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一次知道田子坊,是瓦哥说给我的。他说再到上海就带我去田子坊,如约而至。
穿行在小小的弄堂,就像小时候在胡同里玩捉迷藏。走走停停的发现没有了路,折回来另辟蹊径,弯弯折折的转来转去,总是给我们不经意的收获:
一个小物件让思绪飘回到儿时;一件心动的披肩让我试了又试;一个精致的异域工艺品让我触摸良久;一件艺术展品让我去思考作者怎么样的内涵;一杯咖啡苦后的甘醇让人回味;短暂小憩时光让人舒适的不想起身离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看着这两张图片的时候,想起小时没有什么玩具,女孩子总是弄来线绳,几个人翻来翻去,直到再也翻不出什么花样,便重新开始。那段时光是最天真快乐的,因为简单就是幸福。
13.
这个想来和我上下不过五岁的人,都会很熟悉很喜欢。因为那是少年时永不会忘记的回忆:悟空,琪琪,悟饭,布尔玛,贝吉塔,小林,龟仙人,乐平,天津饭,饺子......记得那个时候和妹妹攒下零花钱,偷偷的去买整套书回来,晚上三个人趴在被子里看。
14.
我喜欢这样格子窗,不管里面是什么,我总会想到安徒生童话里出现的画面: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前,望着窗外......
15.
要是这些在我小的时候拥有,那是多么臭美的一件事,会让好多小伙伴眼红哎
16.
现在的娃娃好多:会说话讲故事的;可以更换好多礼服的芭比;各种民族风情的;随心所欲特性的;古里古怪的......小时候我有一个橡皮娃娃都开心的不知道南北了
17.
这些特色的老虎枕啊,小虎鞋啊,看着就喜欢。不是要用来穿,看着都是一种享受,很古朴,很民族。
18.
因为看到这串小鱼挂饰,我走了进去,便良久才得出来。呵呵呵看中一款披肩,真的很好哎,可是价格太贵了。直到瓦哥和东风两个大男人不见我,找了过来,我才离开。过段时间再去,要是没有卖掉,我一定买回来,省去朝思暮想。
19.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曾是马路集市。
改造后随着一些文化公司的进驻,慢慢的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也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得曾经的街道小厂,巷子废弃的仓库,石库门里弄的平常人家,抹上了“苏荷”(SOHO)的色彩、多了艺术气息熏染。
田子坊是画家黄永玉几年前给这旧弄堂起的雅号。据史载,“田子方”是中国古代的画家,取其谐音,用意自不言而喻。
陈逸飞先生设计的"艺术之门"跨街雕塑已屹立在泰康路的东端,它是上海泰康路艺术街的街标,雕塑上方的飘带将把五大洲四大洋的艺术家们联结在一起。
厂房改成的工作室经过艺术的再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氛围:陈逸飞的工作室体现了古朴,凝重的建筑特点,休息室内的壁炉不仅仅是摆设,还真能升火,在隆冬时节,围在壁炉边喝上一杯咖啡或红茶,谈论着艺术的创造,你的灵感一定会有最好的发挥。陈逸飞先生的"东方少雕塑"作为亚洲唯一的华人在巴黎的世界雕塑展览会上展览。这是一种创作,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的生产;
尔冬强的工作室体现出后工业革命时留下的痕迹,二台吊车不仅是摆设,它照常能启动,而天棚的进口透光板更能体现现代建材的运用,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版画的手工制作,使你在时光穿梭中来回奔跑。物质可以经过人们的加工、提炼产生另一种物质,艺术的生产充分把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己的思想融化在作品中;
还有美国的陶艺家杰米开设的陶艺工作室引来无数的"老外"在这里学习陶艺技术。香港的著名陶艺家郑祎也在泰康路开设"乐天陶艺馆",进行国际陶艺界的交流。
中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田子坊成为了创意产业聚集地 里坊风貌居住地 海派文化展示地。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