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说文解字008】“也”部

标签:
汉字溯源说文解字汉字字源汉字本意汉字本义 |
分类: 新说文解字 |
“也”部:
也、他、怹、咃、毑、她、忚、吔、(舌也)、肔、髢、扡、迆、彵、
酏、衪、弛、匜、(户/也)、
池、筂、灺、地、哋、逇、阤、
(禾也)、竾、杝、牠、馳(驰)、虵、
(音也)、
(人/也)、(舌*人/也)、胣、拖、迤、粚、袘、(舟*人/也)、沲、炧、砤、陁、柂、(牛*人/也)、狏:
一、字源字形:
二、含
也(y):金文字形和说文字形为,一种带壳(甲)的、身子粗的,尾部短的,弯曲的虫。本义:一种带壳(甲)的、身子粗的,尾部短的,弯曲的虫,即蜗牛。
表示:各种带壳(甲)的、身子粗的,尾部短的,弯曲的、移动的事物。有时也表示一种爬行动物蛇。
蜗牛背着重重的壳,表示:负担。
蜗牛背着重重的壳,表示:拖着;拖动。
蜗牛是靠移动身体前行的,表示:移动;移。
蜗牛的身子可从壳里伸出来,表示:骨肉分离。
蜗牛弯弯曲曲地前行,表示:弯曲。斜。
表示:形状像蜗牛的壳似的的事物。
它:本义也是一种爬行动物蜗牛。甲骨文的字形,头上画着触角。它的异体字:牠。有时也表示一种爬行动物蛇。它与也本义相同。
以下为“也”的孶生字,表达相应的人、事、物、运动或状态:
他(t):1.本义:负担。(注:即人背着东西时,背部呈弯曲状,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似的。)2.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
怹(tn):〈方〉:“他”的敬称。
咃(tu):译音用字。
毑(ji):母亲。《集韵》姐古作毑。
她:1.(t)。用于女性第三人称。2.(ji)。同“姐”。
忚:1.(x)。“忄罒/言”忚,欺骗;轻慢。2.(li)。忚忚,心不欲。
吔(y):叹词,表示惊异、惊讶和感叹等。《五音篇海》音也。
(舌也):同舓。
肔(ch):古同“胣”。《广韵》肔,裂也。《集韵》刳肠也。(注:即像蜗牛的身子从壳中出来。)
髢(dí):假发。(注:即像蜗牛的身子会伸出壳似的。)
扡:1.(tu)。古同“拖”。2.(ch)。顺着木纹剖开。3.(y)。3.1
迆(y):弯曲地行走。《说文》邪行也。
迤:1.(y)。1.1
彵:1.(tu)。安行。2.(yí)。逶彵,古同“逶迤”。
酏(y):古代一种用黍米酿成的酒。《玉篇》米酒也,甜也,清酒也。(注:即像蜗牛的粘液。)
衪(yì):《玉篇》衣缘也。又《博雅》袖也。
弛(chí):放松弓弦。(注:即身子为弯曲状。)
匜(yí):弯曲状的盛水器具,形状像瓢。(注:即形状像蜗牛的壳。)
(户/也)(yí):《字会》同扅。《广运》扊扅,户扃也。
池(chí):边上有石头或砖砌起的,作为保护甲,中间蓄着水。
筂(chí):古同“篪”。【篪(chí):古代一种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有八孔。】
灺(xiè):蜡烛的余烬。
地(dì):边上有石头砌起的,作为保护甲,中间蓄着土。
哋:1.(diè)。佛教咒语用字。2.(dì)。方言,用于人称代词后,相当于“们”。
逇(dùn):迗逇,违天下。
阤(tuó):1.古同“陀”,山坡。2.险阻。(注:即像蜗牛壳似的。)
(禾也):同移。
竾(chí池):同“篪”。《礼.月令》仲夏之月,调竽、笙、竾、簧。篪(chí):古代一种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有八孔。
杝:1.(yí)。古书上指似白杨的一种树。2.(duò)。古同“舵”,控制行船方向的设备。3.(lì)。3.1
牠(t):同“它”。
馳(驰)(chí):车马疾行。(注:即马快奔时,身子为弯曲状。)
虵(shé):同“蛇”。本义:一种爬行动物。《唐韵》俗蛇字。
(音也)(chí):咸,也作“咸池”。古乐名。
(人/也)(音移):粵中猺種。(注:即为迁移(或移动)的人群。)
(舌*人/也):与舓同。
胣:1.(ch)。剖腹。2.(y)。古代一种剖腹挖肠的刑罚。
拖(tu):1.本义:曳引。2.牵累,牵制。
迤(y):斜行延伸。
粚(ch):古同“黐”,黏。
袘:1.(yí)。衣袖。2.(yì)。裙边。(注:即弯曲地移动。)
(舟*人/也):同舵。
沲(duò):淡沲:(水)荡漾。
炧(xiè):同“灺”,残烛。
砤(tuó):古同“砣”。
陁(tuó):1. 陂陀。不平的样子。2.背负。
柂:1.(yí)。椴树,落叶乔木。2.(duò)。古同“舵”。引导,沟通。
(牛*人/也):同。
狏(tuó)、(yí):古书上说的一种兽。
厉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