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醉翁操》赏析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 |
分类: 滁州地方文化 |
苏轼《醉翁操》赏析
原文: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这是苏轼为醉翁操的曲子写的一首歌词。前面写了一大段的序,说明由来,时间跨度达三十余年,涉及欧阳修、沈遵、崔闲和他自己四个人物,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深情厚谊和无限追忆,赞颂了滁州琅琊山幽谷之中泉鸣空涧的天籁之音,记录并肯定了沈遵、崔闲两位琴师的艺术追求和高雅旨趣,也展示了他本人敬重师友,热爱自然,精通音律,多才多艺的人格魅力。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篇关于歌词创作的绝妙论文。今天,苏轼草书的这首醉翁操,刻印在滁州琅琊山风景区同乐园的石壁上,给人们留下了千古的记忆。
试译其序和歌词如下:
琅琊山的幽深山谷里,山水奇丽,泉水鸣响在空涧之中,恰如美妙的音乐一样。醉翁欧阳修对此十分喜爱,常常乐而忘归。欧公离开这里十余年后,有一位好奇的琴师沈遵慕名前往,以琴曲来摹写这山中的泉声。将所作的琴曲称之为《醉翁操》。该曲节奏起伏跌宕,旋律华美流畅。懂音乐的听了以后都认为是一首美妙绝伦的琴曲。但遗憾的是有曲无词。欧阳修虽然也为此曲写了首歌词,但与琴声并不契合。又依楚词写了《醉翁吟》。后又有好事者也按照欧阳修的词来为其谱曲,但也都不够美善,词曲不能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欧阳修、沈遵都已去世很久了,在庐山玉涧结庐的道人崔闲还惦记着这件事。崔闲精通琴曲,常痛惜此曲无词,于是写了乐谱,又特请东坡居士为其补写了这首词。
飞瀑流泉之声琅琅、圆润,是谁造化此声?空山无言应答。只有醉翁能神会此天籁之音。明月中天,清风徐来,露似珍珠,幽人未眠,背着草筐走过山前。我说:这是一个能够融心于此境的贤者啊!似见他当年在此吟啸山中,声音应和着激荡的山泉。而今醉翁已去,这里只留下清晨的吟咏,夜深的哀怨。山,有时会裸露出嶙峋的山巅;水,有时会倒流回环。思念醉翁哦,他再也不能故地重返。昔日的醉翁呵,今已幻化飞天成仙。只留下这当年的悠悠意趣,依旧还回荡人间。不信,请你侧耳倾听这琴弦之外的空谷流泉。
注释
(1)沈遵:欧阳修《醉翁吟》:“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
(2)捐馆舍:死亡的婉称。
(3)琅然:象声词。
(4)娟娟:美好状。
(5)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论语·宪问》:“子击磐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磐乎!”荷蒉:背着草筐。
(6)童颠:山顶光秃。《释名·释长幼》:“山无草木日童。”
(7)回川:李白《蜀道难》:“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8)徽:琴徽,系弦的绳。《汉书·扬雄传》:“今夫弦者,高张急徽。”后世多指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志为徽。


欧阳修:
赠沈遵〈嘉佑元年作〉
予昔于滁州作《醉翁亭》于琅琊山,有记刻石,往往传人间。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一调,惜不以传人者五六年矣。去年冬,予奉使契丹,沈君会予恩冀之间。夜阑酒半,出琴而作之。予既嘉君之好尚,又爱其琴声,乃作歌以赠之。
群动夜息浮云阴,沈夫子弹《醉翁吟》。《醉翁吟》,以我名,我初闻之喜且惊。宫声三叠何泠泠,酒行暂止四坐倾。有如风轻日暧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坐思千岩万壑醉眠处,写君三尺膝上横。沈夫子,恨君不为醉翁客,不见翁醉山间亭。翁欢不待丝与竹,把酒终日听泉声。有时醉倒枕溪石,青山白云为枕屏。花间百鸟唤不觉,日落山风吹自醒。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尔来忧患十年间,鬓发未老嗟先白。滁人思我虽未忘,见我今应不能识。沈夫子,爱君一尊复一琴,万事不可干其心。自非曾是醉翁客,莫向俗耳求知音。
赠沈博士歌〈嘉佑二年作〉
沈夫子,胡为《醉翁吟》?醉翁岂能知尔琴。滁山高绝滁水深,空岩悲风夜吹林。山溜白玉悬青岑,一泻万仞源莫寻。醉翁每来喜登临,醉倒石上遗其簪。云荒石老岁月侵,子有三尺徽黄金,写我幽思穷崎嵚。自言爱此万仞水,谓是太古之遗音。泉淙石乱到不平,指下鸣咽悲人心。时时弄余声,言语软滑如春禽。嗟乎沈夫子,尔琴诚工弹且止!我昔被谪居滁山,名虽为翁实少年。坐中醉客谁最贤,杜彬琵琶皮作弦。自从彬死世莫传,玉连锁声入黄泉。死生聚散日零落,耳冷心衰翁索莫。国恩未报惭禄厚,世事多虞嗟力薄。颜摧鬓改真一翁。心以忧醉安知乐。沈夫子谓我:翁言何苦悲?人生百年间,饮酒能几时!揽衣推琴起视夜,仰见河汉西南移。
按:以上两首为欧阳修的诗,题为“赠沈遵”和“赠沈博士”,写的是有关和沈遵就醉翁操琴曲交往的事,但显然不是为琴曲作的歌辞。
醉翁吟并序(作于嘉佑元年)
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会余恩冀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其辞曰:
始翁之来,兽见而深伏,鸟见而高飞。翁醒而往兮,醉而归。朝醒暮醉兮,无有四时。鸟鸣乐其林,兽出游其蹊。咿嘤啁哳于翁前兮,醉不知。有心不能以无情兮,有合必有离。水潺潺兮,翁忽去而不顾;山岑岑兮,翁复来而几时?风袅袅兮山木落,春年年兮山草菲。嗟我无德于其人兮,有情于山禽与野麋。贤哉沈子兮,能写我心而慰彼相思。
按:这一首应当是欧阳修为琴曲写的辞,序中写的很明白。当时欧阳修把这首曲子叫“醉翁吟”。苏轼的评价是“与琴声不合。”
苏轼 《寄崔闲》
道合何妨过虎溪,高山流水是相知。与君一别无多日,梦到琅然夜榻时
苏轼后来又两次谈到这次与崔闲的合作:
“醉翁喜琅琊山水,沈遵以琴写其声,惜乎无辞,今玉涧道人妙于琴,故因其声而为辞。”
“二水同器,有不相入;二琴同声,有不相应。沈君信手弹琴,而与泉合,居士纵笔,而与琴会,此必有真同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