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的味道”主题活动报告

(2011-07-25 13:28:03)
标签:

包小实践活动

教育

分类: 综合实践活动之——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主题活动报告

长兴县包桥中心小学    执笔人: 李涛

注:获长兴县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二等奖

摘要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展现地区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而且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随着社会发展,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于是许多较落后地区的人们背井离乡去外地工作生活,由此带来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的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对不同地区进行调查、访问学习,增进不同地域同学的融合,较全面地认识了“乡味”;并调查家乡的变化,实地寻访身边家乡人,学习他们的勤劳与朴实;对地方特产制作方法的尝试,亲身体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也领略到其独特魅力,从而更爱自己家乡。

 

一.主题的提出及意义

   我们包桥小学位于雉城镇南面工业开发区附近,近几年来,工业园区经济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随之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同学,分别来自祖国各地,来源地除贵州外,遍及安徽、湖北、四川、云南等15个省份,据我们统计,目前外来同学大约已占全校总人数的38%,面对这种巨大的生源变化,本地同学的家长担心学习环境会相应弱化,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本地同学中流露出看不起外来同学,极易产生集体隔阂;而外来同学家长则既希望得到良好的教育,融入本地文化,又担心受到歧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外地同学则既急于融入集体而又时时表现出差异性,常常带有独特性;学校老师也有困惑,起点不同,个性差异大,要求却统一……,这些新的变化与情况,直接影响了我们校园生活的和谐。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地方的历史、风景名胜、名士乡绅与地方特产,激发大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逐渐形成承认差异,遵从多元文化的思维特征,养成理解、尊重、宽容、平等的思想品德,从而使大家和谐发展,互相影响,发展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不仅能“各美其美”,还能“美人之美”,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由此我们觉得开展这次“家乡的味道”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活动的具体目标

1.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形成融洽、和谐的同学关系。

2.消除当地家长对外来同学和家长的歧视,对学校的不理解。

3.培养全体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4.通过学校这一小环境,体验大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我们的准备

1、组建小组

  我们在全班开展讨论,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组建小组,最后确立了四个小组:第一小组(组长:杨春福);第二小组(组长:李涛);第三小组(组长:朱哲宇);第四小组(组长:王远波)。

2.分工任务

  经过大家的集体讨论,四个小组确立了不同的子课题,第一小组研究的是不同的“乡味”;第二小组研究的主题是夸夸我的家乡;第三小组研究的主题是我的家乡人;第四小组研究的主题是小小当家人;

  每一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小组活动计划,组内各个成员分工明确,成立任务小分队,小分队成员共同商议活动方案如何实施,如何解决困难。最后在全班汇报交流。力求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做,全体参与,共同进步。(详见附件计划资料)

3.聘家长为活动辅导员

  由于我们缺少社会实践经验,聘请家长为活动辅导员,为同学们提供重要信息,同时也为同学们外出走访的安全提供保障,使大家的活动顺利开展。

四.我们的行动

研究主题:不同的“乡味”(第一小组)

 

 

第一周:我们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去学校教导处获取全校外来同学的籍贯情况,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整理成表格形式。(详见附件资料)

http://s4/middle/7d3f3f56ga8de1be80c83&690

第二——三周:我们考虑到籍贯分布范围较广,不适于整体研究,经过讨论选出五个地区(浙江长兴、贵州丹江、四川珙县、安徽颍上、湖北恩施)进行重点调查,从家乡历史、地方特产、风景名胜、乡绅名士这四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上网、到图书室等方式查阅、收集资料,制作成书签,在班级交流,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更加熟悉了。(见附件资料)

第四周: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不同的“乡味”对照表(见附件材料)

我们小组在研究中发现:地方特产是同学们较熟悉的内容,而乡绅名士、家乡历史、风景名胜等方面很多同学都是一知半解,经过学习、交流,同学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http://s6/middle/7d3f3f56ga8de1d95c335&690

 

研究主题:夸夸我的家乡(第二小组

第一周:我们参加撰写《家乡风俗》征文比赛,向同学们介绍有趣的家乡习俗,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那里(作文详见附件)

第二周:我们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收集家乡不同时期的图片,在班里展示交流,向大家展现出长兴日新月异的变化,为自己身为家乡人而感到自豪;

第三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在博客网上发表日志、图片等。

(网址:www.baoxiaoshijian.bokee.com)

第四—五周:我们将家乡的概况做成PPT,在年级内进行汇报展示,以拟人化的方式更好地展示了本地区的特征。让同学们对家乡有了更深地了解,也更喜欢她们了。

我们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来了解到家乡资源的丰富和它的秀美,使自己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这些认识让我们对家乡又有了新的感受,除了好吃之外更感受到了它的文化和历史,为有这样的家乡而骄傲,也产生立志为家乡建设的愿望。

研究主题:我的家乡人第三小组

无论是本地的“老”长兴人还是来自外地的“新”长兴人,都是长兴人,我们都是家乡人,一个城市是如此,一个村、一个县、一个省也是如此,到了国外,所有的中国人也都是——家乡人。今天家乡繁荣是靠这些千千万万普通家乡人的劳动和建设实现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用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去实现家乡明天的繁荣。

第二周:我们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和询问家长的方式了解家乡不同时期的优秀人物及其主要事迹和贡献,在班级交流,学会制作家乡名人简历,制成展示手册。

http://s9/middle/7d3f3f56ga8de1f33bc28&690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的家乡,我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空间上发表家乡名人展,写下自己的感想,让人们认识到成功靠理想与信念、勤劳与智慧、创新与合作,我们应该消除歧视与偏见,以积极的心态悦纳不同的人与物,善待他人,尊重科学,取长补短,学会合作,让大家在自然的环境中交流融合。

第四周:我们小组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实地走访包桥工业园区内的工厂,采访了普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体会他们勤奋努力、艰苦创业的精神,分组采访学校老师和一些本地同学家长,了解他们对外来同学的印象与看法,在班级交流,并动手画出自己可爱的家乡人,写下自己采访感受。(采访记录见附件材料)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困难:有些组员由于羞涩,胆子小,始终开不了口,不知道怎样与别人交流、沟通,吃了闭门羹。事后,我们和老师一起反思,寻找了原因,知道了如何与别人更好地沟通,真是吃一堑长一智,受益匪浅啊!

http://s1/middle/7d3f3f56ga8de20bbcfa0&690

 

第五周:收集那些能代表家乡人聪明才智的日常生活用品,拍成照片并附有文字解说,在全班交流,相信经过我们的宣传,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我们的家乡。http://s10/middle/7d3f3f56ga8de227bf0f9&690

http://s16/middle/7d3f3f56ga8de225d5acf&690

 

研究主题:小小当家人(第四小组)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产,贵州雷山的银球茶,四川洛表的苦丁茶,湖北恩施的富硒天麻……,每一种特产的产生都凝聚着家乡人的心血和汗水,同时又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馄饨、饺子和四川腊肉作为家乡特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四川腊肉制成品外表颜色金黄,内里红白分明,颜色鲜亮,诱人食欲,一般制成以后就直接挂在高处风干,不经过烟熏,成品是风肉,其吃法和腊肉相同;馄饨与饺子通常以猪腿肉、笋衣、芝麻、葱末、白糖、味精、芝麻油、绍酒、精盐等配制成馅, 它以个大、馅多、汤鲜,闻名长兴,那么地道的四川腊肉和馄饨、饺子的具体制作方法是怎样的?在制作上有哪些讲究?我们小组就带着这些疑问去探究,寻找答案。

第二周:我们小组通过上网等方式收集资料,了解不同地区名特产及其价值,并编成小快板在班里唱一唱;

第三周:我们向父母或相关人员学习一两种家乡特产的做法,记录下来,在全班交流,并发邀请函,邀请辅导员(同学家长)来校指导同学们制作地道的四川腊肉和馄饨、饺子。

第四周:我们全组成员亲手制作了“四川腊肉”(详见附件材料中的录像资料)和“周生记馄饨”,小组中的杨春福、李涛、王远波等四人先去包桥菜市场采购材料,他们学会了讨价还价,挑选货品的技巧。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又是熏、又是包、还要烧火、切、拌,忙得不亦乐乎,还纷纷感叹做菜的辛苦!表示以后要多帮父母做家务呢!

 

五.我们的收获

1.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结题报告。

2.将活动视频刻录成光盘。

3.活动中学生的收获

①知道家乡美食它所蕴涵的意义。

自然环境造就了家乡特殊的人文环境和风俗,因此作为了解自己家乡的一种途径,通过对特产的了解加深了同学们对家乡的认识,使同学们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得到不断的延伸和拓展。借助相互交流使同学们得到很多书本上很少获得的成长经验。

②了解了四川腊肉和馄饨、饺子的制作过程。

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感受知识,同学们亲自体验制作美食,拓宽了自身的视野,并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和乐趣。进而引导出对知识的探询和学习。

http://s13/middle/7d3f3f56ga8de2950ec1c&690

③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作为家乡的小主人,要努力为家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智慧,为使家乡的特产走出家门,走向中国,乃至世界而努力学习,增强了为家乡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活动,我们不仅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乡味”,而且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工厂,走进社会,接触到了许多以前未曾见、未曾听的新鲜事物,大大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知识。在活动中,同学们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检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培养。我们平时一直强调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它始终无法很好地得以实现。自从探究性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发现大家变了,变得大方了,变得自信了。虽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但它对人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大家写作文也有了新的题材。(详见附件材料中的学生作文资料)

3.活动后的思考

①在确立小组的子课题过程中,我们本来想把“追寻民间文化”作为一个小组的子课题,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方案的可行性、农村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狭窄等因素,因此我们将此子课题延后探究。我们决定在本次活动后,继续探究,沿着民间文化,追寻历史,使活动更加深化。

②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们发现,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别还不止这些,每个地区除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外,还存在着一些生活中的禁忌需要注意等等,因此,我们将对此还要进行更深入地探究,希望有更多的成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