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2015-10-30 19:34:11)
标签:
语文教学文化情感教育 |
分类: 转载——教育教学 |
本色的语文课堂
——《最后一头战象》观课报告
《最后一头战象》这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与台上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撼人心扉、令人动容的悲情故事,结识了一头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战象嘎羧,并与战象嘎羧一同经历了生命大限将至时的心路历程——从英雄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时的英武豪迈,从重临旧地时的深切缅怀到安葬自己时的坦然安详,真是:英雄垂暮近黄泉,重披战甲忆当年。凭吊故地念战友,庄严归去共长眠。
听这节课总体感觉是:教学思路在清晰连贯中蛇行,教学环节在自然流畅中游走。动态生成中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气定神闲中透露教师的扎实功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是一节本色的语文课堂。本色语文,就是让学生徜徉在内涵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关照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滋养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积淀的语言文字去放飞心灵。本色语文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这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色导入。紧扣题目中的“战象”,以一句“你们见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引领学生快速进入了文本的第一自然段,在对象兵的介绍中学生感受到了战象在战场上的作用,它们不光驮着象兵浴血搏杀,还像一位勇猛无谓的展示奋力杀敌,“长鼻劈敌”、“象蹄踩敌”,它们像象兵一样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它们哪里是象,分明是战士,是士兵。对这样的战象,未曾走进故事,便已肃然起敬。在了解了战象的作用,交流了印象之后,老师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这样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刘老师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导入新课。
2、本色理解。阅读理解过程以一个主问题(核心问题)贯通全文——“文中的嘎羧有着怎样的情感,课文又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情感的呢?”,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首先走进了“段落”的丛林——披挂象鞍,快速阅读,感受战象的所作所为;然后又走进“句子”的丛林
3、本色结课。本色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关照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还会放飞语言文字。这节课的最后,刘老师安排了一个“练笔”环节,读写结合——卧在坑底的嘎羧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凝望的眼睛一定有话想说,它想说些什么?你看到静静躺在墓坑里的嘎羧,又想说些什么?从两个内容中任选其一写话。可以说此时学生已经体会到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对这位“战斗英雄”充满了无限的敬意。老师用一种语文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倾吐心声、抒发情怀的机会。于是学生的情感在放飞,语言文字在放飞。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感受到饱含真情的语言文字是温润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本色语文的美魅力。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有人说是“无痕”,我还想说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态”!
最后,由衷地感谢这次研修以及为我们讲课的这些优秀教师,为我们奉上这样一道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些优质课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感悟,但要知道,光鲜亮丽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打磨和历练,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力量。有一种拥有叫付出,有一种付出叫幸福。就让我们像这些优秀教师一样,继续执着地行走在语文教学的大道上,让幸福在付出中升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评课稿
曹茜
一.春风拂面-(导入部分)
这是一篇议论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因此新课导入部分是至关重要的,怎样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文本,使他们接近文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这是值得我们执教者思考的。而老师的导入就像一阵春风
一样,令学生神清气爽。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许多学生们熟悉的名人,立刻渲染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体验立即被这阵春风唤醒。就像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说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变处处牵着学生走的教师主宰式,为顺着学生的学来“导”的启发引导式。”曹老师的课堂正是这句话的体现,老师在课始从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说起,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真理是怎样诞生的”,并对课题简单理解,其实就是对文章主要观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二.春雨如丝-(词语教学,方法渗透)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感悟大大超过了对语言文学的感悟。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语言训练抛到了脑后,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词语教学是语言训练中的重头戏,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词语训练,那精彩纷呈的人文感悟又从何谈起呢?我认为,要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必须从扎实有效的词语教学入手。而曹老师的词语教学宛如春雨,那样细腻那么缜密,令人耳目一新。曹老师在本堂课的词语教学中,让学生选一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不是让孩子孤立地解释词义。
而对于文本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但是如果缺少深层次的比较研究,就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也难以发现因不同的观点而选择不同的事例这些重点等。这些议论选材和表达的特点,是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特别的指导,讲述,学生才会去关注。当然,教师又不宜在文本知识上做过 多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之类的术语。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中,曹老师抓住三个事例的共同特点,大胆取舍,精读第一个事例,研读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1.这个事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哪部分写得最简单?为什么作者将“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想写?3.是不是发现问题,就轻松找到真理呢?这中间会有怎么样的过程呢?4.课 文还写了两个事例,再对比第一个事例,看看这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看似完成课堂目标,实则也将学习方法无声息地渗透给学生,曹老师用最常见的提问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转移到关注三例的内容和表达上,进而关注三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上。从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不同的文体 在叙事时的差异,发现了不同的观点在引用3例时的详略。
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曹老师的“追问”艺术,著名语文专家吕叔湘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曹老师对于文本的三个事例不是简单地概括了事,而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再设问题,并在层次上形成了一定的难度梯度,很好地补充与挖掘了文本的深度,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体现了教师的功底,很难得。
三.雨后春笋-(以问促学,方法运用)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枯燥的议论文,有什么好读的呢?但曹老师都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品析,读中感悟真理。就像层层剥笋一样,与孩子们一起攻破一个个问题,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在重点研读第一个事例时,曹老师就让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去读好重
点语句,通过多次默读,自由读,个别读,找出事例中的规律来,后两个例子作为略写,曹老师采用了对比阅读法,架设三个科学事例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初步
感受三个科学事例表达的共性,更精彩的是张老师巧妙地设计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第二段在课堂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课始曹老师用范读的方式来引出课文的真理,揭示课堂;第二次是通过三个事例的对比朗读引出此段话,通过再读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规范,准确巧妙使用符号语言所表达的独特效果。最后曹老师利用引读法,让学生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四.春光灿烂-(回归整体,理解观点)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我觉得张老师的课堂就有这样的魅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曹老师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 进行思考,圈画,交流,汇报,解读,表达,举例等。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知识的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中,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凡卡》观课报告
认真观看了张珊珊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收获颇丰。张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善变,抓住重点,直奔主题,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它以小说的形式,主要以凡卡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为线索,叙述了写信前、写信时、写信后的故事内容。教学《凡卡》,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首先,张老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检查完学生的预习,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后,张老师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老师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 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 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 “ 凡卡受了哪些罪? ”重点出示课文的13和15两段“你从哪里看出了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 ” 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老师注重了高年级学段的要求,放手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认真阅读凡卡学徒生活的这一部分,圈画出有关的语句,先读一读再谈一谈体会。在这一部分的交流中学生抓住重点事物词、句、段谈出自己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同情。接下来教师顺势引导“ 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 ”“漫漫长夜可怜的凡卡可能在想些什么?”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 “ 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我们除了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学习好的同学动动脑子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学可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示,进而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也充分地表现了凡卡悲惨的命运。到此,教学第三板块结束。
最后,把三大块有机地结合起来。“同学们,联系刚才所讲的内容,说说作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条线索: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结尾的美梦,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
最后谈一下本课的一点不足之处:张老师较为年轻在与学生的互动方面较为欠缺,课上老师缺少面部的表情和学生之间似乎隔了一层薄纱,没有体现出一种师生共荣的课堂氛围。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恰当、及时、鼓励性的评价,这样会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自己对《凡卡》一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张老师的课给了自己已解答,相信自己再执教《凡卡》这样的经典文章时会更加游刃有余。
《数星星的孩子》观课报告
在本次研修中,我认真聆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其中郭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课堂上展示出的优秀的教学基本功,自始至终温暖地微笑着,亲切的语气,柔和的眼神,舒缓的节奏,营造了非常舒适愉悦的课堂氛围,很贴合低段小朋友的学习需要。《数星星的孩子》通过对小张衡与爷爷、奶奶一同观察天上星星这一故事的记叙,突出表现了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语言生动、简洁、优美,处处透着童趣,显着童真,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郭老师充分把握课文特点,挖掘设计练习点,让孩子们真正走进文本,体会星空的美,感受张衡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又培养锻炼孩子们的朗读、思维能力。
一、字词教学较扎实,形式多样。
低段的重点主要是字词教学,郭老师抓住了低段孩子的特性,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如看拼音自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提高识字效率,使识字扎实有效。“数”有两个读音,对这个生字的教学比较到位。教学“衡”字时,教师通过像变魔术似的编儿歌,学生兴趣浓厚,对这个字也记忆深刻。
二、重视朗读的训练指导,读有目标,读有方法,读有效果。
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直观,郭老师努力让学生走进文本,美美地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如: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让学生自读自悟,并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理解“珍珠”是指什么?“碧玉盘”指什么?然后通过生动的描述,配合直观的星空图,让学生体会夜空的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们在朗读中体验,又将体验融入朗读中,都将这些词语读出来了,将这一句也读美、读出感情了。
三、情境中深化学生的感受
郭老师在教学“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这两句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验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自己做一做、自己数一数,在情境中体验。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情境体验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们数完星星之后对张衡数星星体会得更深刻了,他们也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中体会到了张衡的认真,耐心以及他数星星时的困难。
四、引导质疑,寻疑导教。
以读为本,彰显学生个性
《颐和园》观课报告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下面就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谈谈我的听课感受。执教老师做得非常务实,上得比较朴实。
一、词语教学有特色
五彩的横槛
耸立的佛香阁
葱郁的树丛
朱红的宫墙
八角宝塔形的建筑在学习词语的同时积累语言。对难读难理解的词语如“横槛 琉璃瓦”,茹老师通过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使学生不至于在诵读和理解时因生字词语而产生不必要的间断,这样的词语教学为后面的朗读感悟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朗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具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阅读课的生命,离开了朗读的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色。。
执教老师的课堂中,读得时间充分,读的形式多样。初读课文时,茹老师先提出了读书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读得投入。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美时,茹老师抓住“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颜色美;抓“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形状美;抓“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上的画美,抓“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周围的风景美;抓“神清气爽”,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茹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茹老师的点拨、引导下,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长廊的美,这种美是名副其实的,这种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加上老师适时的引读,长廊的美在学生的印象中更深了。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执教老师先请学生读读第3段,说说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更进一个层次地读出(
第四自然段执教老师抓住“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两个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了昆明湖的“静、绿、美”。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以朗读为重要内容之一。紧扣重点语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默读、自由读、引读、个别读等,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是这节课最大的特点。
有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可见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性的。颐和园是一篇游记,它主要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处景色。是平行的三个点,如果教学每个景点都是用同样的方法,那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执教老师今天主要教了前面两个景点,教学长廊时,抓长廊特点,以读为主,读中感悟长廊的美。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把文章读成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去感悟抽象的事理,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这堂课上,无论从课堂开始的短语出示,还是后来的运用课件展示美丽的长廊,帮住理解词语的图片等,整节课课件运用的恰当而不牵强,有实效而绝不做作。课件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1、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还是要加以指导,如这篇课文中的“廊”非常容易写错,执教老师可以在开头学生说游览了哪些地方,当学生说到长廊时,就可以让学生说说怎么记住它,动笔写一写。在目标定位中有读写词语,是不是在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做作业。
2、这课堂中,教师还是主导整个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理念没有突显出来。是不是可以多放手些。
3、在学习完“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后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说说或写一写 “……像…….”做到读写结合。
4、在理解“滑”的妙处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上文“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来理解。这样可能能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一些浅薄的看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