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杂谈 |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作者:泰姆雷
-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7407349/answer/71909281
- 来源:知乎
先说个结论,风力发电机,并不是转得越快发的电越多的。
注意一个问题,发电机(不仅限于风力发电机)所输出的功率可以粗糙地看作正比于转速与转矩的乘积。这里的转矩是由发电机励磁(或永磁)得到的电磁转矩。
考虑两个极端状态:
1. 转矩非常大,大到风力推不动叶轮。此时转速为0,转矩极大,功率输出为0。
2. 转矩为0,此时转速会加速到非常高——实际上这是飞车状态,极端危险。由于电磁转矩为0,功率输出为0。
两种极端状态下功率都是0,所以存在一个最佳转速,使输出功率最大。
这个最优的转速的理想值可以由贝兹理论算出来,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叫叶尖速比,也就是叶尖的线速度与风轮前方的风速的比值。一定风速下,风机的出力和叶尖速比呈一个非线性关系,可以通过理论推导计算出来各个风速下的最佳叶尖速比。实际的最佳叶尖速比跟叶片翼型,机组内部损耗之类的相关,但是不会偏离理论值太远。
也就是说,当风速一定时,转速控制目标就是达到最佳的叶尖速比。所以风轮直径越大,叶尖的线速度就会越大,转速就得越慢。
注意一个问题,发电机(不仅限于风力发电机)所输出的功率可以粗糙地看作正比于转速与转矩的乘积。这里的转矩是由发电机励磁(或永磁)得到的电磁转矩。
考虑两个极端状态:
1. 转矩非常大,大到风力推不动叶轮。此时转速为0,转矩极大,功率输出为0。
2. 转矩为0,此时转速会加速到非常高——实际上这是飞车状态,极端危险。由于电磁转矩为0,功率输出为0。
两种极端状态下功率都是0,所以存在一个最佳转速,使输出功率最大。
这个最优的转速的理想值可以由贝兹理论算出来,这里要引入一个概念,叫叶尖速比,也就是叶尖的线速度与风轮前方的风速的比值。一定风速下,风机的出力和叶尖速比呈一个非线性关系,可以通过理论推导计算出来各个风速下的最佳叶尖速比。实际的最佳叶尖速比跟叶片翼型,机组内部损耗之类的相关,但是不会偏离理论值太远。
也就是说,当风速一定时,转速控制目标就是达到最佳的叶尖速比。所以风轮直径越大,叶尖的线速度就会越大,转速就得越慢。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作者:老毕
-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37407349/answer/72027489
- 来源:知乎
如另外答案所说,转得慢不代表效率低。实事上更加有趣,转得慢才是效率最高的时候,但净上网功率是比较小的。
风力机的MPPT(最大功率点追踪)要求风力机在满足各种约束前提下最大可能捕获风里的能量。一个特定的叶轮构型存在一个全局的捕获效率最优值,对应一组特定的pitch angle(变桨角)和tip-speed ratio(叶尖速比)的组合,一般来说这时变桨角接近0度,叶尖速比7~8左右的样子。
对风力机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功率曲线这种东西,baseline的功率曲线分三段线:
风力机的MPPT(最大功率点追踪)要求风力机在满足各种约束前提下最大可能捕获风里的能量。一个特定的叶轮构型存在一个全局的捕获效率最优值,对应一组特定的pitch angle(变桨角)和tip-speed ratio(叶尖速比)的组合,一般来说这时变桨角接近0度,叶尖速比7~8左右的样子。
对风力机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功率曲线这种东西,baseline的功率曲线分三段线:
- Partial load under rated rotor
speed,此时变桨角为最优,通过调节电机负载转矩来调整叶尖速比为最优,从而维持叶轮的捕获效率最优值。这个范围内风力变大,转速线性增加,在某个风速下达到叶轮额定转速。公式就不放了。先进的低速型风机这一段的效率能达到50%
,很不错了,但输出功率也就是额定功率的一小半的样子。
- Partial load at rated rotor
speed,此时变桨角仍为最优或略有调整,叶轮始终工作在额定转速(允许有波动但set
point就是额定转速),通过调节电机负载转矩来维持转速,叶尖速比不再是最优。随着风力变大,电机负载线性增大,在某个风速下达到满发功率,即所谓nominal
wind speed。
- Full load at rated rotor
speed,即满发功率,电机负载转矩已经无法继续增大来降低叶轮转速,这时需要增大变桨角来降低对风能的捕获。随着风力变大变桨角逐步增大(非线性),最终达到cut-off
wind speed时切出。
后一篇:什么是自然语言处理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