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转载,值得太极同道们阅读与思考的一篇文章

(2013-01-29 20:38:22)
标签:

转载

注:本文摘自网上一名叫“武林新贵”发表的文章,当时拷贝下文章后失去其链接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分几次发表的,本博以段落的方式进行区分,在此特意说明!

来陆续说一些推手中的感受和效果》

 武术界有句老话说,搭手便知有没有。这个描述是非常准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真正两个练家,其实只要搭手,互相就能对对方身上的功夫有个大致的了解,老话讲搭手如称盘。通过搭手,在极短的时间里,高手就应该知道对方的 1.松沉柔程度,2,听化敏感度 3.劲的细腻程度 4.意的境界。 这里说的知道,也分两种,高层次的知道和低层次的知道,高者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低层次的知道高层次的只能知道对方比自己高,高到什么程度,对方不露不知道。一上来说,咱俩打打,基本功夫都好不到哪儿去,内家的道没学好,功夫也好不到哪儿去。内家的道是什么,是和功夫并行的内家文化,道家文化。是礼仪更是兵法和战术,是策略和智慧。你根本在不了解对方水平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贸然打手,如果对方功夫高,心狠,打手一下你马上吃亏。吃亏的事,是绝对不能干的,这是道家的智慧。所以,真正有武艺,有德行的练家,两个见面,都非常客气,要求搭手感觉感觉。其实有功夫的话,搭手瞬间高低立判。这时候低的知道1.对方比自己松柔沉的多,自己劲道过去如同放在悬挂的被单,风中的飘柳之上,根本无从着力。2.对方轻微起伏就能令自己的重心崩溃,站立不稳,有瞬间落空之恐怖感。3.对方总能后发先制,自己处处受制,处处别扭,处处被截,处处落空。4.被对方之神意罩住,有被牵制和震慑感。5.根本不知道自己怎么出去的。只需要几下,高低立判。这时候明白人称过之后,应该心下有数,即刻认输,承认对方比自己高。因为对方功夫在自己层次之上,动手必定吃亏,基本上没跑。在过去,在老一辈练家当中,基本上文劲和武劲是并行的,所以基本上文劲你输着层次,打起来肯定是输的。现代很多练家出现脱节,文劲挺细,但没练过打法,打起来几下被乱拳击倒,这种状况并不少见。当你看到,感受到,你才能立刻起信。别人不管怎么说,你只要没看到,没切身体会,你通常无法相信。这是正常的。也是为什么很多练家看拳谱上写大松大柔,练起来越练越紧,越硬的原因,因为没有人给你感觉,没有人给你看到,没有人给你起信,你刚开始练可能还挺放松,后来就觉得这玩意松松垮垮能打人么,得加点力量吧,慢慢开始自己加力,最终自己终究还是陷入力量,各家太极拳松沉为共识,做不到难以进入真正的内家天地。 推手不是散手,更不是实战,如果说推手是为散手和自由搏击以及实战积累功夫和经验这没错,出手不让步,擂台上面没父子也没错,推手你硬用蛮力把他人搂个大跟头,人家不服你起来拍拍屁股可评价你不合乎太极拳,这样的评价还真没错。可实战就大大的不同了,人家硬把你按在地上,自己没辙,说人家不合乎太极拳,那不是太可笑幼稚了吗,到那时没有对错,只有输赢,就是从地上捡块半截砖砸到敌人满脑袋开花,那也是好样的。太极拳最终是以对方心服口服,对方才是真正是输了。假设你打了人家一百个跟头,人家不服劲,还能继续挣扎爬起来,只是一拳把你砸爬下,长时间爬不起来,谁输了?是自己输的很惨,就别再说人家是不是太极拳啦。

如何做到杨氏太极拳正确的发劲
    曾发现有一些同练杨式的人,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只讲放松,不讲发劲。这样会误导很多人的,把杨式太极拳变成杨式太极操。其实,杨氏太极讲的是棉里裹铁,许多人只注意了棉,没有注意到铁。说棉软不容易,但要练出棉里裹铁、棉里藏针也是很难的,里面很多内在的真正东西往往人不知,其实,只注意一味的柔,太极拳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拳势,刚跑到那里去了,什么叫圆入方出,杨式太极每个动作都可以发劲,而且劲力很强,看似软弱无力的动作里,只要一接触,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劲力,让受力的人无法站稳、只化不能发,终久要处于背时,杨式发劲的密秘诀窍都在大架中,只是看教你的人点不点透你而已,这里谈一下,化走发放用势的四个要素,一、是沉转走化。这里的沉,指的是三重意思。一是沉肩坠肘。要两手成为弯曲的两张弓,在自身使用力量最小的情况,利用生理曲形成最大的张力,即就是你以棚格挡敌人的攻击。人有担心如此手上无力,还能挡住敌人,奇怪的是越吃力越没有,反而越松沉越弹劲十足,当你的手沉肩坠肘,呈自然弯曲的情况下,对方想抬起你的手,或把你的手按向你自已的胸前是非常困难的,其为棚劲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算你一点劲都没用,对手都感觉到你的手非常重,非常有力。不信你可以和别人试试。二是身体重心下沉。重心下沉可以使对手的劲放空,引导对手拨根,同时让自已站的更稳。三是肩珠和肘珠,即肩位和肘部向外、向下运动,以开劲的方式引长对手的劲路。要学会小臂绕着肘点为轴转动走圈,或顺或逆的走化能力,在对手的劲一旦被引长后,就容易重心失衡,或亮出空档。当然,前提是沉,但只是沉,还是不够,如果只是沉着保持不动的话,就会和对手形成抗劲,那就不是打太极了。因此,第二个字的“转”的作用就出来了,在沉的基础上转身、转手、转脚,把敌人的力量全部转到地下,化解身上的压力。杨式太极拳很着重力走抽丝劲和走螺旋劲,进而讲:就是“逢力必沉,逢沉必转”。一沉一转加起来的效果,就称为“走”,意思就是让对手的力量在自已身上走掉,是为沉转走化。在走化的过程中,两脚要随身体重心的变化虚实过渡。否则,手上手劲走化到腰以后,两脚不能虚实过渡,也无法达到走化的目的。这就符合杨式寇家太极拳提出的有手没肘,没肘有手,没肘没手有身的推手动作要诀。二、是回身引带。杨式太极以走化为开,既然走化为开劲,身形上也必须张开。在手上通过棚、捋二劲走化对手劲力的同时,脚也必须悄悄伸出。伸到什么位置?必须伸到对手的重心之下。(一)这样一来,不只是劲路上为开,身形同样是张开的。就此、有诀而言,出二回三,双按五,再者并必须学会偷步之步法,这种步法以小碎步而进,为什么要悄悄的出脚,一是为隐藏自已的劲路,尽在对方不知不觉间使他人被我发放跌出。(二)是保持自已运劲的稳定,协助手、肩、腰等部位以抽丝劲引化对手的力量。很难吗?其实,你只要体会到杨式书谱上说所的迈步如猫行,虽说的全是脚上的动作,那么手上呢?手上就是两个字,引带。在引带的过程中,八种太极劲法都可以用到。他先用棚向上引偏对手的劲力,说牵动四两拨千斤,注意,这里用的是“拨”字。只要能够做到沉转走化,就可以轻易拨偏对方的力量。然后,他变棚为捋,将对方的力量引带的向他身后进发,使对手使去重心或处于背势。想想看,两手、也可以是一手向上,向后引化对方的劲路,一脚却悄然伸到对方重心之下,会形成什么样的身形。对了,多数情况下是侧身。看起来就象回转身体一下,故名回身引带。身法、手法、步法的协作配合非同小可,这可是杨式太极以开式引劲的关键,没有这一步,以合势发劲的效果就不太好,要么发不出劲,要么发出劲后,被敌方成功走化。因此,手和脚的动作,必须在腰的协调下,配合转动,手要以肘为圆心转动,腿要以膝为圆心运动,才能时时刻刻保持两身两腿的四张弓,以抽丝劲的方式运化劲力。这就是拳谱上所谈的上下相随人难进的最好解释。(三)、是凌空壁立。凌空壁立是发劲的前奏,也是能否顺利发出猛烈太极整劲的关键,不能做到凌空壁立,就无法发出太极整劲。凌空壁立要从对敌和对已两个层面理解。对敌方面:在通过回身引带,使对手失去重心或处于背势后,开势即开劲,也就走到了尽头,在开,自身立见背时,现在需要的就是合劲出击或合势打劲。具体说来,就是裆劲前追,常讲打人如亲嘴,快速向敌方运动,也称围身打法,使身形向敌方快速逼近。要逼近到什么程度呢,一般来说,自已靠敌人方近的一侧,杨式太极拳提倡进身先进肩,肩部离敌人的肩敌不到30CM,如果要使用靠劲,侧肩部离敌身体必须逼近到不足10CM的地方,手掌或拳头离敌身体不到10CM,如同自已的身体是块墙壁,挡在敌方身前,使敌方统失所有的着力点,如同靠在绝壁上一般。同时,快速近逼的身形可以产生很强的气势,使敌方不由自主产生后退的想法,也可以速度加剧对方的背势。也许有人要问:要快到什么程度才行?我的回答是,你能有多快,就要有多快,越快越好!谁说太极拳仅是慢吞吞的?但整个过程必须是以手领劲、两种领劲方式,一是中指根领劲,二是用掌凹陷外领劲。两种方式都可以,看你个人的习惯,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以腰腿运化,带动身体极速前逼,尽量做到用意不用力,否则到最后关头就会出现发劲不畅的问题。但又不能只成一顺劲,发劲还要体现全方位的对拔劲才成好手

 这一段采纳了人家好多好的东西,也加了以外的具有学习杨势太极拳推手的初学者我认为值得参考一看的文章叙述。陆续谈杨式太极拳的四稍劲,拳谱言:上下运劲,中间空,又言:我打人如比球打墙,他人打我如比跳蚤弹鼓上,其意深刻形象,真正是表现推手刚柔相济之缩影,尽见太极拳不是一味的做作的光柔,必须学会把内功贯串集中在掌上和脚下掌控能力,可以说掌上和脚下的力基本是相等的,掌力是为了打人利索狠道,脚下是为了稳衡自己身体,虽说上下均力,单一处自有一处的虚实,除了掌和脚脖以下身体其余部分必须松透,保持空的状态。此即为四稍劲,杨式太极拳的发放技巧擅长把人,犹如向篮球蓝里发球一般把人腾空拍送出去,又有将球打撞在墙上一样的整体状态,此就是球打墙的概念。而下半句其中内涵当他人对我发出重手攻击时,他人用的力越大,他本人所遭受的创伤越是厉害,我就如一截很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墙,谁用力用脚踹它,用力越大,所反弹力即越强,能理解吗?太极拳理论上讲:打法的特点,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攻我上,我取你下,你打我右,我则朝左进击,后发先至,如果都叫人家占了,只能说自己艺不如人,杨式太极拳很擅长发这种返还劲,也就是把对方打来的劲再返还又作用于对方,所以打这种劲无论从功力或技巧而言是有要求很高的,对方打在我身上,又被反弹回去,跳蚤本身弹力就很好,加其本身的弹跳,在加上鼓面的弹力,此不是他人被打出去的更远。去二、回三、双按五,出势出手象征只是以 自己二成劲而出,是用意不用力的写照,遇力即以手法牵引,削,拨、提、摇、压,砍,即为撬劲,目的在于以撬起对方根力,如捋劲虽也是很轻灵的,不过为之棚又加了一成劲。发劲也不是倾城人马出动,两掌以自己五分劲即可,随劲出,还留着充分的余地,尽管拳谱中有腰为车轴,腰为主宰,杨式太极拳的打法提倡不随便动腰,与这两句要言并不矛盾。由于篇幅所限。暂到此,完全可对照上文领会,明天再陆续探讨。

 杨式寇家太极拳拳谱上讲,肘化劲、手打人,意思重复的再而强调化劲在肘,机枢打人在手。只因为杨式太极拳圆的轨迹运行走平圆为常,所以也就自然形成自己的一些不同他人的技击手法,所以与武派走立圆打法一些用势特点正相反,这里叫错误,那儿却会是优点,各有千秋。杨式太极拳不提倡两手一块用力,不提倡身劲全扑,则有半边空的说法,还有三只手的讲道,即一搭手即用一只臂棚好,完全要全方位控制助敌手之两臂,从容的腾出一只手来随心所欲攻击对手,一般情况下杨式手法不讲究齐出,直到得机得势才体现双按五;而武派技击攻势恰而相反,手法、身法,必须劲存于身,气贴脊背,仍两手牢牢控制对方一边臂膀,使敌手另半变完全失去攻击之能事,叫半扇门的打法,身法则是攻击性的拥劲如墙塌山崩,摧枯拉朽。陈式太极拳又是另一番风景。杨式寇家太极拳既然是杨式,一切手法、身法都以杨式为准,以所以肘为中心点做逆、顺划圈是各门太极拳所共识的,牵动走手劲,以肘带化带引,撬开对方封闭的门户是杨式太极拳所擅长,一边肘压、肘挑、肘拨,一边掌进,内功心法,肘劲出丹田,手打见胃劲,所以肘的螺旋绕缠伴随着丹田的鼓荡动势,太极拳是一种守中用中的拳势,掌出大都要从心窝打出你,即从胃脘出向前进掌,自然表露出胃劲,两人搭手,必然形成接触点,有点紧面松之讲,正确认识这个点很重要,大意是说此接触点万不可松,故此叫点紧,而点以外就必须要松的下来,有利于走化,这里就是撬撬杠的支点,杠杆力就决定于此点,有手没肘,有肘没手,没手没肘有身,这句话是太极拳谱上所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杳的翻版,出手二分劲如称盘,同时有手不离肘、肘不离手之说,当你感觉自己肘部对方的力重,自己肘臂的力就全然成没的状态,不过我之意全跑到手掌上重击对方,再有如是感觉对方加在我手上的力重,手劲说无就没,劲有贯到自己肘尖上向对方进击,然而、对方力加在我一臂肘和手力均等按了过来那就要一臂全松,而另一必掌为实朝对方进取。进二、回三,双按五还有另一层意思,去二,意思是讲手出意念侧重在大拇指和中指上,为去势,而回三则意念侧重在小指侧小指,无名指,中指三指上成挂式,回来的劲比去的劲还大一分,而双按五自然是指的单掌五指、双掌十指,此即谓形于手指。

 杨式太极拳的发放不提倡打一顺劲,即意念和力都走直线打出,往往力走直线,而意念走弧线而在终点相汇作用于他人之身,把人发放而出。举几个杨式太极拳比较常用的劲法劲例来对这种情况加以解释,例枣核劲,想象中自己胸前放置着一个两头尖的枣核,一头冲着自己心口,另一头朝外、力走枣核的中心线向前直去,而意念随指尖的动作沿枣核上表面先上爬在下走,以枣核前端即指尖先触及他人,此时以枣核的外尖端意、力合一作用到对方身上,如果打杏核劲,杏核形状前小后大,力从杏核中心线沿直线前行,而掌跟伴随着内意沿杏核后面下端走势,在杏核前端而聚而作用对方,再以双按掌为例,力走直线而前去,而内意走两旁弧线即两臂曲线到终点**成一点打出,还有灵蛇钻洞劲,意念走螺纹环绕进势,力过螺纹环圈的中心点沿直线而进,你如果有兴趣,研究起来是很有意思的,着些都是杨式太极拳前辈几辈人总结出的经验,不妨试一试,只有从实际实践中才会领会其中的奥妙。太极拳都走十字劲,不可不知。暂到此处,以后接着陆续谈。 

 太极拳的功力足可以开碑裂石,何况人只是区区肉体何堪一击,不管什么拳术,最后的输赢拼的是功力、技巧、综合素质,即包括智商、耐力、身体条件,韧性,甚至禁揍的素质也包括在里面,任何不及他人,必败无疑,接手即搭手为太极拳第一道防线,虽然比如跆拳道一类善于用腿的人,这搭手可不仅仅只是接搭手,凡来犯之势统统拒之我门外,太极拳讲究等打,练到了,在自己前后左右一米圈中,任何一腿落下步,就算自己艺不到家,说一触即发,对方早就象中电一样腾空跌飞出去,可如今练太极拳的千千万万,可谁能达此境界,也只剩下一张嘴了,说服力自然没了。

 推手以及散手即是实战也不例外,慢者永远是被动挨打的材料,往往人们把太极拳理论中的慢让快错误的理解成纯粹的慢,那么多误舍近取远是什么意思?太极拳的快是以身法走近道而取得的动作节奏必须比对方快出一拍,至少快出半拍来。力也是绝对的压到对方才右去胜的把握,以弱胜强,就是通过太极拳的技击技巧让持力大者犯错误,使其大部分力通失效果,还有借力打力,到后来结局还是弱而变强,强反而成弱,还是以强胜弱。幻想以弱胜强,强者不犯错误,到什么时候做为一个弱者必败无疑,即慢胜快,弱胜强没有先决条件,永远根本就是空想,所以练的千斤力,只用四两功才是太极拳技击体用用力之真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