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伊朗我不说政治,我只拍——带黑头巾走进伊朗{四}

(2010-11-17 14:10:00)
标签:

杂谈

先注明:这个不带任何政治在里面,只是个人的一种表述。

到达伊朗在德黑兰游转的第一天,我们其中要去的一个地方,就是被称为“间谍的巢穴”原美国驻伊朗大使馆遗址。

当我们想进入参观的时候,里面出来了大兵,示意我们这里不准许参观和拍照,只好放弃。{说实话,因为之前没有好好了解伊朗的历史。所有的资料都是后来在网上找来,我补习的呵呵呵 调皮 。在弱弱的说一下,当时真的怕自己乱拍惹什么麻烦。可是又忍不住好奇心,哎做为一个旅行的人也不容易 委屈 }

 

 

 

面面是看不到,也拍不到了。可是在遗址在外边的墙围,有很多宣传标语和一些形象的画面。我也就拍下了这些,从中可以看到伊朗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的决心。

 

 

 

 

 

 

 

这个应该是原美国大使馆的标志,就在一个墙面上刻着,没有被遮挡。

 

 

当我们前行走到一处大门口,才知道这个才是美国大使馆正门。我是刚看见就拍了一张,之后想拍就被里面的守卫阻止了。

而且kevin还遇到一个伊朗人,神情特别严肃的低声对他说:“尽快离开这里,这里很危险”。弄得我似乎觉得有点小小心慌。哈哈哈

 

一段历史小注【1978年11月4日,伊朗巴列维前独裁政权血腥镇压了在德黑兰举行反政府示威游行活动的伊朗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正因为此,11月4日也被命名为"学生日"。最终在1979年11月4日被称为"间谍巢穴"的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被忠于伊斯兰革命的伊朗大学生和穆斯林占领。并扣留了52名美国人作为人质,人质事件历时444天,最后双方以谈判方式解决。美国间谍巢穴被占领是发生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史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从而结束了美国对伊朗长达25年的殖民统治。这一事件也被认为是美国霸权主义势力仇视和反对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体制的起点。所以每年的11月4日对于伊朗人民来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伊朗政府也将11月4日定为"世界反霸权主义国家日"。】

 

当我们从卡尚去往阿比雅涅兹的路上,keivn告诉我,书上介绍这段路上有伊朗的核动力装置地区。迷糊中的我一下子精神起来,又一次的好奇心让我有了偷拍的想法。

可是司机告诉keivn不能拍照,所以keivn告诉我,还是老实点的好。我也就只好收起相机,因为我不想被人当成间谍哈哈哈。

当行驶到一段区域,看到了路边间隔不远就有禁停禁拍的标志,在这里荒漠般的地方突然有了高墙,铁门,岗楼......随着车子的行驶,路边不时的可以看到大兵,坦克,大炮,铁丝网......

去的时候我很老实,很老实。回来的路上,我却被好奇心驱使,仍然偷拍了几张,不过重点区域,我还是老实的很。{我想如果我们这样的人,都能知道伊朗核武器的所在,那么美国早就知道了。我觉得这里不过是伊朗的一个军事区而已。不管是什么了,偷拍的滋味反正有点慌,以后不干了}

 

 

 

 

 

 

 

 

近代对于伊朗的话题就是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

两伊战争,曾经被世界军界评论为“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最典型范例,当时自吹的世界军事强国,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F14、F4、幻影战斗机,飞毛腿导弹,打了8年,死伤百万人,最后双方筋疲力尽,民不聊生,谁也奈何不得,差点经济崩溃亡国,最后停战了事。

kevin在他的博文写到:

两伊战争的爆发是这个国家的伤痛。在每个城市的街头,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两伊战争的巨幅户外画面,在国内机场候机室的电视画面中还在播放两伊战争的镜头。

在伊玛目霍梅尼墓附近有着两伊战争阵亡士兵公墓,20万名伊朗士兵埋葬在这里。

政治是少数政客的游戏,但政客导致的战争牺牲的却是人民大众的生命。

 

 

 

 

 

知道吗?当我看到那一片两伊战争阵亡士兵公墓的时候,心里的感觉好不舒服。

他们的坟墓,是那种在地面平平的。也许是阵亡的人太多了,墓是一个挨着一个。当时都不知道怎么下脚去走?

看到伊朗人很自然的踩着墓碑而过,我和kevin相视一下,还是尽可能的绕着不踩到。可是太多太紧凑了,总是不经意间就要踩着墓身过去。后来我和kevin说:我们走吧,这里让我很不舒服。

 

 

 

 

但是在离开的时候,也看到了有点悲戚却又感动的画面:

一个伊朗妇女用手抚摸着亲人的墓碑,似乎也在和躺在那里的人说话。也许是她的丈夫,也许是她的儿子?她的抚摸,她的倾诉,我想她的亲人一定感受到了,因为她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安然。

 

 

伊朗有一座化学武器受害纪念碑,kevin和我找了很久,一直没有找到这个纪念碑。

只好将一位旅行者游记中的一段,转载过来给大家了解,也作为这篇日志的结束。

碑文如下: 

1980年至1988年由伊拉克入侵伊朗而引发的两伊战争中,由少数国家支持的伊拉克政府违背1925年的日内瓦国际条约,在这场冲突中持续使用化学武器攻击伊朗平民和士兵,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

萨达姆·侯赛因政府发动350多次攻击,使用了3000多吨芥子神经毒气,造成上万人死亡和几十万人受害。直至今天,仍然有许多受害者长期承受着化学物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

最令人震惊的毒气攻击,发生于1987年6月29日的西阿塞拜疆省的萨尔达什特。这一天现在被定为全国反对化学生物武器活动纪念日。

这个纪念碑是为纪念所有化学武器的牺牲者,包括受伊拉克攻击的伊朗上万名受害者。

纪念碑在2007年6月29日萨尔达什特遭受攻击20周年的时候(落成)揭幕,是希望在世界上伸张友谊、公正、和平,并废除化学武器。

 

碑文很平淡,没有对伊拉克的咬牙切齿的仇恨,也没有激烈的谴责,更没有受害者的怨妇情结,完全是一种平静的描述和对和平的珍视。

 

在碑的另一面,用波斯文、阿拉伯文、英文、法文、德文和日文写着另一段文字:

在与伊拉克8年的战争中,伊朗遭受了毁灭性的结果,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首个经受化学武器广泛攻击的国家。这些可怕的遭遇使我们对战争的残酷、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恐怖和对和平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理解。

我们将一直向世界传递和平的信息,直到地球上的人们都能生活在和平中。

看了这些文字,你就会感觉到伊朗人绝不是我们宣传的那么好战好斗,和平是国家乃至平民的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