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说文解字021】“方”部

标签: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汉字字源汉字本意汉字本义 |
分类: 新说文解字 |
“方”部:
方、仿、妨、(忄方)、(口方)、訪(访)、眆、肪、髣、(扌方)、祊、趽、(辶方)、彷、
紡(纺)、鈁(钫)、舫、房、
汸、坊、防、埅、(宀/方)、昉、昘、雱、
芳、淓、枋、牥、魴(鲂)、蚄、
(亠/勹/方)、(木*亠/勹/方)、
放、倣、(辶放)、旀、瓬、堃、邡:
一、字源字形:

二、含
分(fn):1.本义:一分为二。2.分开,分成,分出,与“合”相对。3.又半也。4.均也,分剂也。
方(fng):含义:把均分开的两个一半合起来。例1,用颈枷将犯人束缚的枷锁。颈枷为用两块,左右分别带半圆凹口的硬木板,将犯人头颈夹上,再锁住。例2,将两小船并列起来等。引申为“束缚”;“相互牵制”。所以,方又表示“将左右连起来;把两侧连起来;两侧相一致;把两件相同的东西连(捆)起来;左右两侧;并列;旁边;向两侧伸出”等意思。
再引申表示:等同;相当。规矩;方正;中规中矩。道也;规律;方法。方面。方向;方位(方向位置)。开始;将要。大地等意思。
以下为“方”的孶生字,表达相应的人、事、物、运动或状态:
仿(fng):相似。(注:即相联系。)
妨(fáng):阻碍;妨碍。(注:即相联。)
(忄方)(音芳):忌也。又害也。
(口方)(音髣):如闻也。
訪(访)(fng):广泛地征求意见。(注:即把多人的思想合起来。)
眆(fng):同“仿”。
肪(fáng):肉边上的脂膏。
髣(fng):同“仿”。
(扌方):1.《集韵》与仿髣同。相似也。2.(音祊)。相牵也。与搒同。
祊(bng):古代称宗庙之门。亦指庙门内设祭之处。
趽(fàng):曲胫马。(注:即像腿被束缚。)
(辶方)(音纺):急行也。
彷():被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迷惑住了,不知往那条路走。(注:即被束缚住了。)
紡(纺)(fng):1.纺织;纺绩。2.捆绑,悬挂;束缚。3.抵得,相当。
鈁(钫)(fng):1.古代盛酒浆或粮食的容器,青铜制成,方口大腹。2.方钟。
舫(fng):把两舟并列合在一起。
房(fáng):古代堂中间叫正室,两旁的叫房。(注:即房把正室连起来。)
汸:1.(fng)。1.1
坊(fng):1.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2.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3.《集韵》堤也。(注:即连通;连接。)
防(fáng):1.堤坝。(注:即把左右两边连起来。)2.要塞;关防。3.防止;防备。
埅:1.(dì)。古同“地”。2.(fáng)。古同“防”,堤。
(宀/方):古文旁字。见“旁”部。
昉(fng):日初明。(注:即刚从地平线旁(侧)出来。)
昘(fng):古同“昉”。
雱(png):雨雪下得很大。(注:即很多雨雪束缚在一起。)
芳(fng):花草。【芬芳:很多独立的花草聚集在一起。】
淓(fng):古同“汸”,古河名。
枋(fng):1.枋箄:以竹木为之,浮水上,即舫。2.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方柱形木材。3.筑堤堰用的大木桩。
牥(fng):良牛名。日行二百里。
魴(鲂)(fáng):鱼名。鳊鱼的古称。
蚄:1.(fng)。虸蚄:虫名。害稼。2.(bàng)。古同“蚌”。
(亠/勹/方)(páng):《说文》溥也。
(木*亠/勹/方)(péng):《说文》所以辅弓弩者。
放(fàng):1.放逐犯人;流放。2.解除约束;释放。3.放纵,恣纵。
倣(fng):同“仿”。
(辶方):同由。
旀(mèi):1.〈韓〉地名用字。2.〈韓〉人名用字。
瓬(fng):1.古代制(zhi)作瓦器的工人。2.瓶。
邡(fng):什邡,地名。
厉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