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历史胜似历史
(2022-05-03 13:38:34)不是历史胜似历史
马伯庸说他没有粉丝,每次签名售书,现场的读者都是他多年的默契的损友。
当然,这是他自嘲。如果不是喜欢作者的书,没有谁会跑到售书现场傻傻地排队让马伯庸签名。郦波先生到我所在的城市讲学的时候,我得到一张票,曾经排队让郦波先生在他的新书上签名。当时我觉得自己傻傻的像弱冠之年的追星人,但是为了得到郦波先生的签名,我也就豁出去了。我想让郦波先生在他的新书的扉页上写几句我想要的“心灵鸡汤”,因为我欣赏郦波先生默默做学问的情怀。一个人可以没有左右逢源的“高情商”,但一定要有一个容得下寂寞的心,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郦波先生坚持写早就准备好的他自己的语录,所有人的签名都一样。
前几天《风起陇西》开播,据说收视率不高,但是我每天晚上七点半打开央视八台,等着马伯庸先生的“风起”。
我知道马伯庸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古董局中局》。
通常一部电视剧成就的是演员,甚至导演的名气也比作者的名气大。我如果喜欢一部电视剧,必定要看看是谁写的,所以我知道了马伯庸这个人。我佩服他的想象力,他喜欢把现实的故事加工整理成一部扑朔迷离的传奇。合情合理,好像这个故事就是有这么些事情没有对外公开、没有载入历史似的。
《风起陇西》讲述的是诸葛亮初次北伐的时候,蜀魏之间的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谍战。据说到最后才发现曹魏根本就没有高级间谍“烛龙”渗入蜀汉的情报机构的高层,一切都是诸葛亮做的局,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李严别拖北伐的后腿。
李严和诸葛亮都是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的重臣。
我们熟悉诸葛亮,知道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严是谁?为什么刘备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让他跟神一样的诸葛亮平起平坐?
李严虽然不像诸葛亮那样,在刘备还做着刘表的小弟的时候就跟随刘备,但是他的资格也挺老的。他是刘表做荆州刺史的时候下面的一个县令——秭归县县令。刘表死后,他没有跟着刘表的小儿子刘崇投降曹操,他投靠了刘备,而且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行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参与制定了新政府的法律法规,参与拥戴刘备称帝,可谓文武双全。
文武双全,这一点在《风起陇西》里面也充分展现出来了。
李严一心想先灭吴后伐魏,不赞成诸葛亮出兵陇西。
诸葛亮的治国方略是他跟刘备在隆中见面的时候早就说明的那样三分天下,诸葛亮主张联合东吴,防范曹魏。
历史上的魏延其实也是这两种政治方略的牺牲品,哪里是什么“反骨”。魏延也是主张灭吴的,他原本也是荆州刘表手下的小将领,从哪跌倒在哪里爬起来。他跟随诸葛亮伐魏的时候,觉得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不然早就拿下长安了,然后出潼关,曹魏唾手可得。
但是事情没有简单,眼下能够保持三分天下就不错了。
诸葛亮出兵陇西也只是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所以他不希望李严整天说“灭吴灭吴”。
这样一来,朝中势必分裂成两派,造成朝臣倾轧的局面,蜀汉就岌岌可危。
所以诸葛亮必须让李严闭嘴。
为了快速让李严闭嘴,只能让他快点蹦跶出来了,所以就布下这么一盘局。
“小人物”荀诩和陈恭不可能知道自己的领导的领导的领导的想法,只能做这盘棋的棋子,命运难料。
有人说大老板的“第一桶金”都是大老板布下了局才得到的,其实纵观各处掌握局势的人,哪一处不是他们在布局呢?所谓的策划,不就是布局吗?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也许是双赢,也许只有一方胜出,也许两败俱伤。
全凭造化。
前一篇:《风起陇西》——中古时期的谍战
后一篇:到底谁是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