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七讲八目之齐家治国平天下
(2018-06-06 21:59:05)
标签:
历史文化 |
第七讲 八目之齐家治国平天下
讲到八目的后三目,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家、国、天下这三个概念,其内涵与我们今天通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我们今天说的家这个概念,是指家庭。从西方文化人类学来讲,有不同类型的家庭。成员仅包括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的家庭,被称为核心家庭;在一对夫妻及其子女之外,这个家还有其他人在一起生活,称扩展家庭。比方说,还有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那就叫扩展家庭。扩展家庭还可以再细分为两种,横向扩展家庭、纵向扩展家庭。按辈分增加人数的叫纵向扩展家庭,一对夫妻及其子女,还有这对夫妻的上一辈,这叫纵向扩展家庭。不是两代人了,是三代人、四代人一起生活,这叫纵向扩展家庭。横向扩展家庭,人数是在这一对夫妻及其子女之外,就在这两辈上增加。比如说,一对夫妻及其子女,还有小姑子和他们一起生活,这就是横向扩展家庭。
我们今天说到家这个概念,通常是指核心家庭。但是在古代,最常见的是纵向扩展家庭,而且古代的扩展家庭比我们理解的扩展家庭还要大,哥兄弟不分家,只要老爷子还活着,都在一起生活,老人如果活的长久一点,可能儿子的儿子都结婚了,都在一起生活,讲究的是四世同堂,几十口人在一起生活。古人说的家,往往是指这样的纵向扩展家庭,这才是《大学》齐家的家。
今天的家,核心家庭居多,实行计划生育之后,三口之家居多,这样的小家内部关系处和谐相对是比较容易的,而古人齐家,是要把那几十口人的大家内部关系理顺,相对是比较难的。
大家庭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类型就要复杂得多。今天的小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外是夫妻关系、子女关系两种,就是有两三个孩子的,不外是再加一种兄弟姐妹关系,而古人的大家呢,除了这些关系之外,还有妯娌关系、叔嫂关系、祖孙关系,叔叔大爷与侄男侄女的关系,甚至是叔祖与侄孙的关系。这就使协调人际关系的难度成倍增加。
大家庭内部事务的管理难度也要复杂得多。比如,最简单的却也是最日常的一个活动,吃饭,谁来做饭在今天的小家里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实在不爱做,一家三口下饭店去,问题也就解决了。但对于古代大家来说,三十几口人的吃饭问题可就是一件大事了,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当作一件常规性工作来处理,古代大家的做饭,妯娌们要排好班的,甚至家长还要提前定好菜谱,免得因每顿饭的工作量差异比较大,导致妯娌们之间产生矛盾。
要把这样一个大家管明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齐家”才成为古人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先秦时期,家这个概念还有另外一个内涵。《周易》:“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这里的国、家都是指什么?这一段卦辞是讲,打完仗,论功行赏,功劳大的,分给他一块地,让他建立诸侯国,功劳小的,也给他一块地,让他建立他自己的采邑。这块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民,就都由他统治、归他管理了。从本质上讲,国也好、家也好,都是大贵族的私人采邑,只不过规模和等级不同。国不仅规模远远大于家,而且拥有国的大贵族级别要高于拥有采邑的贵族,他可以在自己的国内划出一块地来,分给自己的亲信,作为他的采邑、他的家,也就是说,国里包涵家。一般来说,有国的被称为诸侯,有家的就是卿、大夫。上面《周易》这句卦辞中的家,指的就是卿大夫的采邑。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家实际指的是一种地方单位,一种最小的地方单位,就是采邑。卿大夫“开国承家”的家,不仅包括他自己的亲属,他的大家庭,甚至包括他的整个宗族,还包括这一方土地上的所有人民。这是家的另一重含义。
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简单说,政治级别最高的是天子,相当于国家最高领导,天子可以分封诸侯,就是划出一块土地来,连这块土地上所有的农民,分给某一个人,让他建立诸侯国。诸侯在自己的国内,可以再分封卿大夫,就是把他国内的土地划出一块来,给他的某位下属作采邑,这就是家。如果按照这种政治秩序排列的话,天子控制的地区叫天下,诸侯控制的地区叫国,卿大夫控制的地区叫家。
这是先秦时期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体制,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明白,《大学》里面讲的天下,其内涵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大学》里面讲的国,不是指国家,而是一种地方行政单位,也许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大学》里面讲的家,可以指大家庭,但更可能是指卿、大夫的采邑,也是一种地方行政单位,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相当于今天的县。《大学》里讲齐家、治国、平天下,指的是把这三个行政单位都管理好。
《大学》是成为大人物的学问,就是你要成为领导者,成为领袖的成功之路。成为领袖之后,你必然就是一个统治者和管理者,你首先要由小及大,最小你可能是一个卿大夫,你就要管理好你的家、你的采邑,这叫齐家。再高一级,你可能是诸侯,就要把自己的国管理好,这叫治国。平天下指的是天子这个层面。
《大学》里的家到底指什么?我觉得可能两者兼而有之,也指采邑,也指卿大夫自身的大家庭,扩展家庭。从孔子到曾子,《大学》的两位作者,都不是有自己采邑的人,所以,《大学》讲的齐家,首先是管理好你的大家庭。当时每个人都生活在大家庭里,这么理解也才更具有普遍意义。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曾子、孔子虽然本人没有采邑,但是《大学》是成为大人物的学问,是讲给统治者听的,他本人是没有采邑,但是他面对的听众是有的,给这样的弟子讲齐家的时候,家这个概念的内涵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怎么把你的采邑管理好,也叫齐家。所以我认为,齐家至少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指管理大家庭,一方面指管理采邑。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两者不是一回事,但在当时可能是一回事,因为卿大夫的大家族是有采邑的。但放到今天,这两层含义就不是一回事了。按第一重含义理解,管好大家庭,讲的是亲属关系,讲的是伦理。按另一种含义理解,管理好你所领导的基层单位,讲的是社会关系,讲的是行政。所以齐家这个概念,按我们今天的理解,应该有双重内涵。
先秦时期的国,与今天的国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那个时候的诸侯国还没有今天一个省大。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像春秋五霸第一霸齐桓公的齐国,是当时非常强大的大国了,但是还没今天山东省大,因为我们都知道,最起码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当时还有鲁国。周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实际控制区还不到今天中国的一半大,但是境内却存在一千多个诸侯国,显然,那些小的诸侯国还没有今天的一个县大,诸侯国多的地方,今天一个县的地方,当时就能有四五个诸侯国。所以,《大学》里讲的治国,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管理国家,准确地说,是把你的管辖区治理好,这叫治国,还上升不到国家的层面。
《大学》说的天下,才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先秦时期的天下,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中国。平天下,才是我们今天说的治理好国家。而我们今天说的天下这个概念,是指全世界、地球村。
但是古人还有一种理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人最开始称天下,其实就是指一个国家,就是指中国。早期中国人始终不承认,在这个他们称为天下的中国之外还有其他国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整个已知世界都是中国的,先秦时期的人有这么一个概念。
当然,因为特殊的地理原因,当时中国人的已知世界只有东亚,跨过大海,太平洋那边有什么,谁也不知道,西边隔着沙漠,中亚那边是什么状况也不知道,他的天下观,他所知道的天下,只有东亚这一片,和今天中国的面积也差不多。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我们知道的地方就都是中国的。所以,《大学》里说的天下,从这个角度来讲,你把它理解为全世界也对,就是指当时人的已知世界。
如果把天下理解为世界,那处于其下的国,自然也可以理解为国家,这是另一层含义。所以,你就按着今天我们对这几个字的理解,把家理解为家庭,把国理解为国家,把天下理解为世界,也不能说错。
上面是解释一下《大学》中的家、国、天下三个概念,我也是想以此为例子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习、理解是有不同层次的、不同次第的。
你读《大学》,拿过来按字面意思理解,认为家是家庭、国是国家、天下是世界,也不能说是错的,但对古书这样理解,你的学习和理解是相当浅层的、低层次的。能理解到先秦时期的家,既指扩展大家庭,又指卿大夫的采邑,国指诸侯国,天下才指中国,而不是仅仅按照今天家、国、天下的内涵去理解《大学》这句话,你对《大学》的理解,你对知识的理解就深入了一层,这是学习和理解的第二层次。在这个基础上,要能认识到,古人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把所有已知世界都认为是中国的,所以天下和中国也基本可以划等号,所以,天下可以理解为中国,国可以理解为国家。如果理解到这个层面,才又深入了一步,这是学习和理解的第三个层次。
表面上看,第三个层次的理解和第一个层次的理解,结论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不经过第二层次的锤炼,你的理解就是表层的,你的理解非常肤浅。要有第二层次的理解,再进入第三层次,从结论上看,是一个理解上的回归,但这个理解才是真正到位的。
我认为,不仅仅是学国学,无论学什么,只要是学知识,都存在同一个问题,你首先了解的是表面,在这个基础上深入一步,看到与表面不一样的东西,这时你的理解就进入到另一个层面了,深入了。当你再往下深入一层的时候,会发现,和表面的那个理解有相似之处,但是你的理解已经升华了。
我们学习国学,要真正做到学通、学透,并且学以致用,就应该经历这三个层次的理解。首先是表面的理解,按字面先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其次是一个深层次的理解,要把古人的话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你的理解才能是准确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理解古人的话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这样才能准确。
不仅学国学,学什么都是这样,包括你学专业知识,也是有这么三个层面的。举个切近生活的例子,就拿化妆来说吧。化妆的第一个境界,你不会化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抹一抹,就是表面。在这个基础上,你化妆技术提高了,达到专业水准了,你会化浓妆了,什么妆都会化了。那化妆达到最高境界呢?第三个层次呢?化完像没化似的嘛。你一定是分三个层次,逐渐深入的,你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第三个层次,没有经过前两个层次,就想把妆化到像没化似的,非常漂亮,这做不到吧?
其实,第三个层面就是所谓的返璞归真。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可以至少分三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和第一个层次,最深的和最浅的,是有相似之处的。如果是这样,说明你的路子走对了;如果两者没有相似之处,说明你的路子走错了,你理解的那个不是真正的第三层次,你的理解是错误的。还举化妆的例子,如果你学化妆学到最后,各种浓妆、上镜装都会化,然后你按着这个路数继续下去,妆越化越浓,那你始终在第二个层面,根本没有进入第三个层面,往后再怎么创新,也只能是越弄越怪,那你的理解就错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不仅参禅也是经历这三个层次、三重境界,任何的学习、思考都是要经历这三个层次、三重境界的。
学习和修养有这么一个逐渐深入的次第,检验你是否进入到第三个次第,第一是看你有没有经历过第二个次第,第二是你的第三个次第和第一个次第有没有相似度。能进入第三个层次,不管是学习还是修养,你都进入了比较高的境界了。
这是讲到《大学》里的家、国、天下三个概念,随便讲点儿题外话。
修身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我们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就是你有能力做基层干部,然后有能力做高层干部,最后有能力做最高领导。《大学》讲的是大人之学,是你成为大人物的成功之学。成为大人物,就不能永远在乡长和大队书记这个层面上吧,你得一步步往上升,所以,先得能齐家,能做好基层领导,在这个岗位上能胜任,将你提拔上去你也能胜任,最后才能一直升上去,成为大人物。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修身要做到的三个结果。但是,修身就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吗?现在有些人觉得儒家的学说空泛,原因就在这里。我修身之后能感化几个人?要说感化家里人,尤其是现在的小家,这个应该可以做到,就是通过修身实现齐家。可是,县长修身修好了,就能感化全县的人吗?就能把县治理好吗?全县能见得着他的有几个人。皇帝呢?能见到的又有几个人?他修身修好了就能感化全天下,把全国治理好吗?因为存在这种对儒家学说的质疑,后代才认为儒家只是空泛的道德说教,不具备实际指导意义。
但是,这种质疑恐怕源于对《大学》和儒家思想的错误理解。
我们前面讲过,修身是什么?怎么修?儒家的修身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通过对人的反思,对人性的反思,对人类社会的反思,获得关于人和社会的真正知识,有真知灼见,能把握人性,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诚意正心,端正你的内心,端正你的出发点,把你的思想摆正。做到诚意正心,然后才能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你才能够有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人生的事情才能想明白,能想明白才能做明白。这叫修身。
儒家要通过修身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修的是两点。第一点是格物致知,对社会规律有准确的把握。也就是你要修把握客观环境、客观规律的能力,把这个能力修出来。第二点是诚意正心,是要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八个字的修养,实际是要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内在的。对外如果能够做到格物致知,你就能把握周边的环境,对你所从事职业的发展规律有清醒的认识,对社会大的走势有清醒的认识。对内如果能够做到诚意正心,你就能够有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不管遇到什么疑难问题,你都能想明白,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人生就没有困惑了。修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才是真正的修身。
如果你真的这样修了,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是齐家做不到?还是治国做不到?还是平天下做不到?换句话说,不管你在哪一个领导岗位上,你要做到的不外就是这两个方面而已。第一,充分认识、正确把握你周边的环境,你所面对的环境因素;第二,对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想明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如果能做到这两条的话,你无论在哪个领导岗位上都是适合的。
说齐家,让你管一个几十口人的大家庭,你如果能把人性认识清楚,你对这个大家庭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矛盾以及矛盾产生的根源,自然就都能理解了,你就能充分的把握这个环境。然后,如果你再能做到诚意正心,端正你的态度,不搞歪门邪道、行得正,让大家佩服你,你还能正确的思考,无论这个家遇到什么问题,你都能想明白,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个家你还能管不好吗?
你如果没有修身,没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那结果就只能是一句话,“清官难断家务事”。有了矛盾你不知道谁是谁非,有了问题你拿不出合适的解决办法,这个家自然也就管不好了。
说治国,如果你是省长,如果你有格物致知的功底,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了解当前的世界大局势,了解国家的形势,同时还了解你所在的省在大环境里是处于什么位置,这个省的强项是什么?弱项是什么?主要矛盾是什么?格物致知,你应该格的是这些事情。然后诚意正心,你别搞歪门邪道,不要光想着你自己的利益,如果你能本着对全省人民的爱,“仁者爱人”,以此为出发点,去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本省这样的现实下,我怎么能让全省人民生活水平上一个新台阶。然后你也就知道你应该抓什么,应该怎么抓了,怎么去做你自然就知道了。
儒家为什么不重视对具体方法的研究,而最重视修身?因为只要修身,只要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方法自然来。
你如果没有格物致知,根本不知道本省的强项、弱项都是什么,那就是拍脑门瞎指挥。如果再做不到诚意正心,不是从仁者爱人的角度出发,不是想让本省人民生活得到提高,而是满脑子想着自己怎么捞政绩,这个省你肯定管不好。
一样是抓经济搞开发,没有格物致知,没有诚意正心,开发就不能落到实处,在这儿划块地建工业园,然后就扔那儿不管了,反正我政绩捞足了,我提升了,那这省能管好吗?就实现不了《大学》说的治国。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作为一个大人物,你不管坐在哪个级别的位置上,你不管当多大领导,归根结蒂还是要修身,就是要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大学》的核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你当多大官,小到五个人的店长,大到国家最高领导,都要以修身为根本。为什么?修身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不仅是修道德,也是修事功,如果你能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道德也在其中,事业也在其中。这就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内圣外王,对内来说,你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对外来讲,你的事业达到了王者的风范。这样的人生才是最成功的,这样的人才是《大学》说的真正的大人物。这也就是佛教说的内外双修、福慧双得。
对儒家的误解,认为儒家只是空泛的道德说教,没有用,是因为只注意到了儒家修身方式中修道德的一面,都没有注意到儒家的修身方式中还有修事功的一面。你把儒家思想与修行中用于实践的那部分内容屏蔽,然后说儒家思想没有用,无法落实,这不是很偏颇吗。
并不是只有大领导才需要修身,哪怕你就是一个店长,手下就管三个人,你也要做到格物致知。格物,你得了解这三个人是怎么想的,然后你才能和他们有效沟通,这是了解人。格物,你还得对你从事的行业有清醒的认识,你这个店的特点是什么?所在地理位置怎么样?目标客户特点是什么?这是了解事。格物,就是你要把人和事都想明白,然后你才能把这个店经营好。如果你的目标不仅是经营好一个店,你还有愿景、有梦想,要做大做强,那么你还要进行另一个层面的格物修养,要了解人性,了解人类社会。
仅有格物致知还不能保证你走向成功,还要有诚意正心。作为店长,首先你的心得正,不要搞歪门邪道。还天天在这儿算帐,怎么给员工少发点儿钱,我自己多捞点,这就完了,肯定搞不好了。你要做到诚意正心,本着客观无私的态度来做事,不管对手下、对客户都从仁者爱人的精神出发,这样自然就能干得很好。这才是儒家说的修身。
小到只管三个人的店长,大到管十几亿人的国家最高领导,都需要修身,都需要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需要理顺人际关系的,本着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你才能理顺人际关系。想管好一个几十口人的大家庭,最关键的问题不外乎是把这几十人的人际关系全部理顺,家就和谐了,就实现齐家了。修身,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能就理顺家庭内部几十人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能协调好几十个人的关系,让你去治国、平天下,也不会有问题。因为你不管处在哪个级别的领导岗位上,你的上级、下级再加上平级需要协调的部门,全加起来,你要面对的无外也就是这么几十个人,你能理顺几十人的家庭内部关系,也就能理顺这几十人的社会关系。方法都是一样的,拿出你协调与长辈关系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你和领导的关系,拿出你协调与晚辈关系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你和下级的关系,拿出你协调与平辈关系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你和平行部门的关系,一切就都能理顺了。
所以,儒家认为,能齐家,就能治国,能治国,就能平天下,当然,一切都得从修身开始,而修身要从格物开始。
格物致知,修的是怎样把握客观环境、把握人类社会;诚意正心,修的是自己的仁爱之心。在我看来,能把这两方面修到位,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学。通过修身把问题看透彻,一下子找到正解。
相比来讲,诚意正心更重要。修诚意正心,就是要保证你自己的心是正的,你的想法才能和其他人对接,这样去格物致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为什么精神病人不能对别人有正确的理解?因为他内心的想法和他人是不对接的。诚意正心,才能通过了解自己,进而了解其他人,否则你的猜测全都是错的。
为什么我们强调要了解他人?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归根结底都是和人打交道。你说出门办点儿事,指的就是和人打交道,出门砍柴不叫办点儿事,那叫干点儿活。如果你知道人家是怎么想的,事情自然就搞定了。你如果闭着眼睛都能想出来别人怎么做,到这个场景他必然会是什么表情,那么,你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和他打交道吗?方法自然有啊!
格物致知是解决外在环境问题,诚意正心是解决内在动机问题。不能做到诚意正心就不能做到格物致知,端正出发点才能选择最有利的方法。这是诚意正心的作用。诚意正心,才能真正做到格物致知,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接下来说一个小问题,《大学》的经文里为什么将八目说了两遍,正说一遍,反说一遍。
我的理解是,前面一遍,说的是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你想平天下吗?那你就要追问,怎么能达到平天下呢?你得思考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方法是,你要达到平天下,得先治其国。那怎么能先治好其国?接着往下问,答案是你得先齐其家。这一段的行文是一环一环的往前推导,这个推导就是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在教我们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格物致知啊!讲格物致知时,行文本身就体现着格物致知!
一步步往前推,最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里推了几步?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一共推了八步。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很少遇到那么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你用不着推到八步,就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和关键了。比如说,现在我这个店效益不好,这就相当于“欲明明德于天下”,那你怎么办?这是第一问。先找到你的“先治其国”是什么?首先得客流量增加。那么,怎么能使客流量增加呢?你按这个思路一直往下问,一般问不到八个问题,答案就找到了。这也是在教我们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你要想使用《大学》这套方法,你首先要做到静、安。俩人一聊天,一拍脑袋,知道公司该怎么办了!那肯定是错的。因为什么?没有做到静和安。喝着酒,突然间一碰杯,碰出灵感来了,我的公司知道怎么办了,那肯定是错的。你首先得使自己沉下来,在一个非常静的环境下,将其他事情都清除到脑海之外,专心致志,就思考这个问题,而且心要定,心不乱,不急不燥,不受外界影响。也不能有事情牵挂,说我预备两个小时把这个问题想明白,因为我两小时之后还有饭局呢,那这心就不安了。在没有任何事干扰的情况,静静地思考,才是静、安而后能虑。然后按着《大学》这个路子,你就能找到问题的关键。这是方法论。
所以,前面一遍对八目的叙述,是教你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对六证“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的一个展开。这就是正确的思考方法。
那么,后面为什么又倒过来说了一遍?后面讲的是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换句话说,前面教你怎么把问题想明白,后面教你怎么把问题做明白。这是两个概念,你能想明白,不一定能做明白。所以《大学》分两个部分给你讲。前面教你思考,怎么把问题想明白;后面教你实践,怎么把问题做明白。
后面讲的是处理问题的次第。
首先,你的基本功是了解人,你了解人之后,真正的知识就自然产生。说得再玄一点,你如果能了解人,智慧自然来。所以,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就事论事,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从修身入手,从了解人入手。先把人的真实想法想明白,这是“物格”。
你现在和客户沟通,先别想怎么说服他买你的产品,先得格物,弄明白他是怎么想的,他现在到你这儿来,抱的是一种什么心态?你先把这事想明白,“物格而后知至”,然后知识就来了,智慧就来了,你能知道他的真实想法,就有无数的方法去跟他沟通了。
举个极端的例子,今天他来逛你的店,是抱着一毛钱东西不买的心态来的,如果你知道了他这种真实的想法,你应该怎么和他沟通?你能一开始就向他推销货吗?介绍产品?肯定也不对。他既然没想买东西,那咱就先别谈东西,从别处聊起。问题的关键在哪儿?儒家的核心是什么?仁啊,仁者爱人嘛。你怎么和他沟通?本着爱人,为他好,关心他,从这儿开始沟通。这就叫“物格而后知至”。
要把事情办明白,首先得把人想明白,知道了这个人的想法,你才知道怎么和他沟通。在此之后,你要注意,“知至而后意诚”,你要诚意。这人我是想明白了,他进我店是闲逛的,不想花一分钱,看着哥们儿怎么套他,这意就不诚了。你接下来的做法肯定就和诈骗有可比性了,是吧?可能你有多种方法和他沟通,选哪个?要诚意正心。端正自己的出发点和心态,本着仁者爱人的心态,然后这几个方法里,你自然就知道应该选哪个了,正确的方法就出来了。儒家告诉你,能做到心正,你才真正地做到了身修。做到这两点,你的修养就达到一定的境界了。
能把人想明白,而且端正自己的想法,本着仁者爱人为出发点,想一个最适合的方法跟他沟通,你的修行就达到一定的境界了。能达到这种境界,你的方法自然来,而且你那种方法肯定是他人最容易接受的方法,也就做到了“亲民”,大家都愿意和你来往,最后一想买这个东西,就想还得上他家店去。为什么去他的店?说不出来,反正我就觉得去他的店舒服。这就是从“明明德”,从修身,到“亲民”,方法自然就有了。
综上,《大学》说了两遍八目,前面是教我们怎样正确的思考,后面是教我们怎样正确的实践。是怕你忽视,特意说两遍,强调,让你认真思考。
讲完八目,《大学》经文还有一段话:
首先是对修身的再一次强调。修身这件事情不仅是天子的事情,不仅是贵族阶层的事情,所有的老百姓,所有的庶人想要人生获得幸福,收获成功,都要以修身为本。因为八目最后的落脚点是治国、平天下,有人可能会误解,以为这只是天子、贵族、执政者需要考虑的事情,所以曾子在这里特意强调,从天子到庶人,从最高领导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
你得把前面的内容参透,后面这句总结你才能理解上去。修身可不仅仅是修仁义道德。怎么修?方法、目标、次第等修行的关键内容,前面都说完了,最后告诉你,这是所有人的根本。你人生要想成功,你得抓住这个根本。
所以下面讲,“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根本问题乱了而其它问题还能搞明白,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你要把根本问题解决,其它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根本问题解决不明白,下面的细枝末节就更不可能弄明白了。
这句话为什么接着前面那一句?什么是本?前面告诉你,以修身为本。所以,修身没修到位,想走向成功是不可能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做不到,想人生事业有成,是不可能的。这个根本问题你都弄乱了,还想事业有成,那是不可能的。它告诉我们这么一个结论。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你应该去重视的,你却忽视了,你应该忽视的,你反而重视了,没有这样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认为,我们重视的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我们忽视的是应该忽视的,但真的是这样吗?你如果没有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结果就可能是,本来应该重视的你忽略了,本来应该忽略的,你倒非常重视,因为你对事情的分析是错误的,你把重要的当成了次要的,反而把次要的看成了重要的,那你的人生肯定就乱套了,不会走向成功。
但是,没有哪一个人,他的出发点是应该重视的我却忽视,应该忽视的我却重视,没有人抱着这个出发点做事的。但问题是,如果你认识不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虽然你不是抱着这样的出发点,但最后你就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实际上你就是这么干的。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因为你没有修身,你没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以你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变成这么一个结局。这句话是最后强调一下前面这些修行方法的重要性。
朱熹本的《大学》,经文部分的内容到这里就没有了,但是,古本《大学》此下还有一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就叫做知道根本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达到极致的知。什么意思?知道了修身是所有人的根本,是我们人生的根本问题,这才是“知之至”,就是致知,这才是关于人的真正的知识,达到极致的、究竟的知识,才是解决人生问题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