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明朝 王守仁
字号阳明子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
事上练
懂得学习,在不断磨历的同时,反思总结,找到之前的不足,总结出自己的套路和方
法,在反复的改进中再学习,再实践,然后不断进步。大方向没毛病,需要的不是指
导,而是实干,在不断理论联系实践总结中,练成社会需要的样子
社会上三种人:1、光知不行
2、光行不知
看似勤奋但不懂得反思、思考、效率低下
3、知行合一
事上练 练的不是事情本身,练的是我们的心。存天理,去人欲,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此为和,即良知本体。我们看到名、利、权、势,心要正,如果它属于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拿来,如果它不属于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推辞。拿还是不拿,只是一个良知的判定,判定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心安与不安。
事上练就的本能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事上练的终极目的,就是让“致良知”重新回归本能,当作条件反射,一遇情境,即可发动,由不得思考,转辗反侧出本能伟大的力量。
一个大学生去探访一退休的老领导,问:“前辈,我怎么能像您一样功绩卓著、受人尊重、一生辉煌、老有所养呢?”
老领导说,我给你讲讲我的经历吧。才参加工作那会儿,也就是二十郎当岁,有精力,有知识,风风火火,什么事情都做得“有声有色”,自然成绩斐然,最终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走上领导岗位三十出头,有活力,有智慧,风生水起,把分管的工作搞得“有声无色”,大家有口皆碑,上级领导颇为满意。
当了主要领导,正是年富力强,有魄力,有胆识,上上下下,单位各项事务打理得“无声有色”,各种荣誉接踵而至,领导、员工民心所向。
再后来,做了企业集团的一把手,年逾半百的人,有能力,有经历,里里外外,一切事情都处理得“无声无色”,企业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水平,跃居国内500强大型企业。
现在退下来了。你看,我天天养养花,喂喂鸟,优哉游哉,此生无悔。
大学生听得一脸糊涂。
老领导继续说:“年轻人,我用我大半辈子的经验告诉你,能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的人,说明他有精力;能做得“有声无色”的人,说明他有活力;能做得“无声有色”的人,说明他有魄力;能做得“无声无色”的人,那是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也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莫过于融万物于“无声无色”,方显你的本能心态,你个人的境界。
王阳明心学,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激发心学的无穷威力。运用心学,让自己成为强大的人,需要坚持做3件事。
1、不动心:无论遇到什么处境,都要控制自己的心。
王阳明心学的目标,是“触之不动”。无论遇到什么处境,都要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
对普通人而言,做到不动心,是很难的。常人的心态是,得之则喜,失之则悲;顺境得意,逆境抱怨。这是心随物动。
触之不动,是不以物喜,不患得失。控制自己的心,不随物而动。
王阳明说:“怎么能不想听,怎么能不想看?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就是不动心。”
2、事上练:不停留在理论上,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控制外在的遭遇,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当不幸的事情发生时,就是最佳的“练心”机会。只有把自己本能的负面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保持冷静,想出最好的应对方法。
3、致良知:坚定内心的力量,顺时而动,顺感而应。
致良知,是剔除欲望和杂念的干扰,直接聆听真正的内在声音。
弟子问他:“那些伟大的人物,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是不是预先有计划?”
王阳明说:“怎么可能有计划?事情来了就做,事情不来也不去找事,不过是随感而应罢了。”
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存在的价值,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个过程,是顺时而动,顺感而应。
所以,聆听自己的内在声音,很重要。坚定自己的意志,勇往直前,做自己该做的事,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这就是致良知。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外在,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事、物往来;内在,每时每刻都有欲望和念头干扰。要学会屏蔽干扰,寻求内心最深处的定静和力量。激活这个力量,笃定前行,坚持致良知,就能激发心学的无穷威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