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行街(往西)
新行街和浦头街是同一条街,从我家新华东364号(已拆除店面部分)往南拐是一条很短的老街“人市路”(50米左右),
“人市路”南端是个三叉路口,与“柑仔市“新行街”交汇.
“新行街”(门牌1-116号),往东200米左右就是新建的虾浦小学,再往东就是“浦头街”(门牌1-44)号,100米左右就到了新建的丹霞大道.大家从照片就可以看到:四周高楼林立,古街非常不起眼,破落不堪,与被拆除的新华东路相比较,其建筑和古迹的规模,多样性,文史价值等都大大不如!我个人认为保护价值不高,当然修复好的话,是有一定的旅游观光
价值. 新行街的价值更多在它的历史名望.
浦头街和浦头港在古老的漳州经济史上有过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孕育过许多名人学说士,是块藏龙卧虎,英才辈出的地方.
历史上的新行街东接浦头街,盐鱼市,直抵浦头港。浦头港曾经是九龙江西溪故道的心脏,从元末明初至民国时期,
浦头已是漳州城东人口密集,集市繁华的地域.。由于临近港口,商业高度发达,新行街地价飞升,房屋的门面大多用来充当店面。于是发展出一种比较实用的街巷式建筑,窄而细长。通常面阔一至两开间,不足10米,纵深方向,却往往三进、四进,达60余米,如同一把直尺。典型的三进房民居,格局基本上是“三堂三井”,从前往后,顺序依次为门房、天井、前堂、天井、正堂、天井、后堂,两边封火墙高耸,与邻居共墙。看起来整个建筑瘦长多节,仿佛一根根竹竿,漳州人称之为竹竿厝。
这条街名望四扬的古民居要数“施厝大院”
“黄氏宗祠”
和“番仔楼”三座.
“番仔楼”我在博文《漳州市区现存老洋楼(1)
》中已经介绍,本文恕不赘述.
“黄氏宗祠”原座落在浦头街57号,俗称“铁板门”,始建于清代,占地600平方米,前后三进,内有大石埕,有厢房,后有小姐楼及私家花园,园内花木,拱桥,假山,鱼池,清幽闲静,景色宜人.古宅内雕梁画栋,布局完善,可畏名门府第.
“黄氏宗祠”在新城建设中被拆除!现在据称准备依原样重建.只是包括我在内的多数老漳州人都未见到过“黄氏宗祠”的真面目.会不会再来个“拆真建假”(如此现象在漳州已经屡见不鲜了!)
“施厝大院”是新行街上最著名的竹竿厝。由西至东,从78号至112号,并行排列着六组结构相似却又相对独立的民居,坐南朝北。施宅建筑群进深67米,面阔共69米,住的人家,都属于同一个宗族。
新行街施氏家族堪称漳州望族,入福建始祖为施光缵。公元669年,施光缵跟着陈政从河南光州固始来的。在漳州建功立业,历史上,
施姓登科者众,宋代有施象,施总,施泽,施兴诗等名榜进士,其联族有44人列登朱紫.到了清代,
施开先生的三个儿子调培、调赓、铭亭,读书博取功名。次子施调赓1883年进士及第,入翰林院。施家祖上显赫,历代出了11个进士、举人.
到了近代施家仍人才辈出。十二世施荫棠,老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组织农民军入城,为漳州光复作出贡献.施荫棠先后担任过福建省议会议员,福建省制宪审查会会长,漳州孔教会会长等重要职务。由于他的提案,1928年,福建新设华安一县。施荫棠对教育情有独钟,早年致力于创办新学堂,开启民智,晚年则出任漳州一中前身的福建第八中学校长、漳州国学专修学校校长。施荫棠1942年去世,享年80岁。
施拱南,著名篆刻书法家。十三世,施大鎏是开辟闽粤公路先驱,被誉为漳州百年百杰之一;施大炳,是漳州早期新学、报纸兴办人;施大晟,著名书法家;施香沱著名书画家,受到新加坡总统嘉奖。十四世,施正镐是我国颇有声誉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曾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施正铿,教授,中国海洋学家,青岛海洋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施一亮,篆刻书法家;施正维,立体剪折纸艺术家;十五世施榆生,闽南语吟诵代表人物,漳州师院副教授……
我家就在新行街头的三叉路口,2012年12月28日,我步行从西往东开始第一次认真拍摄这条我非常熟悉的老街.施家跟李家很早就来往密切.30年前我跟英年早逝的篆刻书法家施一亮是好友,我经常到他家.门牌号是80号.
98号是翰林施调赓故居,现在故居的主人施正文是我父亲李冰亮和伯父李冬雨的好友。我已经多年没见到他了!我来到
98号,门面墙体新贴红色瓷砖,房子很平淡,里面却别有洞天。前院很大,布置出一个小而精巧的花园。紧贴西院墙的地方还有个半边亭,石壁上镌刻一方行书:“问君今夕不痛饮,奈此满川明月何。庆元庚申十月五日,陆游手书。”
施正文老先生已经83岁高龄了,走动不方便,很少出门.
我的来访让他吃惊,最终还是认出我了,
施老非常健谈.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临走时嘱咐我一定要常来.
98号是“施厝大院”保存最好的竹竿厝,面积虽小,却布局合理,玲珑亮丽,古韵盎然!102号是“施厝大院”的代表,是清道光年间的施开先兴建的.进门是大厅,厅后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石埕,尽头是座亭,破落不堪.连接一厅三房(二楼),再进去是天井,然后就是三进:一厅二房,厅正中供奉先祖施光缵,此厅左侧一门通后埕,有100平方米,最后是后门.102号和92号施厝给我的感觉是:很普通,已经看不到昔日的典雅风彩!
最后,我特地爬上四周建起的高楼屋顶,拍摄了新行街竹竿厝全貌.这次拍摄给我的感受是新行街虽然已经列为保护区,但其致命的弱点有:
300米左右的古街太短了;四周非常贴近的林立高楼使新行街古韵丧尽;
较完整的竹竿厝就只有“施厝大院”,其余都是一般民居.整条街的保护要精心规划,下大功夫,除“施厝大院”要修旧如旧,
“黄氏宗祠”要建新如旧外,其余的路段可以不必都依照原样,而是拆除后规划好布局,建古漳州有代表性的民居(如芳华横路的修复方案).这样可能还有点希望.当然过于贴近的林立高楼是“硬伤”!使新行街的修复工程再怎么成功也无法恢复其古街风韵!
2人市路(往北拍)
3柑仔市三叉路口(往左新行街)
4新行街(往东)
5丹霞路口看新行街(往西)
6霞浦小学门口看新行街(往西)
7霞浦小学门口看浦头街(往东)
8新行街旧房
9新与旧(新行街旧房)
10浦头街旧房
11“施厝大院”
12施厝98
13施厝98号大门
14施厝102号大门
15施厝102号后门(施光缵纪念堂)
16毫无特色的施厝102号一进厅
17破落的施厝102号二进厅
18施厝102号中亭废墟
19施厝102号三进厅也很一般
20施厝102号三进厅:施光缵纪念堂
21施厝98号前院
22施厝98号二进厅
23精巧花园一角
24精巧花园一角
25精巧花园一角
26假山半边亭
27水池
28陆游手书
29施厝98号三进厅外观
30施厝在高楼簇拥下古韵不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