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起写我们的结局----给我亲爱的读者。。。

(2016-01-28 00:58:58)
标签:

杂谈

周三,在下午的盘中,我发微博提醒大家:以最低点2638.30计算,跌幅为28.396%。纯粹技术而言,底背离已经严重。但现在是融资强行平仓,所以非理性。但历史来看,凡是非理性,无论涨,还是跌,都不长久。 从操作心理而言,昨天尾市扩大跌幅以最低收盘,今天尾市再扩大跌幅以最低收盘的概率就低了。因为,要强平或跑路的,现在就动手了。
 
之后,深沪两市果然逆转向上,最终收窄跌幅,如期“在上证2700以上获得喘息”。
 
从盘面观察,成交量未能超越上一交易日。同时,在反抽过程中,力度显然犹豫不决,意味着至少在周四的上午,还有回试周三日K线下影的动能。
 
周三的解盘中,我告诉大家:全世界看底部在上证2500,这样就决定了,要么,根本去不了,要么,远远不止。
 
那么,上证2630.30,是否有希望成为底部(中期),形成一波较持续反弹呢?
 
先看一组历史上熊气弥漫年代的数据:
 
2008-07-10至今天:从2952到1974跌幅-33.13%
2008-03-04至2008-4-22:从4472到2990跌幅-33.13%
2004-04-07至2004-09-13:从1783到1259跌幅-29.38%
2001-06-14至2001-10-22:从2237到1514跌幅-32.32%
1996-12-11至 1996-12-25:从1258到855跌幅-32.03%
1995-10-25至1996-01-19:从765到512跌幅-33.07%
1994-09-13至1994-10-07:从1052到546跌幅-48.10%
1994-05-04至1994-07-29:从620到325跌幅-47.58%
1994-03-17至1994-04-21:从807到536跌幅-33.58%
1993-04-29至1993-06-01:从1392到859跌幅-38.29%
1993-02-16至1993-03-25:从1558到913跌幅-41.40%
1992-09-14至1992-11-17:从793到386跌幅-51.32(最大跌幅)
 
然后,再看一下:
股灾1.0:5178.19--3373.54,跌幅为-34.85%。
股灾2.0:4006.34-2850.71,跌幅为-28.85%。
股灾3.0:3684.57-2638.30,跌幅为-28.40%。

一目了然,在跌幅方面而言,此时此刻,已经符合“成为短期底部(中期),形成一波较持续反弹”的条件。
 
要说明的是,股灾1.0的跌幅-34.85%。,是在大盘 162.27%涨幅的前提下产生的。而现在,大盘已经腰斩(从5178.19-2638.30,跌幅为-49.05%)。
 
在中国股市的二十五年,居然,从去年六月到今天,短短半年中,超越了过去二十多年的所有凄惨。可以说,在半年内,经历了三次股灾,截至现在还活着的(只要不被强平),必定苦尽甘来,我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一点。
 
今天我盘中提示“底背离严重”,有绝望的读者不以为然“技术没用”。是的,技术不是万能,但技术可以让你知道概率高或低,知道“值搏率”。
 
但神奇的是,在这二十五来,无论风云变幻,广哥股语中的“事不过三”,居然还保持“百试百灵”的纪录。
 
这样的话,股灾1.0,反弹后,继续暴跌,酿成股灾2.0。股灾2.0,反弹后,继续暴跌,酿成股灾3.0。市场大众牢牢记住这一切,已经成功培养惯性思维。
 
那么,现在是股灾3.0,将会发生什么?
 
要告诉大家的是,1990年至2015年,在这25年来,2月份上涨概率近90%。同时,必须要高度清楚的是,截至今天周三,一月份跌幅已达-22.71%,这是中国股市史上一月份最大跌幅。
 
一,大盘腰斩的股灾3.0:3684.57-2638.30,跌幅为-28.40%。
二,百试百灵的“事不过三”。
三,中国股市史上一月份最大跌幅。
四,2月份上涨概率近90%。
 
以上四点,足可以保证:股灾3.0之后,将成为底部(中期),形成一波较持续反弹,毫无悬念。
综上所述,周四,深沪两市还是有惯性回试周三日K线下影的动能。但是,短线已经严重超卖,本周后半段的三个交易日,毫无疑问,可以在周三的低点之上获得喘息。
 
无论如何,一定要熬过本月最后三个交易日,迎接二月份的月阳线,领取春节大红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