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说文解字311】“豆”部

标签: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汉字字源汉字本意汉字本义 |
分类: 新说文解字 |
“豆”部:
豆、侸、(女豆)、(忄豆)、哣、脰、(礻豆)、逗、餖(饾)、痘、
裋、短、
浢、(广豆)、
荳、(竹/豆)、梪、
豎(竖)、(臣殳/豆)、(臣人/丶*/豆)、
頭(头)、(豆皮)、豉、豍、(豆欠)、(豆攴)、(豆斗)、剅、郖、毭、(豆/乙):
一、字源字形:
二、含
豆(dòu):
1.甲骨文、金文、说文1和六书通1字形,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盛食物的器皿豆,形似高足盘,多数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2.说文2和六书通2及古字字形,本义:豆类植物。同“菽” 、“荅” 、“荳”。
豆类植物的成熟的荚的外形像盛食物的器皿豆相似,为两端鼓起,中间小(凹进去),故合在一起。
3.(音斗)。[玉篇]量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食一豆肉,引一豆酒。[注]豆,当为斗。
以下为“豆”的孳生字,表达相应的人、事、物、运动或状态:
侸:1.(shù)。古同“树”。(注:即像器皿豆似的竖立。)2.(du)。佔侸:2.1
(女豆)(音郖):妪,语帖也。
(忄豆)(音副):[广韵]小怒也。[集韵]恣也。(注:即像豆似的鼓起。)
哣(pu):古同“咅”。 (注:即像豆似的鼓起。)
脰(dòu):脖子、颈。(注:即像豆似的中间凹进去。)
(礻豆)(音豆):祭福也。(注:即用豆盛物祭祀求福。)
逗(dòu):1.本义:曲行。[集韵]曲行也。2.止住,停留。赶,趁。透入。撩拨;调戏。透露;显露。(注:即像豆荚的外形似的。)
餖(饾)(dòu):饾饤:1.供陈设的食品。2.比喻堆砌文辞。点缀。(注:即像用豆盛食品。)
痘(dòu):1本义:病名。俗称天花,也叫痘疮或天疮。(注:即像豆似的鼓起。)2.指痘苗。特指牛痘苗。
裋(shù):古时童仆所穿的粗布衣服。也泛指粗布衣服。(注:即像豆荚似的粗糙。)
短(dun):1.本义:不长。指两端距离小。与“长”相对。2.指空间或指时间。3.寿命短促。4.浅薄,简陋。引申为不足,缺乏。(注:即像器皿豆似的比较浅。)
古代弓长箭短,量长的用弓作标准,量短的用箭作标准。
浢(dòu):浢水:古河名,在今中国山西省。
梪(dòu):古同“豆”,古代盛食物的木制器皿。(注:即器皿豆。)
(广豆)(音豆):[篇韵]器名。又[海篇]祭所也。又[篇韵]廚庖也。(注:即用器皿豆盛食物。)
荳(dòu):同“豆”。双子叶植物的一科。种类甚多,实皆结荚。
(竹/豆)(音豆):礼器。[类篇]古食肉器也,与豆同。(注:即器皿豆。)
豎(竖)(shù):直立。(注:即器皿豆似的竖立。)
(臣殳/豆):[集韵]籀文竖字。(注:即器皿豆似的竖立。)
(臣人/丶*/豆)(shù):同“豎”。
頭(头)(tóu):本义:人的头部。表示:事情的开端。物的两端或末梢。首领,头儿。最上等级。第一,第一次。上一个。(注:即人的头像豆似的,肩像豆底,颈像豆柱,头像豆顶。)
(豆皮):同豉。
豉(ch):豆豉。用煮熟的大豆或小麦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二种。供调味用。淡的也可入药。(注:即植物豆。)
豍(b):〔豍豆〕豌豆。(注:即植物豆。)
(豆欠):1(tòu)。相与语唾而不受。2(tu)。唾。3.(hòu)。〔数〕凶粗。(注:即成熟的豆荚似的,内部的豆之间分离开的。)
(豆攴):1.(chù)。勇。为。(shì)。同“豉”。(注:即成熟的豆荚似的鼓起。)
(豆斗):俗斗字。
剅(lóu):1.〈方〉水口,水道。2.小裂。(注:即成熟的豆荚似的,会裂开。)3.地名。
郖(dòu):古渡口名,在今中国河南省灵宝县。
毭:1.(dòu)。〔毭〕氆氇一类的毛织品。2.(nuò)。质地细密的毡类毛制品。
(豆/乙)(dòu):〈韩〉奴婢名用字。
厉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