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驾狂奔游欧洲#】【续14】第十四天(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意大利)

(2011-07-02 11:40:58)
标签:

克罗地亚

萨格勒布

斯洛文尼亚

卢布尔雅那

意大利

威尼斯

欧洲

自驾游

分类: 环球旅行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07ZH00SIGG.gif日第十四天:萨格勒布--卢布尔雅那--威尼斯

 

    今天行程里面的克罗地亚和意大利都与一个人有关,那就是马可•波罗。大家都知道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人,可是这种说法到底对不?也对,也不对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01EN00SIGG.gif

    实际上,马可•波罗是地地道道的克罗地亚人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2EN00SIGG.gif。他1254年出生在克罗地亚的科尔丘拉岛,当年这个地方属于一个叫威尼斯的国家统治着,属于威尼斯的领地。他后来到威尼斯上大学,后周游列国,到了中国。游记是用意大利文写的。大家现在一般把他当做意大利人、威尼斯人。

    现在看来,他至少应该算双重国籍吧http://s1/middle/7d2130c3ta713932b8900&690

 

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街头(清晨,有轨电车时不时地打破街头那份宁静,偶尔有乘客上下车。早年的老式有轨电车能够保留下来,并且成为这个城市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给这个有近900年历史的古城带来特殊的韵味)
http://s6/middle/7d2130c3ta70e10e8d995&690

市中心共和国广场(一群士兵正在布置场地,看出来要举行庆祝活动。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宣布从原南斯拉夫独立出来)
http://s4/middle/7d2130c3ta70e11727413&690
http://s1/middle/7d2130c3t771b09443a60&690
http://s16/middle/7d2130c3ta70e59c7506f&690


一对情侣相拥盘桓在空旷的广场上,周围的克罗地亚大兵们饶有兴趣地围观着
http://s6/middle/7d2130c3ta70e131db605&690

驱车驶离克罗地亚,前往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还不是欧盟成员国和申根协议成员国,刚刚于2011年6月上旬完成与欧盟的司法谈判,很可能于两年后加入欧盟,随后成为申根协议成员国也指日可待)
http://s4/middle/7d2130c3ta70fdce66d03&690


卫星照片(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边境检查站)
http://s15/middle/7d2130c3ta70fd7f8723e&690

斯洛文尼亚边检站前的标牌(标牌上端为国旗,下端为欧盟标志。斯洛文尼亚2004年分别加入北约和欧盟,2007年分别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协议)
http://s2/middle/7d2130c3ta70e1533c191&690

 

距离首都卢布尔雅那还有18公里(斯洛文尼亚的高速公路标准堪比欧盟其他国家)
http://s14/middle/7d2130c3ta70e15adc57d&690

 

 

卢布尔雅那普列舍伦广场
http://s3/middle/7d2130c3ta70e1668fa42&690

http://s16/middle/7d2130c3ta70e172020cf&690

三桥(由并列的三座桥相连而成)
http://s10/middle/7d2130c3ta70e17e24819&690

http://s8/middle/7d2130c3ta70e18698fb7&690


http://s6/middle/7d2130c3ta711161018d5&690

 

龙桥(桥头两端有四头翼龙雕塑)

http://s14/middle/7d2130c3ta70ea6db26ed&690

高居市中心的山丘,远望层山叠翠
http://s1/middle/7d2130c3ta70e19c7e010&690


http://s8/middle/7d2130c3ta710fc1ccfd7&690

 

卫星照片(卢布尔雅那给人以整洁、精致的感觉。高居市中心的山丘,可俯瞰全市。山丘上有城堡,山下小河环绕。主要景点均可步行到达。图片中山丘西北角的三桥清晰可见,其右侧即龙桥)
http://s8/middle/7d2130c3ta710b9667617&690

 

从山丘上看出去,美景尽收眼底
http://s15/middle/7d2130c3ta70e1acde61e&690

http://s16/middle/7d2130c3ta710e4cd342f&690

http://s14/middle/7d2130c3ta710ee05215d&690

鸽子来与我分享午餐

http://s3/middle/7d2130c3ta70e61b9dfd2&690
http://s14/middle/7d2130c3ta70e624985bd&690
http://s8/middle/7d2130c3ta70e63166857&690

 

斯洛文尼亚与意大利边境检查站
http://s6/middle/7d2130c3ta70e63bb8245&690

 

 

驶上连接威尼斯和意大利本土的跨海大桥
http://s15/middle/7d2130c3ta70e644a313e&690

 

卫星图片(从意大利本土大陆一侧前往威尼斯岛屿,可选用自驾、渡船、铁路、公交等方式,威尼斯机场在大陆上)
http://s4/middle/7d2130c3ta70e9c949f93&690

停车后乘坐摆渡船游览
http://s8/middle/7d2130c3ta70e6b25b557&690

http://s8/middle/7d2130c3ta70e6bb82da7&690

 

摆渡船行驶路线形成双向环形,往返最后选择不同路线,避免重复,沿途设有很多停靠点,可随时上下(卫星图片显示如下)
http://s8/middle/7d2130c3ta70e6d84ec17&690

http://s9/middle/7d2130c3ta70e6e8647d8&690

http://s5/middle/7d2130c3ta70e6f4eb044&690

 

 

远远地就可看到圣马可广场
http://s13/middle/7d2130c3ta70e7012ea6c&690

 

 

威尼斯独特的刚朵拉(对威尼斯的最初兴趣来源于中学学过朱自清的散文,里面对刚朵拉的描述迄今记忆犹新。游览威尼斯之前读一遍这篇散文,游览后再读一遍,别有一番体味。这篇散文全文附后。注:中学课文有所删节)http://s15/middle/7d2130c3ta711a3155bfe&690

 

 

圣马可广场
http://s13/middle/7d2130c3ta711a5de09ac&690

广场上的鸽子们见多识广,看到我手里的巧克力,经验老道地飞到我手上
http://s12/middle/7d2130c3ta70e9061f41b&690

http://s8/middle/7d2130c3t771b0b743e87&690

这一家四口吸引了广大鸽子们(这一群鸽子,只要看到你手上有货,就蜂拥而至http://s14/middle/7d2130c3ta70e73e4db4d&690


http://s11/middle/7d2130c3ta70e749cc90a&690


http://s13/middle/7d2130c3ta70e7519f8dc&690

http://s9/middle/7d2130c3t771b0bcc6298&690


http://s8/middle/7d2130c3ta70e7a2732a7&690

 

 

威尼斯最典型也就是最普通的景象
http://s11/middle/7d2130c3ta70e7ac064da&690

http://s6/middle/7d2130c3ta70e7bb887f5&690

  

附:朱自清散文

《威尼斯》

  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那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轮船中人还是很多,“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并不坏。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这两溜儿楼房的下一层,现在满开了铺子。铺子前面是长廊,一天到晚是来来去去的人。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十四世纪加上戈昔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十七世纪又参入文艺复兴期的装饰,如栏干等。所以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和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钟楼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边儿。但这两溜房子都是三层,都有许多拱门,恰与教堂的门面与圆顶相称;又都是白石造成,越衬出教堂的金碧辉煌来。教堂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像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十八世纪意大利卡那来陀(Canaletto)一派画家专画威尼斯的建筑,取材于这方场的很多。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丁陶来陀(Tindtoretto,十六世纪)的大画《乐园》最著名;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运河上有了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颜色。这全然是戈昔式;动工在九世纪初,以后屡次遭火,屡次重修,现在的据说还是原来的式样。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两面;西面斜对着圣马克方场,南面正在运河上。在运河里看,真像在画中。它也是三层:下两层是尖拱门,一眼看去,无数的柱子。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上一层便繁密得多,为装饰之用;最上层却更简单,一根柱子没有,除了疏疏落落的窗和门之外,都是整块的墙面。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威尼斯人真不愧着色的能手。这所房子从运河中看,好像在水里。下两层是玲珑的架子,上一层才是屋子;这是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府后有太息桥;从前一边是监狱,一边是法院,狱囚提讯须过这里,所以得名。拜伦诗中曾咏此,因而便脍炙人口起来,其实也只是近世的东西。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种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随便唱。可是运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音据说最纯粹,最清朗。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地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
  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圣罗珂堂,旁边有一所屋子,墙上屋顶上满是画;楼上下大小三间屋,共六十二幅画,是丁陶来陀的手笔。屋里暗极,只有早晨看得清楚。丁陶来陀作画时,因地制宜,大部分只粗粗钩勒,利用阴影,教人看了觉得是几经琢磨似的。《十字架》一幅在楼上小屋内,力量最雄厚。佛拉利堂在圣罗珂近旁,有大画家铁沁(Titian,十六世纪)和近代雕刻家卡奴洼(Canova)的纪念碑。卡奴洼的,灵巧,是自己打的样子;铁沁的,宏壮,是十九世纪中叶才完成的。他的《圣处女升天图》挂在神坛后面,那朱红与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倍里尼(Giovanni Bellini,十五世纪)的《圣母像》,也是他的精品。他们都还有别的画在这个教堂里。
  从圣马克方场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从一八九五年起,每两年在此地开国际艺术展览会一次。今年是第十八届;加入展览的有意,荷,比,西,丹,法,英,奥,苏俄,美,匈,瑞士,波兰等十三国,意大利的东西自然最多,种类繁极了;未来派立体派的图画雕刻,都可见到,还有别的许多新奇的作品,说不出路数。颜色大概鲜明,教人眼睛发亮;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啰嗦,痛快之至。苏俄的作品不多,大概是工农生活的表现,兼有沉毅和高兴的调子。他们也用鲜明的颜色,但显然没有很费心思在艺术上,作风老老实实,并不向牛犄角里寻找新奇的玩意儿。
  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产,以典丽风华胜,缂丝也不错。大理石小雕像,是著名大品的缩本,出于名手的还有味。
  1932年7月13日作。

  (原载1932年9月1日《中学生》第27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