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说文解字098】“曾”部

标签: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汉字字源汉字本意汉字本义 |
分类: 新说文解字 |
“曾”部:
曾、僧、憎、噌、譄、(目曾)、鬙、層(层)、蹭、竲、
繒(缯)、(衤曾)、贈(赠)、璔、矰(矢曾)、(勿曾)、罾、(田曾)、
潧、熷、增、磳、(穴/曾)、嶒、(日曾)、
(竹/曾)、橧、驓、
甑、(曾彡)、朆、鄫:
一、字源字形:
二、含
曾(zng):金文、说文字的字形,为一种蒸食物的炊具,即“甑”。该炊具下部盛水,中部放置一格子状的蒸架,蒸架中放置要蒸的食物。当曾置于炉灶上蒸食物时,曾下部的水烧开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顺着蒸架的各个格子孔冒出,以蒸熟(热)食物。
1.曾内的水蒸气冒出,表示:上出,高出。冒出;益出。
2.曾内的水与食物是经空气隔开的,即食物与水不直接接触。表示:隔离;隔开。下部(或中间)空之物。
3.食物是放在蒸架上蒸,表示:隔层。重复,重叠。分层;层叠。架空。
4.产生的水蒸气要顺着蒸架的各个格子孔冒出,以蒸熟(热)食物。表示:经过;曾经。
5.曾中蒸食物时,底部水泡不断发出的响声。表示:响声。
曽:曾的异体字。
以下为“曾”的孳生字,表达相应的人、事、物、运动或状态:
僧(sng):和尚。(注:即精神向上(高出)的人。)
憎(zng):憎恨厌恶。“憎”,心之曾也,(注:即心像沸腾的开水,向上益出来了。)
噌(口曾):1.(cng)。象声词:噌的一声,火柴划着了。 2.(chng琤)。《玉篇》噌吰,市人声。3.(zèng缯)。〔泓噌〕空嚣意。
譄(言曾):1.(zng)。夸大其辞。(注:即像膨胀的水蒸气,内部空虚。)2.(céng)。加言。(注:即重复。)
(目曾)(céng):目小作态瞢也。(注:即目小像蒸架的小孔。)
鬙(髟/曾)(sng):〔鬅鬙〕髮短。《类篇》髮乱。(注:即像曾中冒出的水蒸气。)
層(层)(céng):楼房。(注:即重复的,多级的。)
蹭(足曾)(cèng):摩擦。遭遇挫折;不顺利。(注:即踩空了,像踩在曾中冒出的水蒸气上。)
竲(立曾):1.(céng)。1.1.没有顶盖的楼台。1.2.高峻。2.(zng)。古同“橧”,巢。(注:即像曾中的蒸架。)
繒(缯)(zng):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注:即煮茧、缫丝时,许多根丝同时被向上抽出卷起,像冒出的水蒸气。且茧和丝均为白色。)
(衤曾)(zèng):汗襦也。(注:即短衣下部的身体是露出(架空)的。)2.複也(衣服有里)。(注:即层叠。)
贈(赠)(zèng):赠送。(注:即贝送出了,自己内部就少(空)了。)
璔(王曾)(zng):玉貌。(注:即像曾中冒出的白色水蒸气。)
矰(矢曾)(zng):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注:即箭向上发射时,下部有东西连着。像水蒸汽从水面连到高处。)
(勿曾)(fn):方言。副词,表否定,相当于“未曾”、“不曾”。(注:即没有经过。)
罾(罒/曾)(zng):一种用木棍或竹杆做支架的鱼网。(注:即架空,鱼网不在水底,而在水中。)
(田曾)(zng):水田。(注:即禾苗高出水面。)
潧(氵曾)(zhn):古同“溱”,古河名。水名。(注:即河流往高处流出。古代以西北为高处。)
熷(火曾)(zèng):把鱼放在竹筒里干烤。(注:即隔离炙烤。)
增(zng):本义:高出。引申表示:增加。
磳(石曾)(zng):1.〔磳磳〕(山石)险峻。(注:即像曾中冒出的水蒸气向上涌。)2.〔磳田〕梯田。(注:即重复的,多级的)。3.山崖。(注:即像曾中冒出的水蒸气向上涌。)
(穴/曾)(chéng):空穴里发出的响声。(注:即像曾里蒸食物时,水泡发出的响声。)
嶒(山曾)(céng):〔崚嶒〕形容山高的样子。(注:即像曾中冒出的水蒸气向上涌。)
(日曾)(sng):白貌。(注:即像曾中冒出的水蒸气。)
(竹/曾)(zng):竹也。(注:即竹子的内部空的,且分层(级)的。)
橧(木曾):1.(zng)。〔橧巢〕古人用柴薪架成的住处。(注:即像曾的蒸架。)2.(céng)。猪圈和猪睡的垫草。(注:即重叠,重复。)
驓(馬曾)(zng):膝下白色的马。(注:即曾的底部是水或水蒸气。)
甑(曾瓦)(zèng):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食物]。
(曾彡)(cng):毛张也。(注:即像曾中冒出的水蒸气向外膨胀。)
朆(曾勿):同“”。
鄫(曾阝)(zng):姒姓国,在东海。(注:即在海(水)上的国家。)
厉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