是新的,以前它是作为商朝的诸侯国而存在,现在它是作为天下的领袖而存在,使命不一样了,这叫“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所以后代把改革叫“维新”。
以上曾子又引了三条古文,一条出自《盘铭》,一条出自《尚书》,一条出自《诗经》,三句的核心词都是一个“新”字。我们前面讲“三纲”的时候说过,“三纲”的“在亲民”,朱熹、程颐都认为应该读作“在新民”,这种理解就是受曾子这三条引文的影响。前面传的第一章解释的动词是“明”,后面传的第三章解释的动词是“止”,“止于至善”的“止”,那本章讲的就应该是“在亲民”的“亲”,所以朱熹、程颐都是用“新”字来解释“亲”,认为“亲”应该读“新”。
我认为,曾子这里解释的核心概念“新”,意思是更新、进取。曾子用这个来解释“亲民”,他的真实含义是,要做到“明明德”,就必须做到这个“新”字,能做到这个“新”字,才能做到“亲民”,可以说“新”是这两种修养的中间环节。曾子实际是在解释,“明明德”要从“明”字入手,“亲民”要从“新”字入手,或者说,“明明德”的关键是“明”,而“亲民”的关键是“新”,并不是说“亲民”就是“新民”。
“明明德”要从“明”字入手,但从“明”字入手你怎么去做呢?要“日新”。儒家讲的“明明德”这种修养,不存在类似于佛家的顿悟,不会哪一天突然开悟了,而是要“日日新”,是点点滴滴逐渐积累,你要这么点点滴滴逐渐积累才能做到“亲民”,就是孔子说的“修己以安人”。
你自己如果能每天在学问、在修养上都有所进步,哪怕这个进步是一点点,但是你每天都进步一点点,然后你就会发现,身边的人际关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好起来。修养是一个“日新”的过程,“亲民”是“日新”的效果和结果。不是说你今天修养了一点,人际关系就改善了一点,人际关系的改善会在你不知不觉中完成一个质变,你每天都学一点,加强一点修养,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然后会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怎么周围的人都对你这么好了呢。
曾子说的也是一种方法,学习和修养的方法,你如果能按着这种方法坚持做下去,你就能达到亲民,你身边的人和你非常亲,你的人际关系就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你的事业就会走向成功。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因此,儒家还很重视另一个概念,不要“偷”。这个偷不是指偷盗,它的意思是苟且,就是得过且过,混日子,在儒家看来,这种心态是最要不得的。人生要活得认真,才能活得明白,先抱定一个混日子的心,这辈子也就不可能活明白了,更不可能有出息,更不可能事业有成。认真才能“日新”,每天自我更新、积极进取,然后才能明白、明了,才能走向人生事业的成功。
奇怪的是,“无所不用其极”在今天却是贬义词了,指为了达到目的,什么手段都能够用出来。
以下是《大学》传的部分的第三章,全是引《诗经》来论述,一共引了五段《诗经》。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这里重点谈的是“止于至善”的“止”字。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出自《诗经·商颂·玄鸟》篇。“邦畿”,指都城附近的地方,这是周朝诸侯分封体制下的产物。周天子把天下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诸侯国,但是周天子也会给自己留下一块的,他的首都附近的土地是不会分封给别人的,这里是周天子的直辖区,这个地方叫“邦畿”。古书上讲领土的时候说的里数,既不是长、宽,也不是平方,往往说的是这片领土的周长。“邦畿千里”,指周天子在首都附近的直辖区的周长有一千里。“维民所止”的“维”是发语词,没有意义,“民”就是老百姓,“止”是居住、停留的意思。两句诗的意思是,首都周围这一千里的土地,是老百姓所居住的地方,老百姓所停留的地方。曾子引《诗经》上的这段话,重点是突出“止”字,老百姓止于哪里?止于邦畿。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典故。清朝雍正年间,查嗣庭主持科举考试时,就是用这句诗“维民所止”作为考试的题目,当时的科举考试都是要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里出题的。结果,有人向雍正皇帝揭发,说查嗣庭出这道题居心不良,因为“维”、“止”两个字,就是“雍正”两个字去掉字头,说查嗣庭题中暗含着将雍正砍头的意思。结果查嗣庭因此被杀。这个查嗣庭就是现代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的祖先。
接下来引《诗经·小雅·缗蛮》篇里的一句话。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为什么要引这两句诗?突出“止”字,是止于什么地方。老百姓在哪儿能安居乐业,在天子脚下,所以是“止于邦畿”;鸟儿在哪儿能过的愉快?在山林里边,所以是“止于丘隅”。引这两句诗,突出一个“止”字,而实际上讲的民和鸟都能安于什么状态,表面上讲的是“三纲”的第三纲“止于至善”,暗中点出了“六证”的“安”字。“止”是安于什么状态你才最快乐,你止于什么状态才能过的最快乐。
下面引孔子的话,仍旧突出的是“止”。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这句话是孔子针对“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这句诗所发的一个感慨。“于止”,谈到“止”这个问题啊,“知其所止”,你要知道自己应该在哪里停下来,知道自己应该停留在什么状态下。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难道你作为人还不如鸟吗?前面两句诗里说,鸟儿都知道它应该停在什么位置,停在什么状态,你作为人,怎么能还不如鸟呢!你怎么能不知道自己应该止于什么境界、什么状态呢?孔子这句话是这个意思。
孔子这句话也暗示给我们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我怎么知道自己应该止于何种状态呢?那么你想一想,鸟是如何知道自己应该止于丘隅的呢?山林,对于鸟儿来说,有吃的、有喝的,能够满足它的生活需求;有各种各样的鸟一起生活,一起飞翔,快乐,能够满足它的社会需求;有树林为它遮风挡雨,供它栖息藏身,使它能够避开地上的猛兽和人的捕捉,能够满足它的舒适安全的需求;山林里还有优美的山川,清新的空气,能够满足它的审美需求。想明白了这些,那么你还不知道人应怎样去寻找自己所止的地方吗?
再对照前面两句诗想一想,“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老百姓为什么愿意生活在天子脚下呢?今天我们为什么都愿意往北京跑呢?生活品质高、安全稳定、机会多,与鸟儿选择山林的原因是一样的啊!所以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要止于什么状态、什么境界?止于一种有利于自己生活的状态,一种安全舒适又充满发展机遇的状态,一种你能在社会中走向成功的状态,一种包含满足你的审美需求的境界。这两句诗与孔子的话结合起来,告诉我们这样一种思考人生追求的方法。
如果你不思考这个问题,你的人生就实在过得太过糊涂了,就是孔子批评的,你还不如鸟呢!可惜的是,现代社会又有多少人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应该止于什么状态、安于什么状态呢!
然后又引了一句《诗经》。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篇。“於”,按照古书的注解,应该读“呜”,是发语词,“於缉”是一个表示赞美的发语词,就是我们说的感叹词吧。“熙”是光明,“敬止”实际就是止于敬。儒家所说的敬含义很丰富,对上级的敬就是忠,对下级的敬就是爱,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穆穆”是形容词,很庄严、肃穆的样子,是形容“文王”的,“文王”就是周文王。全句的意思是,伟大、庄严的周文王啊,令人感叹的是他能很光明的止于敬。
以上曾子一共引了四句前人的话,三句见于《诗经》,一句见于孔子,就是他老师的话,这四句配合到一起,曾子要说明的是,人应该止于什么状态。前面两句《诗经》是比喻,说老百姓要想过好日子,得止于天子脚下,生活在天子脚下。鸟儿要想过得愉快,得止于山林,在山林里边。然后引孔子的话做一个总结,说人还能不如鸟吗?鸟都知道自己在哪儿过的好,应该停留在什么状态,人也应该找对自己停留的状态。那么,人应该止于什么状态呢?先举一个古代伟大圣王的例子,周文王,周文王是止于敬的。然后下面再做具体的说明。
人应该效法周文王这个伟大的先例,去寻找你自己应该停留在什么样的状态。然后曾子举出了五个例子,也是人生的五种角色。他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停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这方面没有一个共性的标准,而是与我们人生所扮演的角色有关。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如果你是人君,就是君主,你应该停留在“仁”的状态,“仁爱”才是你的根本出发点。如果你是大臣,你应该停留在“敬”的状态,保持敬,就是对上级要忠、对下级要爱。如果你是儿子,要止于“孝”;如果你是父亲,要止于“慈”;当你和他人交往的,要止于“信”,就是诚信。
曾子是以举例子的方式告诉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止”。这也是“知止而后有定”,你先要知道自己应该止于什么状态,然后才能有确定的人生目标。也是因为我们应该止于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曾子不可能在书里对每个人都给出一个答案,这需要你自己去思考。
实际上,曾子举的例子不仅是指几种人,更是指几种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扮演的角色。虽然你不是皇帝,但如果你手下还领导着几个人,那你也就是“君”,“为人君”就是给他人当领导;如果你同时还有上级,还有人管着你,那你同时也是在“为人臣”;这说的是你在工作单位的状态,下班回家呢,面对你父亲,你不就是“为人子”吗,你是做儿子的;但如果你也有孩子了,同时你也在“为人父”;此外,我们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吧,这就是“与国人交”。可见,上述五种情况经常可以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这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扮演的五种人生角色。
曾子虽然举了五个例子,但用词不一样,前四个都是“为人”什么,最后一个是“与国人交”,显然在曾子看来,前四个是一个类型。那么,我们想一想,前四种,为人君,为人臣,为人子,为人父,都是什么关系?君、臣,可以说是上下级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父、子,是亲属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扮演的角色虽然有很多,但不外是两类,一类是社会角色,或者称政治角色,一类是亲属角色,或者说伦理角色。
要想知道自己应该止于什么状态,首先要知道你现在是一种什么身份和角色。而角色是要有一个参照物的。曾子实际上是给出了互为参照物的两组关系。国君得要面对大臣他才是国君,他回到后宫跟爱妃在一起的时候,他要扮演的角色绝对不是国君,他再拿出上朝那态度就不行了。大臣也只有面对国君的时候他才是大臣,等下朝回到他自己主管的部门,他是一把手,这时候他是“君”,而不是臣。君、臣互为参照物,体现着社会关系。你和你父亲在一起的时候,你扮演的角色才是儿子,当你没有和你父亲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没必要总想着你是儿子。父、子互为参照物,体现着亲属关系。
想要知道自己此时此地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首先弄清楚你面对的是谁,你的参照物是谁。你现在面对的是老板,在向老板汇报工作,你的角色和身份就是臣,你就要守着一个敬字;你现在面对的是你的下属,你的角色和身份就是君了,你就要守着一个仁字。弄清楚你的参照物是谁,才能明白你的角色和身份是什么,也才能想明白自己应该止于什么。
不论你当多大官,回到你老爸身边的时候,你都不能止于仁了,而是止于孝,因为你现在的角色是儿子,与你的职务没有任何关系了。不论多大官,你如果敢和你老爸打官腔,就要做好被老爸骂个狗血喷头的准备。人生的角色是在不同环境下转换的,上了班,你是领导;回到家,你是儿子,每个人都要随时搞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我们说,《大学》讲的是大人之学,是指导人追求人生成功的。这里就透露出一种与人生的成功有关的方法。我们怎样走向人生的成功?你先要知道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首先得要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然后才能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你要在哪个领域走向成功,然后才能知道你应该止于什么。
假如我现在的角色是店员,我要在这个领域走向成功,我的目标是成为最优秀的店员,然后成为店长。你的角色清晰了,目标清晰了,然后才能知道你要止于什么。作为一个员工,你想成为最优秀的员工,你应该保持什么状态呢?这就是你应该止于的状态,你应该始终保持这个状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我想的很明白,想成为最优秀的员工,我应该是如何如何,今天就精神抖擞、精神焕发的这么做了,干了两天,第三天就不做了,这就是没有止于那个状态。
你要想知道人生应该止于什么状态,首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还要明确自己追求的成功是什么?怎样走向你自己人生的成功之路?把这两点想明白,然后才能知道,你应该止于什么状态。然后你要努力去修养,这就是修身的一部分,修身就是要让自己止于那个状态。
这里曾子单独提出了一个“敬”字,怎么能像周文王那样止于敬?《论语》里有具体的方法,“出门如见大宾”,只要你走出家门,就好像去见那个最重要的客人,这种状态就是“敬”。
我一直觉得,孔子这句话不是给领导干部说的,是给我们打工的人说的,你要想成为最优秀的员工,首先要做到“出门如见大宾”。在自己家里你爱什么样就什么样,但只要走出家门,就要拿出去见最重要的客人的那种状态。这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心态。你不仅要保持这个状态,还要保持这个心态。
走出家门就意味着走向社会,只要你走向社会,和他人接触、交往的时候,就本着这样一种状态,这样一种心态,去和人交往,这才是走向成功之路,这才是止于敬。
实际上,每个人因职业的不同,所从事的领域不同,结合自己不同的人生目标,应该止于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办法一概而论,所以曾子只是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但是,曾子的例子虽然简单,却是我们社会关系、亲属关系的典型,而人的身份、角色不外是这两大类,要么是社会关系,要么是亲属关系。你怎么扮演好亲属的角色,比如,你面对你三大爷时应该怎么样?这是亲属角色,再到社会角色,同学、同事、同乡、领导、员工、客户,这些都是社会角色。面对领导应该怎样?面对同事应该怎么样?这就是你应该止的状态。但是只知道角色是不够的,肯定还搞不清楚你应该是什么状态,要结合你的人生追求,去思考、去参悟,才能想明白你应该止于什么状态。
虽然没有一个普遍性,每个人都不同,但是有一点可能都是相似的,所以曾子在最后给出一个总结,“与国人交,止于信”,每个人应该止的状态虽然是千差万别的,因人而异的,但是只要你和人交往,和人接触,就都应该守着这个“信”字,诚信,这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曾子用这个来总结上文。
我理解,这段话在谈“止”,就是你应该停留在什么状态,在这里,曾子讲的不仅仅是“三纲”的“止于至善”。什么是至善?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而且最重要的是,对于不同的人,或者是,人在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的时候,所应该追求的至善也是不一样的。做儿子的,如果想扮演好儿子的角色,让大家都夸你是个好儿子,你就要止于孝,那么,你对至善境界的最高追求就是孝。
所以,这里曾子对“止于至善”的解说,没有去解释至善是什么,而是像前面一样,重点解释了其中的动词“止”。曾子告诉我们,止,就是你应该停留在什么状态之中,又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停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去寻找自己最应该停留的状态,然后曾子又举例说明,当我们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亲属角色的时候,我们应该停留的状态是不一样。可以说,按照曾子的解释,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扮演好人生角色,从而走向人生成功的方法。
社会对每种人生角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按照曾子的理解,对君主,社会的要求是仁,要具有仁爱精神;对大臣,社会的要求是敬;对作父亲的,社会的要求是慈,对作儿子的,社会的要求是孝。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也都是要在社会中获得人生的成功,因此,就必须首先了解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值,然后按着这种要求去做,才能扮演好人生的角色,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
我们还要注意到,止字,在经文里面,不仅出现在“止于至善”中,还出现在“知止而后有定”中,是“六证”之一。曾子这里对“止”的解释,也是在解释“知止而后有定”,是在解释“六证”的止。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你人生的奋斗目标才能真正的树立起来,如果不能保持这种应有的心态和状态,你说你的人生有目标,那是假的,因为你没有向着那个目标前进,没有为实现那个目标去奋斗,这和没有目标也没什么区别,目标是你说着玩的,朋友之间开玩笑说的,或者是骗领导写工作总结的时候用的,不是真实的人生目标。曾子告诉我们,首先要能够止于这种状态,也就是说,第一你要知道,第二你要做到。
不仅知道,更重要的是做到,要知道你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而且还要止于这种状态,就是要一直保持这种心态和状态。怎么能一直保持呢?这就需要修养。如果你天生地就能一直保持,就不用修养了嘛。我们修养,就是想办法让自己能够一直保持应有的心态和状态,这叫“知止”。
要知道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和状态,并且通过自己的修养努力去一直保持这种心态和状态,才是真正的树立了人生的奋斗目标,这种心态和状态使你距离这个人生的成功目标越来越近,你在向着目标一点点地前进,终究有实现的一天。如果不能一直保持这种心态和状态,就相当于向目标走三步、退两步,目标的实现就是遥遥无期的了。
所以说,这里曾子阐释的“止”,实际上也是在阐释“知止而后有定”的“止”。这才是大人之路,才是走向成功之路。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不能保持这种心态和状态,目标就没有真正地树立起来,就不可能把心沉下来,也不可能安于这种状态,更不可能正确的思考,那你就不可能成功。所以儒家修行的六大步,第一步是要在这个止字上下功夫。
以上是曾子对“三纲”的阐释,他重点阐释了三个动词,实际这三个动词我们可以穿成一串儿来理解。从“明”字入手,要明白、要发明你的善良本性,要用这个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做到明了,既能想明白,又能把事情做明白,然后才能够达到“亲民”。但你要想做到“亲民”,就必须“日日新”,善良本性是认识到了,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行,达不到效果。你今天想加强个人修养了,想与人为善,想和同事处好关系,明天就忘了,把同事骂了一顿,这是不可能达到“亲民”的效果的,所以要“日日新”。而要做到“日日新”,背后是“止”,要一直保持那种“明”的状态。这三个方面是可以合为一体的,需要贯穿起来理解。
始终能做到“明”,这就是“止”,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就能“日日新”,就能够“亲民”,人生的一切也就理顺了,也就走向成功了。
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斐”是有文才的样子,有修养、有文才的样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若按字面意思讲,切、磋、琢、磨是四个动词,是四个工种,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叫“磨”,笼统地说,都是雕琢、加工的意思,后代演变为两个词,切磋、琢磨。这个有仪表的、有文才的君子啊,他也是对自己不断加工、不断完善,最后才达到那个境界的。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諠”,意思是忘、忘却。那个有仪表的君子啊,最终令人难以忘记他,也就是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这几句诗表面的意思,但是曾子引这段诗,不是要用表面的意思,下面他给你解释。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道”是说,曾子说,“如切如磋”这句诗,说的是学习,就是学习要和人切磋。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这句诗讲的是自我修养,自我修养的关键在于对自己进行打磨。曾子是这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恂”读“询”,也有人说读“峻”,“恂栗”就是恐惧的样子,战战兢兢的、小心谨慎的样子。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这句诗说的是威严的仪表。
这是曾子对这几句诗的理解,诗的原意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已经很难说了。曾子是从个人的学习和修养方面理解诗的内涵的。
曾子认为,这首诗告诉我们,讲学习的话,你要“如切如磋”,要和人切磋、交流,这讲的是学习方法;
而自我修养呢,你要“如琢如磨”,进行自我打磨,不断地完善自己,这讲的是修养的方法。
后面两句,“恂栗”是恐惧的样子,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小心谨慎,讲的是一种心态。“赫兮喧兮”讲的是仪表,讲的是一种状态,这两句诗一句说的是内心,一句说的是外表。
人要修养的话,应该注意两点。第一,内心始终要有恐惧、敬畏之心。进行自我修养的时候,内心始终要小心谨慎。怎么能做到“出门如见大宾”呢?怎么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呢?首先得有一个小心谨慎的心,有敬畏之心,有谨慎之心,个人修养上你才能进步。如果没有敬畏之心、谨慎之心,什么事都很随意,自己还觉得没什么问题,修养上就不会进步了。人要想进步,首先要有这种心态,这讲的是内在,完善自我,加强个人修养,你内在应该具有的。
第二,你要注意外在的仪表,始终有一个威严的仪表,曾子认为,“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是“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道”还是讲、说的意思,曾子认为,这句诗说的是,你如果具有了盛大的美德,具有了至善的品质,老百姓就不会忘记你。这讲的是修养的境界。
这几句诗的原意究竟是什么,那是另一回事了,但让曾子这么一解释,就变成方法论和结果了。
说方法论呢,修身你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习,第二个方面是修养。学习上,你应该和人切磋、交流,这是学习方法;修养上,你应该琢磨、自我打磨,这是修养的方法。
在自我修养上,你要从内心到外表都进行自我完善,在内心方面自我完善的方法是,要有敬畏之心、谨慎之心;在外表上进行修养,要始终注意仪表,有威严、庄重的仪表,别不拘小节。
你如果能做到上面这四点,既有学习,又有修养;既修内心,又修外表,那么你就成为“有斐君子”,就达到了“盛德至善”,这样你就能给身边的人留下一个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大家都忘不了你。
给人留下印象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你别因为留下一个恶的印象,让人忘不了,这更坏了。留下印象不是目的,留下美好的印象才是目的,人家不能忘,也是不能忘记你的“盛德至善”。
只追求给人留下印象,那没有意义。像郭德纲相声说的,去应聘,主考官说,给你一分钟,怎么能让我记住你,“啪”的一个嘴巴扇过去,这回记住了嘛!记是记住了,可是刚到家,录取通知就来了,你就得琢磨了,去还是不去,你敢去嘛?
我们应该追求给人留下一个最美好的深刻印象,这样才能做到“亲民”,才能理顺人际关系。你是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因为你把头发焗成五彩的,但要留下这种印象的话,好像一般的老板也不敢用你啊,反而把自己的人生路给堵死了。
我理解,曾子是在“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基础上,在讲修身,通过引这几句诗,将修身的注意事项和方式方法都说清楚了。
我再重复一遍,修身涵盖什么?学习、修养。
学习的方法是要切磋,要和人交流,修养的关键是不断地打磨自己,去掉自己身上的恶的、后天的习染,这就是“明明德”。这也就是老子说的“为道日损”,每天打磨自己,去掉自己的毛病,去掉自己的错误。
修养方面还要注意由内及外,曾子先说的内、后说的外,首先端正你的心态,保持敬畏之心、谨慎之心,然后才能“出门如见大宾”,才能有这样的外在仪表。修养要由内及外,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才能保持一个好的状态。每天都这样做,都追求这一点,这就是“日日新”,这就是“止于至善”。
你如果做到了,你就具有了“盛德至善”,你身边的人就忘不了你的好了,就做到了“亲民”,身边的人都愿意和你亲近,你就理顺了人际关系,事业开始走向成功了。
这一段实际是对“三纲”的串讲,重点是突出方法、途径。曾子把这个层面解析的非常清楚,告诉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然后他接着讲,什么是“民之不忘”?除了“盛德至善”,还有什么让老百姓不能忘?
“於戏”应该读“呜呼”,是感叹词。“前王不忘”,说从前的那个国王,到现在老百姓都没有忘记。为什么古代那些伟大的君主到今天老百姓都还记得他们?曾子给的解释是“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老百姓不外是两种人,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就是小人物、普通人,这说的是百姓的构成。
君子能够记住“前王”,原因是什么?“贤其贤而亲其亲”,认同他的“贤”,这叫“贤其贤”,就是认为他是贤明的。“亲其亲”,君子知道什么人是可亲的,并且和这样的人亲近,从这个角度他忘不掉前王,因为前王是贤明的。这些伟大的君主,通过“明明德”达到了“止于至善”,这就是他的“贤”,君子都会认同他这个善,然后就记得他,因此和他亲近,“亲民”嘛,因为他身上有可亲之处,所以君子知道亲近他。
小人物、普通人呢,为什么也记得“前王”?“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小人是为他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快乐,将对他自己有利的东西当成是利益。君子不忘前王,是从修养的角度、道德的角度;不讲道德修养的普通百姓呢,是因为前王的统治给他带来了利和乐,他记得前王。为什么忘不掉那个君主?那个君主造福于人民,所以人民记得他。“乐其乐而利其利”,关键是,老百姓喜欢的东西,老百姓看中的利益,那个君主都给他们保证了。有的老百姓喜欢钱,君主让他多挣钱了;有的老百姓喜欢过安逸的日子,君主让他过上了。“乐其乐”,你认为快乐的东西,君主给你了;“利其利”,你要追求的利,君主给你了。因为获得了利和乐,因此百姓忘不了那个伟大的君主。
这里谈了两个方面,一个最伟大的领导,之所以能做到“亲民”,让老百姓忘不了他,主要就是两点。
其一,对于君子,对于追求自我完善的人,这些领导、伟大的君主是靠他的个人修养、人格魅力,征服了这些人,使他们不能忘记他;
其二,对于那些讲究功利的小人物,他是靠保证他们的利益,实现他们的功利目的,使他们不能忘记他。
也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道德的,第二个层面,物质的。老百姓的追求不外是这两点,或是追求自我完善,或是追求现实利益。一个最英明的领导者,能得到所有人的拥护,关键就在这,“贤其贤而亲其亲,乐其乐而利其利”。
你不管担任多大的领导,你手下永远是这两种人,一种人是追求自我完善的,一种人是功利的。对于功利的人,你保证他的利和乐;对于追求自我完善的人,你用你的修养去感召他。或者我们说的再庸俗一点,不管当多大的领导,你都应该意识到你手下的员工永远就是这两种人,一种追求精神,一种追求物质。追求物质的,你保证他的物质利益;追求精神的,你要满足他的精神需求,保证他的荣誉感、自豪感。能做到这两点,你就做到了“亲民”,所有人就都拥护你了,不能忘记你了,大家都记得你的“盛德至善”。
但是,如果弄反了,就坏了。比如,这个员工就是好利,爱钱,你却总是给他荣誉,今天发个奖状,明天颁个奖牌,结果是他对你的意见特别大,他心里想,你能不能来点儿实的,发点奖金,当然这话他还不好对你说,反正他是不可能发自内心地拥护你了。而追求名誉的员工,你天天给他钱,提高工资、多发奖金,最后他对你也有意见,他会想,这老板穷的就只剩钱了,就不能有点上档次的,结果当然也不会好。
有一种人,可能他对钱追求的相对淡,不是不要钱,但是他相对淡,特别是有些人已经很有钱了,你给他什么?很多企业家已经家产几个亿了,他为什么还那么辛苦的工作,他追求的是钱吗?他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成就感。其实很多员工也是这样。就像比尔盖茨的手下,哪个是缺钱的,比尔盖茨还靠奖金来刺激他们吗?那得发多少能打动他们,他们之所以还在做,要么是喜欢,要么是追求成就感。这时候你作为领导,就要从这个角度去满足他们,保证他们的成就感,保证他们的荣誉感,这不是钱的问题。
另一种人呢,他做事就是为了钱,那你就得保证他的物质利益。作为领导你应该清楚,你的员工就是这两种人。
这里曾子进一步引《诗经》来解释,什么叫“民之不能忘”,实际就是“亲民”,怎么能让大家都想着你的好呢,都怀念你的“盛德至善”呢?
你要分清人,人分两种,这就是格物。功利的人,保证他的物质利益;强调荣誉感的人,给他荣誉感、成就感、自豪感,这样大家就都说你好了,你就达到“亲民”了。
还要注意一点,曾子已经点出来了,说“民之不能忘”的是你的“盛德至善”。你保证他的利益叫“盛德至善”吗?给钱就是“盛德至善”吗?不是吧。但是老百姓表扬领导的时候,说出来的肯定都是“盛德至善”,他不会说:“因为他给我涨奖金了,保证我的利益了,所以那个领导真好。”老百姓表现出来的,都是忘不了你的“盛德至善”。
但是千万记得,靠美德不能征服所有人,因为人分两种,君子、小人,怎么相处?对君子靠美德,对小人靠物质。这样他们才都能夸你“盛德至善”,你才能达到“亲民”。说的粗俗一点,爱钱的给钱,爱名的给名。根据他乐什么,根据他利什么,让他都得到,最后就都感念你的“盛德至善”了,这就是亲民,这就是止于至善,这样你才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作什么领导都能做到位了。
曾子是在告诉我们,怎样通过个人修养达到亲民,你还得格物,你还得知道他需要什么。以上是《大学》传的部分的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