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机缘巧合,结识石师,最初结缘就是因鞭杆(石师的风采请到优酷搜《功夫印象》五)。当初吕师介绍石师到石刻园教我们鞭杆—严格讲套路不是鞭杆但所用器械为鞭杆。是一个短套路叫戚继光破棍法,功夫印象中有几个师兄弟演练的即是。当时还学了一个长套路,石师是让贺师傅代传的,石师说学会了再给我整理,一直也没有整理。时光如飞匆匆过,恍然间四五年过去了,长套路也忘记了。原因就是因为目睹了石师打鞭杆时的凌厉劲道,游龙般的身法,怎么也学不像,很是丧气,逐渐丧失了信心,那个长套路也忘记了。(所幸年前因参见太极拳联谊会要表演,时隔四五年后终于辗转找到贺师傅—原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团长,用两个上午的时间又学了回来,因不会剪辑上传,得机会上传博客吧)
当时初接触鞭杆便对其爱不释手,大约三个月的时间天天打那个短套路破棍法,每天半个小时的样子,非常有收获。没有喜欢过别的器械,除了鞭杆,还有石家的大枪。于是开始留意鞭杆,看过好多影像资料,身法最好最富有鞭杆风格的当属上篇提到的王建中老师。那风采、境界真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令我非常向往。要说劲道之凌厉霸道,用法巧妙,未有见过超过石师的。二位老师的神采,令我无限向往,有句话叫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很对我的心境。于是遂发心愿:如有机缘一定向王建中老师学习五阴、七手、十三法。
后有机缘认识宋师,因我弟弟拜在其门下,因此我也一直执师礼,宋师教了不少,我现仅记着七手及几下十三法,甚是惭愧啊!此后才对对鞭杆有了初步的认识。说到鞭杆不得不提五阴、七手、十三法,缠海鞭杆还有十八下,这些都是前辈大师提炼出的精华,重要性正如形意拳中之五行、十二形。十三法及缠海鞭杆十八下都是单式或小组和,是基本功,也是实用招法,练功找劲很好的方式。五阴、七手是在十三法基础上组成的小套路,短小精悍,非常实用。
甘肃鞭杆的基本鞭法有:搬砸扭扣、飞刮撂挑、(扌敦)格戳拂、撩点剁卸、劈崩拨绞,平阴犁(扌窝)、勾挂攉扎,擞搭滚提、推架云扭、穿插轮截,在基本鞭法上,产生出了许多绝妙的招法,经王天鹏和罗文远二位先生总结为“五阴”、“七手”、“十三法”,还有缠海十八打。
十三法可以说是鞭杆的基础,是十三个单法式,每式都可一左一右单独练习,即是鞭杆的基本功,又是鞭杆的实用招法。这十三法是:
无中生有、十字八道、二回头、三格三砸,老翁拄拐、枯树盘根,认蹬上马、转环外飞,左右搬点、移步换形、扣佛穿喉、倒搬浆、铁扇子。
“五阴”是五个阴手把位招法的的组合,歌诀如下
:
外搬滚进迎门点,抽鞭提打转把砸。
撩挂换手当头劈,外搬内搬进步打。
转环外飞击后脑,演会五阴逞刚强。
“七手”是由鞭杆的七招精华组合而成,歌诀如下:
提撩进步把面刮,肘底砸把势难防。
无中生有左右戳,铁扇封门带搬砸。
挂打翻转稍把点,转环外飞斜劈鞭。
认蹬上马两边跑,七手连招无对家。
“五阴”、“七手”可以说是鞭杆精华的组合,有诗为证:“演会五阴串七手,见了名家敢下手”而十八打则是十八个鞭杆技法的小组合,这十八打名称是:横扫千钧,老虎撅尾,猴子击鼓,二龙戏珠,虎卧中堂、太公搬桨,罗汉扫地、秦王挎剑,铁门横闩,凤凰点头、狸猫捕鼠、二郎担山、张良品箫,猿猴掉棍、迎风展旗,当头棒喝、铁牛犁地、脑后一窝蜂。
上面的视频为七手,希望自己打出了一些鞭杆的风格,同道中人如能由此一窥鞭杆之神奇,就心满意足了。 请勿见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