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全文及注释
(2015-12-22 13:33:51)
标签:
朱子治家家训清代 |
分类: 国学经典 |
朱子治家格言
朱柏庐〔1627-1698年〕
朱柏庐,清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名用纯,字致一。昆山玉山人。明诸生。
清顺治二年(1645年)其父朱集璜在守昆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昼夜恸哭,痛不欲生。时其弟用白、用锦尚幼,从商遗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待局势稍定,才返故里。因敬仰晋人王裒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
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康熙三十七年染疾,临终前遗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困衡录》、《愧讷集》、《春秋五传酌解》、《毋欺录》等。其《朱柏庐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流传很广。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句,尤股炙人口。
朱子治家格言·正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注释】
〔1〕庭除:厅堂院落。 〔2〕昏:天刚黑时。 〔3〕物力:可供使用的物资。 〔4〕未雨而绸缪(móu 音谋):语出《诗经·豳风·鸱》“迨天之未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后比喻事先做好工作。 〔5〕自奉:自己日常生活的供给或消费。 〔6〕宴客:宴请宾客。留连:乐而忘返或依恋不舍。 〔7〕质:质朴、朴素。 〔8〕瓦缶:泥制的盆罐,指粗劣的餐具。 〔9〕约:少,简约。 〔10〕珍羞:贵重珍奇的食品。 〔11〕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泛指穿堂入室、搬弄是非的妇女。 〔12〕经书:儒家经典著作。 〔13〕义方:做人的正道。多指家教。 〔14〕乖舛:违背,差错。 〔15〕分多润寡:富有的周济贫穷的。 〔16〕厚奁:丰厚的嫁妆。 〔17〕莫甚:指没有比此更严重了。 〔18〕乖僻自是:执拗孤僻,自以为是。 〔19〕颓惰自甘:颓废怠惰,自甘情愿。 〔20〕狎昵恶少:亲昵品行恶劣的浪荡青年。 〔21〕屈志老成:曲意迁就年高有德者。 〔22〕谮(zèn
音怎,去声)诉:进诉谗言,说人坏话。 〔23〕施惠:给人以恩惠。 〔24〕匿怨:对人怀恨在心,面上却无表露。 〔25〕饔飧:早餐和晚餐。 〔26〕国课:公家的钱粮课赋。 〔27〕囊橐(tuó
音驮):口袋。 〔28〕科第:科举考试。 〔29〕身家:自身和家庭。 〔30〕庶乎近焉:差不多便近于是个好人了。
《朱子治家格言》原文和翻译: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朱子治家格言·评析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这其中,家训无疑是一朵奇葩。家训又称庭训、庭诰、家范、家诫等,是长辈垂诫子孙后代,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及社会人际关系的言行准则。家训取材广泛,或剪辑经典,或采撷百家,或阐发前人教诲,或总结切身体验,熔铸成文朴义实的精炼语言,堪称治家从学、立身处世的指南。
早期的家训著述,大多保存在一些子书、史传、文集之中,如周公的《戒伯禽》、管仲的《弟子职》、司马谈的《遗训》、诸葛亮的《诫子书》等。其特点是语言精粹,发人深省,但篇幅短小、内容较为简略。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首部家训专著,宋人陈振孙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直斋书录解题》)其教育对象,已从具体的人和事扩展为整个家族和子孙后代。此后,家训著作层出不穷,其著者如唐李世民的《帝范》、柳的《柳氏家训》、宋司马光的《家范》、袁采的《世范》、明庞尚鹏的《庞氏家训》等,五彩缤纷,蔚为大观。
明清是家训著述的繁盛时期,而朱用纯的《治家格言》便是这一时期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名作。虽然全篇只有五百多字,但由于选裁精当,意赅语浅,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流传甚广。
《治家格言》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勤劳俭约。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一个人来说,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勤俭都是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历史上,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大禹治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传说;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也载有“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之语。朱用纯继承了先人的这一思想并有所发挥,文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其深刻隽永、通俗易记而脍炙人口,成为家喻户晓的警句。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羞”等,也给人教益良多。
二是正直朴实。诸如“居身务期质朴”,“勿贪意外之财”,“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施惠无念,受恩莫忘”等句,均属此类。诚实质朴,崇德尚义,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本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是和睦安顺。古语云:“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正确地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互敬互让,和睦相处,对维持家庭的和谐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作者指出:“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并进一步提出处理家庭关系的一些原则,如“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妇求淑女,勿计厚奁”,“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等等,反映了一种重亲情、轻钱财和严己宽人、与人为善的思想。
四是读书明理。“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读书人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救济苍生,并非是说读了书就一定要做官。但士子中的不少人却歪曲孔子的思想,将金榜题名、高官厚禄作为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惟一追求。朱用纯不赞同这种思想,他认为书固然是要读的,“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但“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这就指明了学习的目的,将读书与做人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是颇有见地的。
《治家格言》注重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和教育子孙,许多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时代的局限,一些提法,如“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等等,与当今的时代精神已格格不入。因此,注意汲取我国古代家训中积极向上的、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