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山与我最多情 ——王阳明滁州诗歌欣赏一叶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 |
分类: 滁州地方文化 |
滁山与我最多情
倪阳
明代著名思想家、心学家、军事家、诗人王阳明是在正德癸酉,即明正德八年(1513)年来到滁州的,其年谱中有“冬十月,至滁州”的记载。若按阳历算,就是十一月了,是滁州深秋初冬的季节。至正德九年(1514)年四月,他升任南京鸿胪寺卿,年谱记载:“五月,至南京。”按阳历算,则是六月,属初夏了。这样,他在滁前后计约七个月的时间,且几乎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根据《王阳明全集》,在滁期间,他共写下了三十六首诗。又据近年学者考证,离滁后他又写过两首怀念滁州的诗,这样,他关于滁州的诗一共写了三十八首。在这些诗歌中,他歌咏滁州山水胜境,教化弟子,传扬心学,有着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留给滁州的一笔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四季分明,正如欧阳修所概括的“四时之景不同”。这里风光秀丽,引得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歌咏。王阳明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故其诗作中对滁州的四季风光都有所反映。
“我来竟日坐,清阴洒衣裳。援琴俯流水,调短意苦长。遗音满空谷,随风递悠扬。”(《梧桐江用韵》)这当是初到滁州后深秋时景象,因为是“清阴洒衣裳”和“遗音满空谷,随风递悠扬”的深秋味道。“坐看远山凝暮色,忽惊废叶起秋声。”(《赠熊彰归》)这一联则点明了“秋声”。
写冬景的比较多,因为他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完整的冬季。如“谷口乱云随骑远,林间飞雪点衣轻。”(《龙蟠山中用韵》),这大概是初冬的雪,雪下得不大,不妨碍出行,而且这出行还很有意趣,“林间飞雪点衣轻”吗。“风景山中雪后增,看山雪后亦谁曾?隔溪岩犬迎人吠,饮涧飞猱踔树腾。”(《琅琊山中三首》) 写了冬季雪后琅琊山中的景色。白雪、溪水、行人、犬吠、猱腾,相互错杂,有声有色,充满了生机和动态。“雪里闭门十日坐,开门一笑忽青天。茅檐正好负暄日,客子胡为思故园?椿树惯经霜雪老,梅花偏向岁寒妍。”(《送德观归省二首》)这是写的深冬里的大雪。看来王阳明在滁州的那年冬天,雪下得还不小呢。这几句写得有静有动,有情绪,写出了多日雪后放晴的喜悦,赞叹了椿树和梅花经霜耐雪,不畏严寒的品格,反映出王阳明坚韧达观的精神世界。今天,椿树、梅花也还是我们在琅琊山中常常可以见到的植物。《栖云楼坐雪二首》,则写了隆冬大雪中的栖云楼景色。“才看庭树玉森森,忽漫阶除已许深。但得诸生通夕坐,不妨老子半酣吟。琼花入座能欺酒,冰溜垂檐欲堕针。”把他在滁州隆冬的所见和生活写得何等浪漫。
滁州春天的山景是美丽的,春天是一个萌动的季节。在欧阳修的笔下是目之所见的“野花发而幽香”。而在王阳明这里,则是“浮云野思春前动”,他表现的是人在春天里的起心和动念。春天正是他和弟子畅游山水,寓教于乐的时节。因此,王阳明对滁州山中春天乃至春末夏初景致的描绘,更多地是和他与弟子登山临水,随兴感发、并启迪弟子领悟心学联系在一起的。《山中示诸生五首》就是一组典型的颇富禅机理趣的春天的放歌。“路绝春山久废寻,野人扶病强登临。同游仙侣须乘兴,共探花源莫厌深。” “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池上偶然到,红花间白花。小亭闲可坐,不必问谁家。”在那个时节,滁州的山水,因为王阳明和他的一群弟子穿行歌咏于其间而显得别样的诗情画意了。
“琅琊雪是故园雪,故园春亦琅琊春。天机动处即生意,世事到头还俗尘。立雪浴沂传故事,吟风弄月是何人?到家好谢二三子,莫向长沮错问津。”(《送德观归省二首》)在这首诗里,王阳明把琅琊山与他的故乡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其景、其情相融。不忘家乡,对家乡永远是一往情深,而又能到一个地方,热爱一个地方,并将二者统一起来。这是一个伟大的灵魂,到哪里,都能使那里成为一片热土;到哪里,都能和那里融为一体。正所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王阳明在滁州留下的诗篇,还较多地反映了其体悟和传播心学、教化弟子的内容。从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在滁期间,有众多的弟子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滁州,投其门下,习其学术;我们也可以看到,王阳明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带领弟子于登山临水,歌舞咏唱之间,教授心学,或静坐、或游玩,或夜读、或讨论,寓心学悟道于其间。 “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几人?莫负咏归兴,溪山正暮春。”则自比孔子与弟子的暮春沂水之游。表达了对一种怡然自得的性情的欣赏和取向。“溪边坐流水,水流心共闲。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则描画出一幅静谧闲雅的图画,反映出王阳明在滁州教学,常让弟子学会静坐的功夫。
多年以后,王阳明对滁州的山水和在滁州的这段生活依然不能忘情,他深情地写道:“一别滁山便两年,梦魂常是到山前。依稀山路还如旧,只奈迷茫草树烟。”“归去滁山好寄声,滁山与我最多情。而今山下诸溪水,还有当时几派情。”真是情也悠悠,忆也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