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解题能力培训
(2011-06-20 11:30:38)
标签:
包桥小学教育 |
分类: 学习室 |
小学数学教师解题能力培训
1.还原问题
2.植树问题
3.方阵问题
4.相遇问题
5.追及问题
6.火车行程问题
1.还原问题
专题分析
一个小孩子问一位老人有多少岁了,老人说:“把我的年龄加上12,再用4除,再减去15后乘10,恰好是100岁。”这位老人有多少岁呢?
设老人有X岁,得
〔(X+12)÷4-15〕×10=100
(100÷10+15)×4-12=88(岁)
有些问题先提出一个未知量,经过一系列的运算,最后给出另一个已知量,要求求出原来的未知数量。解题时,如顺着题目的条件叙述去寻找解法时,往往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改变思考顺序,从最后一个已知量出发,一步步倒着思考,那么问题容易解决,这种解题的方法叫还原法或逆推法,用还原法解题的问题叫做还原问题。
建议解题方法:
例题分析
例1
例2 植树节学校要栽102棵树苗,小强和小明两人争着去栽,小强先拿了若干树苗,小明见小强拿得太多,就抢了10棵,小强不肯,又从小明那里抢回来6棵,这时小强拿的棵数是小明的2倍。问:最初小强拿了多少棵树苗?
例3 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一半多3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一半少10米,第三次用去15米,最后还剩7米,这捆电线原有多少米?
例4 有一堆棋子,把它四等分后剩下一枚,取走三份又一枚;剩下的再四等分,还剩一枚,取走三份又一枚。这样一共操作了5次。问:原来至少有多少枚棋子?
例5 有甲、乙、丙三个油桶,各盛油若干千克。先将甲桶油倒入乙、丙两桶,使它们各增加原有油的一倍;再将乙桶油倒入丙、甲两桶,使它们各增加原有油的一倍;最后按同样的方法将丙桶油倒入甲、乙两桶。这时,各桶油都是16千克。问:各桶原有油多少千克?
例6 兄弟三人分24个桔子,每人所得个数分别等于他们三年前各自的岁数。如果老三先把所得的桔子的一半平分给老大与老二,接着老二把现有的桔子的一半平分给老三与老大,最后老大把现有的桔子的一半平分给老二与老三,这时每人的桔子数恰好相同。问:兄弟三人的现年的年龄各多少岁?
2.植树问题
一、在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应比要分的段数多1,即:棵数=段数+1。
2.如果只有一端要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和要分的段数相等,即:棵数=段数。
3.如果的两端都不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比要分的段数少1,即:棵数=段数-1。
二、在封闭(圆形)线路上植树,棵数与段数相等,即:棵数=段数。
共同点:
•
•
•
分析与思考
•
•
分析与结论
1.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看成是一种“规律”、并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从而就能直接加以运用恐怕不很恰当;不如说,在此真正重要的应是“一一对应”这样一个数学思想——就“植树问题”进行分析,这也就是指,在此真正重要的是在“间隔”与“树”之间所存在的一一对应关系。
2.所谓的“加一”、“减一”等法则又只是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适当变化——从而,在此真正需要的就不是“规律的应用”;而是思维的灵活性,也即如何能够依据基本模式并通过适当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教学建议:
•
•
例题分析
例1 在一段路的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共种了100棵。这段路长多少米?
例2
例3 科学家进行一项实验,每隔5小时做一次记录,做第12次记录时,挂钟时针指向9。问第一次记录时,时针指向几?
例4 在一条公园小路旁放一排花,每两盆花之间距离为4米,共放了25盆。现在要改成每6米放一盆,问有几盆花不必搬动?
例5 一个湖泊周围长1800米,现每隔6米栽一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问湖泊周围一共栽了多少棵柳树,多少棵桃树?
3.方阵问题
专题分析
学生排队,士兵列队,横着排叫做行,竖着排叫做列。如果行数与列数都相等,则正好排成一个正方形,这种图形就叫方队,也叫做方阵(亦叫乘方问题)。方阵有实心和空心之分。
方阵的基本特点是:
① 方阵不论在哪一层,每边上的人(或物)数量都相同。每向里一层,每边上的人数就少2,每层总数就少8。
② 每边人(或物)数和四周人(或物)数的关系:
四周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1]×4;
每边人(或物)数=四周人(或物)数÷4+1。
空心方阵人数(或物)数=最外层每边人(或物)数2-(最外层每边人(或物)数-层数×2)2
例题分析
例1 某部队战士排成方阵进行队列训练,另一支队伍共17人加入他们的方阵,正好使横、竖各增加一排,现在共有多少名战士?
例2 某校五年级学生排成一个方阵做操,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这个方阵共有五年级学生多少人?
例3 小华观看团体操表演,他看到的表演队伍中的一个方阵变成一个正三角形实心队伍,他估计队伍中的人数大约在30至50人之间,你能告诉他到底有多少人吗?
例4 明明用围棋子摆成一个三层空心方阵,如果最外层每边有围棋子14个,明明摆这个三层空心方阵共用了多少个棋子?
例5 120个棋子摆成一个三层空心方阵,最内层每边有多少个棋子?
例6 一个街心花园如右图所示。它由四个大小相等的等边三角形组成。已知从每个小三角形的顶点开始,到下一个顶点均匀栽有9棵花。整个花园中共栽多少棵花?
4.相遇问题
专题分析
小王从甲地到乙地,小张从乙地到甲地,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小王和小张一起走了甲、乙之间这段路程。
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路程=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
即: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例题分析
例1
例2
例3
例4 一列货车早晨6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45千米,一列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平均每小时比货车快15千米,已知客车比货车迟发2小时,中午12时两车同时经过途中某站,然后仍继续前进,问:当客车到达甲地时,货车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例5 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50米,丙每分钟走40米。甲从A地,乙和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和乙相遇后,过了5分钟又与丙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路程。
例6
5.追及问题
专题分析
有两个人同时在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路程,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路程之差。
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内,
那么:追及路程=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
即: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例题分析
例1
例2 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速度每小时快6千米,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例3
例4 上午8点零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又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点几分?
例5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步行5千米,小王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同时出发,然后在离甲、乙两地的中点1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例6 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旅行,出发时约好到某地集合。甲、乙两人早上6时一起从家中出发,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12千米,丙因早上有事,到8时才从家里出发,下午6时,甲、丙同时到达某地。问:丙在何时追上乙?
6.火车过桥问题
专题分析
在简单的行程问题以及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中,是把运动的人或物体都看作是一个质点的运动,人或物体本身的长度不再考虑。如果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既考虑由于运动而涉及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又涉及运动物体本身的长度,那么就出现一种特殊的行程问题——火车过桥问题。
例题分析
例1
例2 一列客车通过840米长的大桥需要52秒,用同样的速度穿过640米长的隧道需要44秒。求这列客车的速度及车身长度各是多少?
例3 某人沿着铁路边的便道步行,一列客车从身后开来,在身旁通过的时间是15秒,客车长105米,每小时速度为28.8千米,求步行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3 某人沿着铁路边的便道步行,一列客车从身后开来,在身旁通过的时间是15秒,客车长105米,每小时速度为28.8千米,求步行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4 甲乙两列火车,甲车每秒行22米,乙车每秒行16米,若两车齐头并进,则甲车行30秒超过乙车;若两车齐尾并进,则甲车行26秒超过乙车。求两车各长多少米?
例5 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相向而行,快车的车长是280米,慢车的车长是385米。坐在快车上的人看见慢车驶过的时间是11秒,那么坐在慢车上的人看见快车驶过的时间是多少秒?
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