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六年级数学错题分析

(2012-02-13 14:14:22)
标签:

小学数学

校园

分类: 校园里

编号

错题原型

错理分析

辅导措施

 

判断题:一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图可以是正方形。( ×  

不少同学受到教材例题的影响,产生了定势作用,认为圆柱侧面展展开图只有长方形。

通过实物的展示,让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开拓他们的思维。

 

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图(1)直径12CM、高是16CM

解:(1)、3.14×12×16=602.88(平方厘米)(2)、3.14×6×6=113.04(平方厘米)(3)、602.88×2+113.04=1318.8(平方厘米)

学生在解答时,错把圆柱的“侧面积”当作是圆柱体的“底面积”。

帮助学生理顺解题思:圆柱的表面积=1个侧面积+2个圆的面积(有时要根据实际)

 

修建一个圆柱形沼气池,底面直径是3M,深2M,在迟的四壁与下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部分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解答:3.14×1.5×1.5=7.065(平方米)3.14×3×2=18.84(平方米)7.065×2+18.84=32.97(平方米)

解答本题时,学生按照求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解答。

指导学生要结合实际情况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林林做了一个圆柱形灯笼,上下底面的中间分别留出了78.5平方厘米的口,(图示直径20CM,高30CM)他用了多少彩纸?生解答:3.14×20×30=1884(平方厘米)(2)、1884+78.5×2=2041(平方厘米)

部分学误把底面的面积是78.5平方厘米

指导学生要结合实际情况求圆柱体的表面积。“留出了78.5平方厘米”的口,说明是缺少的部分。应灵活的处理。

 

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捅(无盖),高12dm,底面直径是高的3/4,做这个水桶大约要多少铁皮?生解答:12×3/4=9(CM),3.14×9×12+3.14×4.5×4.5×2=466.29(平方厘米)

学生能够按照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答,但没有灵活地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因为“无盖”,说明只有一个底面。

指导学生要结合实际情况求圆柱体的表面积。

 

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生解答:(1)、12.56÷3.14=4(厘米)

(2)、3.14×4×4=50。24(平方厘米)(3)、12.56×5=62.8(平方厘米)(4)50.24×2+62.8=163.28(平方米)

学生把在计算圆柱侧面积时,错把圆的直径当作圆的半径,

培养学生细心解题的习惯。

 

一个圆柱形薯片盒,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1分米,要在这个薯片盒的侧面包贴上商标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商标纸?

生解答:2×3.14×3×1=18.84(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8.84平方厘米的商标纸。

本题学生计算的方法是正确,但没有注意两个条中单位不一致。

解题时要认真审题,特别是对名数的处理。

 

农民伯伯为了能更好地培育蔬菜,不被霜冻,用塑料薄膜瘩起了半圆柱的蔬菜大棚(如图,横截面的直径2米,长10米),请问:要搭起这样一个大棚需要用多少塑料薄膜?生答:(1)、2×3.14×10+3.14×1×1×2

部分学生对半圆柱形的理解有些困惑,按照求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解答。

与现实生活想结合,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灵活解题。

 

学校建了两个大小同样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3米,高0.8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5米,两个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学生错误解答:(1)、3÷2=1.5(米)(2)、3.14×1.5×1.5×0.8×2=11.304(方)

部分学生对题中圆柱体的两个“高”有困惑。

结合实际,提高解题能力。

 

把一根5米长圆柱形钢材截成两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18.84平方厘米,求这根钢材的体积。典型错例:18.84÷2×5=47.1(立方厘米)

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对两条件的单位没有换算。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但线段和角不是轴对称图形。(√)

角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角一条边长一条短。

通过直观图帮学生分析理解“线段”、“角”也是轴对称图形。

 

长10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纸片,最多能剪多少个直径是2分米的圆片?

错解:10×6÷【3.14×(2÷2)2】=19(个)

长方形的面积里面有几处圆形的面积,就是能剪的个数。

没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事实结合起来。

 

建筑工地有一堆圆锥形沙子,测得底面周长25.12米,高3米,现在用每次装4米3的运沙车装运,几次运完?

错解:25.12÷3.14÷2=4(次)3.14×42×3÷4≈38(次)

没有乘

 

,单位也搞错。

由于圆柱的公式形成了第一印象,在做圆锥时也当做了圆柱

 

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和是64分米3,这个圆柱的体积是(42.6)分米3

64× ≈42.6

对圆锥与圆柱的和理解不透。

 

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体积相等,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圆柱的高是3厘米,圆锥体的高是(1)厘米。

3× =1

圆柱与圆锥之间谁做“1”倍量没有搞清楚。

 

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典型错例:19×12=228(立方厘里)

学生在学习了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影响下造成了错误。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判一判:圆柱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的体积大2/3。(  

本题学生在理解“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所以理解“体”比“锥”多2/3。

指导学生复习求“一个量比另一个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方法。即:两数差÷单位“1”

 

判断题:

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他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学生认为: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故认为:圆锥的高如果是圆柱的3倍,体积就会相等。

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几分之几?应用“两数差÷单位1”即把圆柱的体积看成3份数,圆锥体积看成1份数:(3-1) ÷1=2

 

4、把一个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边长为31.4的正方形,它的侧面积是多少?

(1)31.4÷2=15.7(cm)

(2)c=2∏r

      =2×3.14×15.7

      =6.28×15.7

      =98.596(cm)

(3)98.596×31.4=3095.9144(㎡)

学生对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了解不够透切,难以理解展开后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圆柱的则面积。

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甚至是其它不规则的图形,使思维得到拓展。

 

6、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高1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c=S侧÷h=6.28÷1=6.28(cm)

(2)r=C÷∏=6.28÷3.14=2(cm)

(3)S表=2S底﹢S侧=2×∏r2+ch

                  =2×3.14×22+6.28

                  =25.12+6.28

                  =31.4(m2)

 

学生对知道侧面积求底面半径掌握不够好,公式记成了已知侧面积求地面直径了。

明确较复杂的“求圆柱表面积”的解题思路:必须找条件A底面半径B、高。让学生从已有的条件找求圆柱表面积的必要条件:即知道侧面积和高,能否求出周长?在求半径呢?

 

填空题:

(3)一根长2米、底面半径是3厘米的圆柱形木料,沿着底面直径切成两半,表面积增加了(   48  )平方分米

学生对图形的切割理解难度较大,也就是说,对几何图形的变化感觉模糊,从而对这类型的题有一种陌生感。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一致性。

 

3、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5分米,底面直径是4分米。做这个水桶需要用铁皮约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

R=d÷2=4÷2=2(分米)

S表=2S底+S侧=2∏r2+∏dh

              =2×3.14+22+3.14×4×5

              =25.12+62.8

              =87.92(平方分米)

学生的公式掌握情况还可以,但没有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也不能做到没有认真审题再做题这个环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根据实际情况求圆柱的表面积。

 

5、一根长5米的木棒,它的横截面直径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6÷2=3(厘米)

(2)V=sh=3.14×33×5

       =28.26×5

       =141.3(立方厘米)

平时做题较粗心大意,习惯性地看到题就做,没有细心注意题目的单位是否统一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一致性。

 

判断题:

(2)圆柱的体积一定大于圆锥的体积。( √ 

学生还没完全理解透:圆柱与圆锥的关系,必须要建立在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关系,就没法比较大小。

强化理解在等底等高时,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

 

如果2A=7B(A、B不为0),那么A/B=(  2/7 ),

B/A=(  7/2 

不懂得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对题目进行验算。

指导学生(1)、运用“移动因数”的办法转化成比例的形式。(2)、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检验是否组成比例。

 

判断:

如果4X=3Y(X和Y均不为0),那么4:X=3:Y (√)

不懂得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对题目进行验算。

指导学生(1)、运用“移动因数”的办法转化成比例的形式。(2)、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检验是否组成比例。

 

应用题:两支汽车运输队,一队与二队车辆数量的比是5:3,一队有汽车45辆,二队有汽车多少辆?

解:设二队有汽车X辆

5:3=X:45

  X=45×5÷3

  X=75

答:二队有汽车75辆。

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不够,一队与二队的数量比是5:3,在组成比的另一组数中没有按照相对应的数组成比。

指导学生理解相对应的数才能组成比例。

 

应用题:两支汽车运输队,一队与二队车辆数量的比是5:3,一队有汽车45辆,二队有汽车多少辆?

解:设二队有汽车X辆

3:X=5:45

  X=45×3÷5

  X=27

答:二队有汽车27辆。

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不够,一队与二队的数量比是5:3,部分学生对这个数量比理解不够。

指导学生要根据实际意义写出“比”,然后在组成比例。

 

扩展延伸:在比例1:4=2:8中,如果将第一个比的后项增加10,要使比例依然成立,第二个比的后项应怎样变化?

 

这种题对学生而言有点难度。学生一般出现两种错误,一是不会做,找不出切入点解题;二是解设与列式不对应。

加强对比

 

判断题: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成正比例。(  √ 

没有向学生讲明白,圆的面积只与它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与半径是不成比例的。

指导学生在运用相关的计算来分析能否组成正(反)比例。

 

判断题:为了计算方便,比例尺通常写成前项是1的比。(  √ 

练习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练习题的全面性,导致学生由于缺少练习某种类型题而感觉陌生。

比例尺的概念没有得到拓展,学生认为图上距离一定小于实际距离,让学生理解实际距离也可能小于图上距离,因此也有可能写成后项是1的比.

 

广州到北京的京广铁路总长约2300千米。在比例尺是1:100000000的地图上,这条铁路大约长多少厘米?

解:设这条铁路大约长Xcm。

X:2300=1:100000000

      X=2300÷100000000

      X=0.000023

解设不够完整,并且没有注意先化单位,再计算。

通过相关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在运用关系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时,要注意单位有一致性.

 

用边长为15厘米的方砖给大教室铺地,需要300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25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解:设需要X块     25x=15×3000

学生对用每块砖的面积乘砖的数量求出总面积不太理解。

 

 

判一判:

如果2/3:4/7=甲:6,那么甲=7。( X )

部分学生还有掌握本题的解题思路:

化简等号左边的比式,再把7代入为“甲”数进行比较。

 

1、              加强“比例”概念的理解、判断。

2强化“化简比”的能力。

 

用比例解决问题:一个房间用3dm的方砖铺地面就要336块,如果改用边长是4dm方专铺地面,要用多少块?解:设如果改用边长是4dm方专铺地面要用X块

4X=3×336

 X=3×336÷4

            X=252

  答: 如果改用边长是4dm方专铺地面要用252块

部分学生计算房间的总面积用方砖的边长×块数,误把边长当成方砖的面积, 3×336没有实际的意义.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提高解题的能力.

 

甲乙两城市相距14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城的距离是40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35).

没有注意到单位的统一。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明确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一致。

 

一块三角形的地按1:400的比例尺画在图纸上,量得底长10厘米,高8厘米,则这块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错解:10×8×400=32000(平方厘米)

在求实际面积时,不应用图上距离先求出图上面积再扩大.

指导学生理解要求实际面积,必须先把三角形的实际底和高求出来.

 

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4:6=3:X

  X=4.5

学生知道用反比例的知识解题,但在解题的过程中,忽略了应用题的意义。这道题应该用总价÷数量=单价而不能用数量÷总价

 

 

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4×6=3X

X=8

学生没有理解到正反比例的知识,没弄懂这道题的意义。

 

 

工程队修一条水渠,每天工作6小时,12天可以完成。如果工作效率不变,每天工作8小时,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6:12=8:X

学生以为:工作效率不变,就用正比例来做。实际上这道题是每份数与份数的关系,应该用反比例来做

 

 

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个城市之间高速公路的距离是5.5cm。在另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这条公路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5.5:X=1:2000000

出现了两个比例尺,学生不懂得先利用第一个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再用实际距离和第二个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把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球各10个放到一个袋子里。至少取多少个球,可以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

10÷2=5

这属于抽屉原理中的物体个数未知的题目,学生不理解怎样去求,只能胡乱列式。

 

 

填空:学校参加篮球小组的人数是参加足球小组人数的2.4倍,参加篮球小组的人数和参加足球小组人数的最简比是(1:24)

学生很多不会做,没填,有些学生填成1:2.4,又没化简。主要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没弄懂。

 

 

一个正方体棱长总和是24分米,它的长、宽、高的比是:5:4:3,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解:

(1)5+4+3=12

(2)长:24×5/12=10(分米)宽:24×4/12=8(分米)高:24×3/12=6(分米)

(3)(10×8+10×6+8×6)×2

=188×2

=376(平方分米)

答:长方体的表面积是376平方分米。

解答时,对总棱长24分米当成了“长、宽、高”的总和。24分米是长方体12条棱的总和。

培养学生解答时要认真审题的习惯。

 

一块长方形地,周长是80米,长和宽的比是:5:3,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解答:(1)5+3=8

(2)80×5/8=50(米)

80×3/8=30(米)

(3)50×30=1500(平方米)

答:长方形的面积是1500平方米。

学生在解答时,没认真审题,误把

80米当成是长和宽的总和。

通过相关的练习,让学生明确周长是包含2条长和2条宽的总长度。

 

填空题: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占全长的( 3/5 ),每份长(  1/5  )米。

这种题型的两个问让学生容易混淆在一起。

要让学生能更好地区分,就要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判断题:真分数的倒数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比1小。(   

学生在分析假分数的倒数时,没有考虑到特殊的假分数。即当分子和分母相等时的假分数。

加强对假分数的定义的理解,特别是对特殊的假分数。

 

一个圆形花坛,直径12米,绕花坛一周铺一条宽1米的水泥路,水泥路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生解:  R=(12+1)÷2=6.5(米)   r=12÷2=6

S环=∏RR-∏rr

   =3.14×6.5×6.5+3.14×6×6

   =132.665+113.04

   =245.705(平方米)

答:水泥路的面积为245.705平方米.

在求环形面积时,学生把“大圆”的直径误算为:12+1=13(米),正确的应为:12+1+1=14(米)

加强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某农场原计划在荒山上种植果树5万棵,实际种植5.06万棵,超额百分之几?

部分生解答为:5.06-5=0.06

             0.06=6%

答;超额完成了6%.

学生的解题思路不正确:

本题是求: 超额百分之几?即求:实际比计划多百之几?

加强学生百分数应用的解答能力的提高,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少)百分之几?应采用关系式:两数差÷单位“1”

解答:(5.06-5) ÷5×100%=1.2%

 

判断题: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学生对“平行线”的概念不清晰。

加强对空间与图形概念的理解。

 

判断题: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

学生对“半圆的周长”和“圆的周长的一半”有点混淆。

通过具体直观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半圆的周长”和“圆的周长的一半”有点混淆。

 

判断题: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也一定相等。(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性。

通过举例的办法让学生理解:用同样的周长围的长方形近似于正方形,面积就越大。

 

一个圆柱形油桶,高1米,底面周长25.12米,若每立方分米可装柴油0.85千克,这桶可装柴油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解:1米=10分米

25.12×10×0.85=213.52(千克)≈213(千克)

答:这桶可装柴油213千克.

部分学生在解答时,误把底面周长当成底面积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在解答时要认真审题.

 

判断题: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部分学生对正方形的定义不太清晰.

加强理解对于较早前学过的相关概念、定义。

 

判断题: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把“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与“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混在一起。“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而“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却不一定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直观的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却形状不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一拼,让学生通过直观去感悟这个道理。

 

判断题: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学生对“平行线”定义域理解不够。“平行线”定义是指“同一平面内”的。

加强理解对于较早前学过的相关概念、定义。

 

应用题:某电脑公司9天时间可以装电脑630台,照这样计算,27天可以装多少台?(用比例解)

解:设27天可以装X台。

27X=9×630

 X=9×630÷27

X=210

答:27天可以装210台。

学生列比例时认为已知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关系的量,没有根据实际的意义列式,如“9×630”没有实际的意义。

加强对正、反比例意义的比较。

 

判断题:侧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体,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学生对本类题型理解较为抽象。认为:侧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体,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侧面积相的的圆柱体,体积不一定相等。如:底面周长是25.12dn,高是2dm,与底面周长是50.24dn,高是1dm的两个圆柱体,它们的侧面积相等,但它们的体积分别是:100.48立方分米和200.96立方分米。

 

495÷55+495÷45=495÷(55+45)=4.95

想用的简便方法。

由于受简便计算的定势思维影响,对似是而非的题强行运用简便方法。

 

3.3× +0.75×5 +75%=(3.3+5.7)×0.75=6.75

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的简便方法。

对75%=0.75×1的理解不够透彻。

 

张师傅做的零件100个合格,3个不合格,则合格率是97%(√)

根据 ×100%=97%。

对相应概念理解不清而造成。

 

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但线段和角不是轴对称图形。(√)

角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角一条边长一条短。

 

 

a和b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124,a和b是(124 和1)或(2和62)。

不记得什么是互质数。

 

 

长10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纸片,最多能剪多少个直径是2分米的圆片?

错解:10×6÷【3.14×(2÷2)2】=19(个)

长方形的面积里面有几处圆形的面积,就是能剪的个数。

没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事实结合起来。

 

24× +51× = + = =51

找不出它们公有的因数

没有从全局出发观察问题。因而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联想。

 

3.4小时=340分,10立方米8立方分米=10.8立方米

0.4×100=40(分)

思维定势的负迁移造成。

 

选择

今年小华爸爸a岁,小华(a-25)岁,再过x年后,爸爸与小华差(D)  A.X    B.25   C.a-25    D.x+25

因为爸爸25岁生的小华,过了X年后就是x+25

数学知识没有与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结合。

 

一根钢管长3米,锯成相等的若干段,4次锯完,每段占全长的( ),每段长( )米。

4次锯成4段。

没有很好地体验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关系。

 

如果a=5b(ab都是非0的自然数),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5),最小公倍数是(a).

2、不是很清楚。

2、对含有字母的公倍数与公因数理解不清。

 

选择:苹果有207㎏,比梨的3倍还多9㎏,梨有多少千克?列式(D)

A、(207+9)÷3          B、(207-9)÷3

C、207÷3+9            D、207÷3-9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的。

2、

1、没有理解是“多”与“倍数”的关系。

2、对工作效率的概念没有理解,审题不清。

 

一份稿件,甲单独打需10小时,乙单独打需15小时,甲的工作效率比乙高( )倍

 

 

 

判断题4100÷800=41÷8=5……1(√)

1.从题目中计算没错,余数是1.

 

对题目中隐含的陷阱不能识别。

 

列式计算:1与 的和除它们的差是多少?

错解:(1+ )÷(1- )=3

2.按题目的意思是这样列的啊!

 

 

以下是2010年春节,世界上几个不同地方最高气温情况,请连结各城市相应的温度。

广州    莫斯科    南极      澳大利亚

-45℃    29℃       12℃      -23℃

错解:南极连对的最多。

1、凭感觉连线。

2、对公式不熟悉,也没按要求对单位进行处理。

1、部分学生的综合知识太少,不能有效地利用生活经验解答数学问题。

2、定势思维的负迁移造成。

 

在建筑工地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状的沙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1.5米。每立方米大约重1.7吨,这堆约重多少吨。(得数保留整吨数)

错解:求体积时少乘 ;结果没有按要求保留整吨数。

 

 

 

建筑工地有一堆圆锥形沙子,测得底面周长25.12米,高3米,现在用每次装4米3的运沙车装运,几次运完?

错解:25.12÷3.14÷2=4(次)3.14×42×3÷4≈38(次)           

没有乘 ,单位也搞错。

由于圆柱的公式形成了第一印象,在做圆锥时也当做了圆柱

 

一个圆锥体和一个圆柱体,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和是64分米3,这个圆柱的体积是(42.6)分米3

64×

 

≈42.6

对圆锥与圆柱的和理解不透。

 

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体积相等,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圆柱的高是3厘米,圆锥体的高是(1)厘米。

3× =1

圆柱与圆锥之间谁做“1”倍量没有搞清楚。

 

在8:12中,如果前项加上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上(2)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前项加2,后项也要加2.

对比的基本性质记忆错误,不能正确利用并列出比例方程来。

 

比的前项缩小10倍,后项扩大10倍,比值(A)。

A、不变    B、扩大100倍    C、缩小100倍

 

 

 

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是2.3,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2.30),最小是(2.25)

 

 

 

判断: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错解:成正比例。

1、因为身高的人跳得高。

两题都是没有从成比例的含义去理解。

 

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错解:成正比例。

2、因为已经看的页数+未看的页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加工3500个零件,甲车间单独加工需要50天完成,乙车间单独加工每天加工100个,现在两个车间共同加工只需几天就能完成任务?错解:3500÷50=70  70÷( 1+2)

没有感觉到做错了。

由于题中条件太多,造成学生理解混乱。

 

六(1)班今天出勤有48人,病事假各1人,该班今天的出勤率是(97.9%)

×100%≈97.9%

对病事假各1人没有仔细理解,漏掉其中的一个信息。

 

用4.6减去1.4的差去除0.64,商是多少?

错解: (4.6-1.4) ÷0.64=5

对“除以”、“除”这两个概念的遗忘造成。

 

 

5.7×2.8+5 ×6.2+5.7=5.7×(2.8+6.2)=51.3

没有把5.7分解成5.7×1这种特例深入理解。

 

在四舍五入时没有滑入想出它们的极值情况是多少。

 

今年小华a岁,小华(a-25岁),再过x年后,爸爸与小华差(C)A、x     B、25       C、x+25

再过X年后,就应该减去爸爸大的年数。

1、审题不清。

2、知识点较集中,又较抽象。

3、不能有效地把比与除联系起来。

 

把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锯成相等的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最少增加(40)平方厘米,最多增加(96)平方厘米。

学生的思维是8×5=40,12×8=96。从中可见,是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而造成的。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画画,可以有效地克服生活经验的不足。

 

下面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小新跳高的高度与他的身高;(√)

2、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1)根据经验身高的人跳得高,矮的人跳得低。2)认为已经看的页数+未看的页数=书的总页数(一定)所以成直觉经验的负迁移而造成。

2.对概念的要点(是积不是和一定)没以理解透彻。

 

两个连续偶数,甲数比乙数多25%,甲数是(5),乙数是(4)。

学生的思路是:

 

,则得出甲是5,乙是4。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点较集中,学生顾此失彼。

应加强学生解题后的再审题的习惯。

 

在一张图纸上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应选用以下么(3)个比例尺比较合适。11:50021:531:50000。

不少学生是根据平常地图上的比例尺来选择,没有有效地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同样的路程,行完全程,甲用5小时,乙用4小时,乙的速度比甲快(20%)

学生的思路是:

 

100%=20%。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审题时,由于没有出现路程,所以不能求出速度,就把时间当作速度了。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当遇到条件不够或不明时不妨多用假设的方法。如此题假高路程为“1”,则相应的速度为 、 。

 

已知a=2×3×7,b=3×5×7,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7),最小公倍数是(3)。

对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概念的另类表现形式不熟而造成。

加强概念的理解或采用短除法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纠正错误。

 

 

 

 

=,a等于( c ) A、3   B、2   C、7

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不够透彻。

强化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意义理解及应用能力。

 

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已知圆的面积是28.26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面积是(9)厘米2

主要是由于此题的综合性太强,难点集中而造成。

在教学时应注意分散难点,提高学生学会画示意图帮助降低难度的方法。

 

: = .错解: × =   x=6

比与除的意义和联系没有理解透彻。

教学时要加强知识的横向对比,进行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12×( + - )

=12× +12× -12×

=3+2+4

=9

由于前面是加,后面也跟着写加,这是由于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作用引起的。

加强学生检查、验证的学习习惯。

 

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天用原料14吨,这样原来7天用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过去每天节约多少吨原料?

错解:14×7÷10=9.8   14-9.8=4.2

题目的条件较多,易引起思路混乱。

加强学生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把相应的数量关系进行对应的能力。

 

修一条20千米的路,如果甲单独完成,要用80天,乙队要用100天,现两队合修多少天可完成一半工程?

错解:1÷( + )

由于“一半”被忽略了,没能很好地把它转换为数学信息。

加强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把隐含的有用数学信息发掘出来的能力。

 

简便计算:4.05-2.8-0.7=4.05-(2.8+0.7)=4.05-3.5=1

在运算的第二步中,受“简便计算”的心理暗示的负效应影响,从而造成减时出错。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培训,解题时要从所学知识与规律出发,排除次要信息的干扰。

 

一块三角形的地按1:400的比例尺画在图纸上,量得底长10厘米,高8厘米,则这块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错解:10×8÷2×400=16000(平方厘米)

学生对比例尺与面积这两个概念进行孤立的理解,没有从面积的内在含义去理解,从而造成解题错误。

对学生在解题时,要树立全局的认识,不能从表象上去看,分析清楚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用边长15厘米的方砖给大教室铺地,需要300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25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砖?

错解:15×3000÷25=1800(块)

由于阅读理解能力不够严密、精细而造成,用错误的数学概念与相对应的数学方法造成错解。

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思维的准确性。

 

朝明小学的六年级有若干学生,若已知学生中至少有两人的生日是同一天,那么,六年级至少有(366)人;其中六(1)班中至少有(4)人出生在同一个月。

由于“抽屉”原理比较抽象,理解起来困难,同时题中隐含条件太多,不少学生找不出所需要的数学信息。

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同一条路,甲用1小时走完,乙用 小时走完。甲乙两人的速度比是(4:5)

 

1:    =4:5

 

对速度的定义理解不清。审题不细心。

 

 

1、一种铝合金是由铝和铁按7:3熔铸而成。现有铝350吨,可制成这种合金(150)吨。

 

7:3=350:X    X=150

 

对“合金”的含义不清。

 

 

2、圆的面积与半径(1)。1成正比例2成反比例3不成比例。

 

因为圆的半径大,它的面积也跟着变大。

 

对成比例的两个条件理解不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