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府三座楼(内拍)
鼓浪屿有1000多座别墅,其中最著名的“十大别墅”是八卦楼、黄家花园、海天堂构、黄荣远堂、容谷别墅、林氏府、金瓜楼、番婆楼、杨家园、汇丰公馆.
其中林氏府在老鼓浪屿人心中的地位,有如故宫之于北京。
林氏府位于鹿礁路13号到15号.主要由“大楼”和“小楼”及稍后兴建的、连接此二楼的“八角楼”组成。大楼,是1895年以前英国船长的别墅,1895年林维源(林菽庄的父亲)居住鼓浪屿时购买;一幢叫小楼,是林维源空居鼓浪屿后所建;一幢叫八角楼,原为小楼的一部分,1914年,林菽庄之子刚义在室内做化学实验时引起爆炸烧毁。1915年,林菽庄在原址建起巴洛克式五层别墅,称八角楼,再加上佣人们居住的管理房,统称林氏府。俗称“府内”。修建“菽庄花园”的林菽庄先生曾是这里的主人
林菽庄正名是林尔嘉,漳州人,原是台湾富商,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后,林菽庄不愿做顺民,而毅然内渡,携家眷避居鼓浪屿。
林菽庄住在八角楼前后40多年。1924年,林菽庄出国游历医疗长达7年时间,去了30多个国家。1948年,林菽庄携四、五、六姨太去了台湾,1951年因感风寒哮喘突发而逝世。从林菽庄离开鼓浪屿起,八角楼一直由他的三姨太和亲戚居住。1972年,三姨太去世前,林菽庄夫人的亲侄龚鼎铭先生搬入居住。
“八角楼”
由法国一名传教士建筑师设计,共5层,砖木结构,因外墙立面呈八边菱形而得名,正门高柱拱券,双旋台阶,门楣、窗楣均塑缠枝蔷薇、飞翔白鸽,颇具巴洛克风韵。
林尔嘉的子孙后代多在海外,他们对这些家产没法很好保护。因长期无人居住,2006年5月,林氏府“大楼”在一场台风过后悄然倒塌,而另两座别墅已成危房。有关方面调查发现,这套别墅共有125个关联人,散落在世界各地,无法确定产权所有人,经过鼓浪屿管委会的协调,前后历时四个月,最终促成了老宅的产权易主。建新如旧,成为一座精品公馆酒店.
据说由于建筑保护的需要,八角楼被禁止开发成客房,现已改造成为林氏府公馆酒店的大堂及林氏府家族博览馆.整家酒店由五栋独立别墅组成,除八角楼外的其余四栋别墅均为酒店客房.在改造完成的“林氏家族博物馆”内,不仅保持了林氏府内部原有的风貌,还尽量还原了当年的场景摆设,目光所及处,皆是从各地搜罗来的林氏家族老照片,以及留声机、手摇电话等古董。
我拍摄的正是林氏府精品公馆酒店的外观,第一次是去年,根本就进不了,其房价每晚高达2-3千元.第二次是今年4月,那天恰逢大门没人,我赶紧快步跑进拍了几张,但因为匆忙,也没全拍到.而楼内景观对普通游客永远是竟封闭的.照片中有一张是我在八角楼外拍到的分布图,整理照片时才发现我只拍到八角楼,1号楼.2号楼,而3号楼,贵宾楼我连影子都没看见.
八角楼的原貌我从未见过,在网上下载一张是2006年倒塌时的景像,很有沧桑感.日本对危房老建筑的重建方法,是在旧房旁边建筑新房(一模一样),然后再把旧房拆除掉.
现在的八角楼是修旧如旧,还是拆除了新建如旧,我就不得而知了.还有,
林氏府原来只有“大楼”“小楼”和“八角楼”,而现在却有五座楼,必然破坏原来的格局,挤掉花园的空间,虽然建筑风格一致,但这是准备申遗的历史风貌老建筑,容不得半点利益驱使的目的掺杂!
在网络上看到的有关林氏府新楼的有关报道,都是赞赏的言词居多,有一段是这么描述的“耗资过亿、历经三年重建的鼓浪屿林氏府日前正式对外开放,涅槃重生的百年老建筑以精品公馆酒店为定位,兼具“林氏家族博物馆”功能,堪称中国首屈一指的建筑文化遗产精品度假酒店,成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又一个成功示范。”类似评论很多.但感觉都象是“林氏府精品公馆酒店”的广告词.
大家看到我拍摄的林氏府外观的照片,的确很美,法国情调十足.一种外在的美.好,当你想进一步了解这座建筑的历史,和深藏不露的内涵时,却办不到,因为你进不了“林氏家族博物馆”内(据说里面不仅保持了林氏府内部原有的风貌,还尽量还原了当年的场景摆设,及林氏家族老照片,留声机、手摇电话等古董),你只有成为高档消费者,入住公馆酒店才可能看到这一切.
我的看法:类似林氏府的做法,单从保护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的角度来讲,是不成功的!如果全部鼓浪屿历史风貌老别墅都修建成酒店,申遗能成功吗?
问这里2012年5月4日
2006倒塌的林氏府
鹿礁路13号大门

鹿礁路15号大门
八角楼前分布牌
林氏府八角楼 (从15号门拍)
林氏府八角楼 (内拍)
林氏府八角楼 (从13号大门拍)
林氏府1号楼 正
林氏府1号楼
背
林氏府2号楼外廊
林氏府2号楼(内拍)
林氏府2号楼(外拍)
内花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