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人左手揪着小男孩的衣领,口中嚷着“我让你不听话”,右手巴掌落在小孩屁股上。小男孩用惊恐的目光哀求“妈妈我不敢了”。这是今天上午在城郊集市一摊位前看到的一幕。年轻女人是附近的居民,一大早带着孩子赶集卖菜,因为早上出来得早娘俩都没顾上吃饭,孩子发现摊位傍有卖油条的,就嚷嚷着吃油条。由于女人的生意没开张,兜里恰好没现钱,又不好意思跟其他摊主借,劝说儿子无效就动了气。我理解这位母亲的辛苦和打完孩子后的心情,但孩子想吃几根油条的要求也实在不过分,问题就出在母亲没有跟孩子说明当时的窘境。
教育孩子重在疏导。时下很多年轻父母虽然都巴望着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棍棒教育也越来越少了,但还是有些人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女)的错误观念,致使有些本来可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的孩子,在父母的棍棒之下成了“叛逆”。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青少年的犯罪率有上升趋势,虽说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教育不得法,把孩子“打”成罪犯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什么是孩子?孩子是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未成年人,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孩子的成长恰恰出现了一些矛盾现象。比如,房子住的越来越大,孩子的空间却越来越小;孩子得到的关心越来越多,但孩子的快乐却越来越少,这些矛盾常常让使孩子成长得不快乐。对此,作为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留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让孩子快乐的成长。我们的儿子品学兼优,是国外某知名大学的博士生,我曾经在三篇育儿博文中介绍过一些成功的作法。“疏导”泛指疏通引导,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基本方法,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适用。炎黄子孙都知道,几千年前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一事无成,而大禹用疏的方法则能驾驭凶猛的洪水就是这个道理。生活在今天的为人父母不能再当鲧,热衷于用堵的办法去教育孩子。要通过疏导的方法引导孩子逐步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孩子养成好学上进的好习惯,同时也要注意排解孩子的压力与不快,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少管或不管,让他们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避免孩子因这些小事产生逆反、对抗心理,从而拒绝父母的管教。
多告诉孩子为什么。教育的基本思路是教授“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管教孩子也是如此。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应当尽量满足,没有条件满足或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时,应耐心的向孩子说明原因。这是因为孩子虽然天真无邪,思想单纯,但都是懂道理的,除非他(她)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不允许。我儿子三岁时在大街上看到卖冰棍的就问我“爸爸,冰棍是什么东西,好不好吃?”我说冰棍是糖水做成的冰块,夏天能降低体内温度,达到解暑作用,但冰棍太凉,小孩子吃了对牙齿不好,有时候会肚子痛,你想吃一块试试吗?儿子想了想说不吃,并从此拒绝吃冰棍和雪糕之类的冷食品。现在有些父母只告诉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可以,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为什么”,孩子觉得父母不能以理服人,自己的正当要求被拒绝是跟自己过不去,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逆反心理。也有的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因为忙碌没有兑现,如果不及时向孩子说明情况,孩子也会认为父母不讲信用。在孩子看来,既然父母可以不讲信用,我也可以,这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诚信培养。如果本文开头讲到的那位女人给孩子说“对不起,现在妈妈兜里还没有钱,等卖了菜有了钱就给你买”,我相信小男孩就不会跟她大闹集市。
放下身段平等沟通。虽然教育孩子的方法大同小异,但能否平等沟通却关系到教育效果问题。有些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常常会发生各种冲突,这不是因为父母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教育知识,而是缺乏教育智慧。大人与孩子之间,孩子处于弱势,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大人的教育引导有不同的理解程度,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用孩子的语言平等交流至关重要。比如站着跟孩子沟通和蹲下跟孩子沟通虽然只是个形体问题,但站着教育孩子是说教,而蹲下沟通才是平等交流,蹲下沟通能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仅是自己的教导者,也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朋友关系。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只有那些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会作出伤害孩子的语言反应,但不幸的是,即使那些爱孩子为了孩子好的父母,有时也会出现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的问题。这是因为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不当语言对融洽大人与孩子关系具有很大破坏力,所以在沟通中发生争吵、负气出走等不幸事件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在跟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放下身段,鼓励和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针对孩子的感受灵活作出反应,像希望孩子尊重父母那样尊重孩子。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既充满关爱,又不失权威,不仅能够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能让父母伴着孩子一起健康快乐成长。
文/天田新异
图/网络(谢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