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1年的元旦前夕,有幸得到“南方卫视”,“旅评网”,“贵州旅游局”的邀请,参加“相约冬季,温情贵州”#中华旅游名博贵州行#,度过了一个特别的假期。
现在就跟着我一起走进贵州,走进黔东南。
我印象里的贵州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就像千年下了一种“蛊”在我心里。这种“蛊”是弥漫着的浓浓酸汤味;是那一杯杯醉人的米酒;是一首清脆豪放的迎客古歌;是一针一线绣在衣服上的图腾;是清一色团子头上那朵红花;是那峻岭山间一栋栋木房连成的寨子,,,,,,
我们第一站就从最具有特色的“石头古镇”青岩开始。
在贵阳市南郊的花溪区,这处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保存完好的古镇,散发着特有的历史和淳朴,迎接着四方来客。
青岩之所以称为“石头城”,是因为地形地貌缘故。贵州多属于喀斯特地貌,层岩堆叠处处大山,山多石多,又因多为层岩,分层使用很方便。
于是当地人用来做建筑房屋的瓦片或者垒砌院墙,也就形成了青岩古镇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小石屋依着大石屋,青石瓦片的屋顶,青石板的小巷,大石块建造起来的城门城墙,,,,,,
放眼看去古镇一片青灰色,让这座青石造就的小镇多了一份沧桑感,多了一份厚重。
而青岩古镇的重檐悬山式民居建筑风格,也让这个小镇显得更为特殊,更具不同。因为贵州有“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这个多雨气候的地方,运用仿生学造就了两重房檐的建筑,这样再大的风雨也都能很好遮挡。
有人说:青岩的重檐建筑,就像人的眉毛和睫毛,保护眼睛的是睫毛,眉毛起到了一种装饰作用。这也充分体现了古镇人的智慧。
所以游走在这座处处青石的小镇,一定是慢慢的走,慢慢的看,细细的体会,细细的品味,,,,,,
不经意间也许你就有了一种穿越,那是历史的空间,那是地域的跳跃,那是古朴的升腾,,,,,,
这种感觉在你走入一条叫做“背街”的石巷时,会油然而生。经过百年的冲刷磨砺,让一这条石巷泛着光,小路窄而蜿蜒,依山势起伏中幽幽静静,让你情不自禁伸出手去触摸每一块石板。
处处而立的古建筑,让小镇的文化氛围浓厚的像一本书,一页一页翻看着阅读:读完石牌坊;就阅览古寺名刹:九寺八庙“龙泉、慈云、观音、朝阳、迎祥(又名斗阁)、寿佛、圆通、凤凰、莲花;药五、黑禅、川主、雷祖、财神、孙膑、东岳”;接着学习雕梁画栋的五阁:“奎光、文昌、云龙、三宫、玉皇”;再温习一下二祠:“班麟贵土司祠、赵国澍祠”,,,,,,
最为有趣就是小镇的和谐,方圆数尺居然寺庙道观,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并存在这里,一镇四教。
不得其解,文化的差异怎么能如此和谐的存在着?走完古镇与当地人接触,我似乎知道了缘由。这就是古镇人单纯的一面吧:包容,大度,真诚,所谓世间万物有容乃大。
镇上的人说:平时寺庙道观的香火不断,而周末去教堂做礼拜的人也不少。
在一个木鱼声声青烟弥漫的佛号中,仍可以聆听《圣经》的钟声与唱诵,我想这只有青岩才能独有。
小镇每天在人来人往中,继续着生活的步子。我们是这里的过客,带不走这里一砖一瓦,带不走这里的历史。却能带走对这里感受,带走一篇小镇给我们的故事。
于是我们也讲述着,分享着。就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都很想知道,我们这些外来客,对他们的生活家园是怎么样的评价。我们告诉他:这里的一切都会深深印刻在记忆里,小到一幅蜡染画,一块青石板,一纸勾勒的图文,一方刺绣的衣襟,,,,,,
去过青岩的吃货朋友告诉我,说青岩算是众多古镇里,有特色小吃最多的一个。我这个吃货自然不能错过,虽说好多叫不上名字,可看着红红的辣子,忍不住口水,多贪几口也就是应该。
青岩豆腐,状元蹄,豆腐圆子、糕粑稀饭、鸡辣角、米豆腐 ,玫瑰糖,,,,,
每去一个旅游景区,都会看到各种旅游纪念品。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觉,好多地方千篇一律,缺少当地特色的礼品带回去。
走进贵州,却发现这里好多的旅游纪念品,特别能体现贵州风情。
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生活的地方,所以好多旅游纪念品更加民族化,更加生动化,看得你很是喜爱。
自然少不得带回去些,留念或送朋友。
亲,看看可爱不?
冬日的贵州,没有想象中的寒冷。酸汤配着辣子,就如风景配着文化,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一种温情。
游走冬季的青岩古城正是:好客恭迎四方友,青岩小镇走一走。美食安慰驱寒意,石头城里看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