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川陕古道,东川咽喉--秋林驿
(2015-10-25 23:27:36)
标签:
转载 |
本标题由本版主命名
原标题:北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川陕古道遗产概说
孙华
2011年09月13日15:36
|
印 |
言 |
坛 |
摘 |
“南道”两组。川陕古道的北道主要有嘉陵道(故道、陈仓道、连云栈)、古褒斜
道(栈道)、傥骆道(骆谷道)、子午道四条,以及横向连接嘉陵道与古褒斜道的
新褒斜道(回车道、连云栈南段)。川陕古道南道则主要有金牛道(石牛道、剑阁
道、剑门道)、米仓道(大竹道)、洋巴道(荔枝道)三条,四川广元与阆中之
间、剑阁与阆中之间沟通剑门道与阆汉道的道路也至关重要。除此以外,阴平正道
等若干剑门道以北的古道,也在不同地点与剑门道相接,也可纳入川陕蜀道支线的
范畴。四川盆地先秦时期有一个延续了很长时间的古蜀国,这个古蜀国对后来的四
川影响很深,在四川盆地已经纳入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统一王朝的疆土后,四川仍
然的行政区域仍然往往沿用古蜀国的名称,历史上的割据者也往往使用“蜀”作为
自己王国的国号,以至于我们今天仍然把四川简称为“蜀”。由于这个缘故,人们
也往往把进出四川的主要交通要道都称之为“蜀道”。不过,在所有“蜀道”中,
连接古代秦地和蜀地,也就是今天陕西和四川的那几条道路,它们是联系当时中央
王朝的京城与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的最重要的纽带,古往今来行走在这几条道路上
官宦兵将、客商行旅、诗人墨客很多,留下了许多描述蜀道的的著名诗词文章。今天人
们说到古代“蜀道”,往往就是特指川陕古道。
川陕之间横亘着秦岭和巴山两道山脉,历史在上述古道中,嘉陵道开辟最早,早
在秦汉时期就被称作“故道”。从文献材料来看,嘉陵道和金牛道至迟在战国早期以前
就已开通。《史记?秦本纪》说:“躁公二年(公元前411年),南郑反,“又
说:”(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代蜀,取南郑”。南郑即今陕西汉中,
秦国的南郑之反在前,秦伐蜀取南郑在后,这说明秦国的南郑之反当与蜀国的参与
有很大的联系,显然,这时的蜀地与汉中盆地间已又密切的联系,所以蜀国才能趁
秦国内部不宁之机迅速越过巴山,与秦争夺汉中盆地。从考古材料来看,这条道路
迟应当商代晚期就已形成。考古工作者在秦岭南坡的宝凤隘道中和秦岭北坡的岭北
坡的陕西宝鸡县,都发现有典型的四川盆地内的十二桥文化的陶器和铜器。这说
明,商代晚期的古蜀人已经通过宝凤隘道与关中的周人发生了联系。古褒斜道开辟
也很早,《战国策》中已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之说;秦汉之际,还发生了明
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事件。从那以后,川陕北道中的嘉陵道和古褒斜道,川陕
南道中的金牛道一直作为主要交通要道使用,只是古褒斜道北段因经常毁坏,北魏
以后多从中途向西斜向接嘉陵道,唐以后古褒斜道的北段基本废弃。
唐宋时期,位于米仓道南端与嘉陵江交汇处、且有道路与金牛道相通的四川阆
中市(唐宋时为阆州),其交通上的地位日益显要起来。阆中北面的米仓道尽管艰
险,从金牛道转进阆中略显迂曲,但从阆中往成都道路相对平坦,一般商旅多取阆
汉道往来。《宋会要?方域》卷一二之三:“(天圣六年)上封者言,西川往来商
旅,有公平者,则由剑门经过;无者并自阆州往来。”由此可见,唐宋时期,川陕
交通虽以通过剑门的金牛道为主道,但从金牛道转阆汉道或由阆汉道转金牛道,却
是相当重要的辅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阆汉道是商旅行经川陕南道的首选道路。
明清的川陕道路,其北道基本上只走嘉陵道和信褒斜道,南道虽仍以剑门道为
驿道正道,但商旅却往往从广元北东南行至阆中,从那里沿古大竹道南下三台、中
江至成都。明人黄汴《天下水陆路程》记“北京至陕西四川路”说:
“陈仓驿(宝鸡县。六十里至)东河桥驿(属宝鸡县。六十里)草凉楼驿(属
凤翔县。六十里)凤县梁山驿。(六十里)三岔驿。(七十里)松林驿(并属凤
县。六十里)安山驿。(六十里)马道驿。(五十二里)鸡头关。(八里)褒城县
开山驿。(东五十里至汉中府。南五十里)黄沙驿,(至此路始平。四十里)沔县
顺政驿。(六十里)青阳驿。(四十里五丁峡)金牛驿。(六十里)柏林驿。(十
里)宁羌州。(五十里)黄坝驿。(并属沔县。六十里过七盘关界)。神宣驿(七
十里)朝天驿。(西北去剑州,即朝天岭,属保宁府广元县。六十里)沙河驿。
(六十里)龙潭驿。(六十五里)柏林驿。(四十里)施店驿。(五十里)槐树
驿。(七十五里)保宁府(阆中县)锦屏驿。(六十里)柳边驿(南部县。六十里
(富村驿)。(六十里)云溪驿。(六十里)秋林驿。(六十里)潼川州皇华驿。
(六十里)建宁驿。(五十里)中江县五城驿。(六十里)古店驿。(六十里)汉
州广汉驿。(六十里)新都县新都驿。(四十五里至)四川布政司成都府(成都
县、华阳县)锦官驿。”
“朝天驿西北分到剑阁路”。
“朝天驿。(二十里)广元县。(二十里)昭化县。(二十里)剑门关。(八
十里)剑州。(百二十里)梓潼县。(百三十里)绵州。(九十里)罗江县。(百
里)德阳县。(九十里)汉州。(六十里)新都县。(四十里)成都府。”
徽商黄汴所编《天下水陆路程》是根据当时各种程图和路引编写的明朝疆域内
交通指南,虽然主要提供给商人(尤其是徽商)使用,但却反映了当时主要交通要
道的情况。川陕道路在明代已经主要集中在嘉陵道(当时称连云栈)╱新褒斜道?
阆汉道╱金牛道,其中南道的阆汉道尤其为人所重。
关于川陕古道,学术界如严耕望、黄盛璋、史念海、兰勇等都做过很好的研
究,除了少许问题的认识还有歧义外,主要方面都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在这些
学者中,黄盛璋先生的结论最为简洁,不妨引述如下:
“总括几千年来川陕间通道的历史发展,首尾腰三段大体到了近代渐趋固定,
腰段即广元、昭化间的那个缺口,这是掌握川陕通道的枢纽之点。由缺口向南,总
干线只有一条,通过剑阁,但中间也可以有采取另一种走法,通过三台以避剑阁之
险。由缺口北去,路线可以有沿嘉陵江与汉江两条,但北端必须通过‘宝凤隘
道’。嘉陵道较为平坦,因此绕路较多,褒斜近捷,但路途险峻。”
川陕古道开辟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保存状况最好、遗产
价值最重要的当推川陕北道中的嘉陵道和古褒斜道,川陕南道中的金牛道和阆汉
道,此外,连接嘉陵道与古褒斜道的新褒斜道和连接金牛道与阆汉道的剑阆道也很
重要,应当纳入川陕古道的整体保护体系。
川陕古道中穿越秦巴山地的路段,由于地处山区,道路的路线选址、曲率、坡
度都与现代公路有较大的差别,现代川陕公路修建和区间公路修建时,只部分利用
了古道路段作为公路的路基,从而使得不少未被公路占压路段的古道得以保存下
来。这些古道的桥梁、涵洞、拦墙、路面和路旁树木都保存了下来,是中国重要的
线性遗产。在陕西宝鸡市到四川德阳市的山区和丘陵,都保存有较长路段的川陕古
道遗迹,其中尤其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送险亭以北地段保存最好。
川陕古道的保护要有整体保护思路,路段保存先行,网、线、段、点结合,分
清层级。要制定和颁布保护的专项地方法规和行政措施,新建乡村公路应禁止继续
占压古道,防止新的破坏。要有专门的保护管理机制,文物保护规划先行,然后才
是建设规划和旅游规划,防止规划性和建设性破坏。
川陕古道的展示利用,要根据古道遗存的现状和特点,制定总的旅游规划。旅
游要动态游而非静态游,要动观而非静观。要车行和步行相结合,与公路并行和重
合的地段车行,与公路分离的地段步行,车行和步行交替。但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总
体控制,利益共享,防止地段分割,避免封堵圈围古道,将“古道”变成“公园”
甚至“私园”的破坏古道风情的现象。
(责任编辑:王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