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文徵明与滁州

(2016-04-27 20:26:13)
标签:

旅游

分类: 滁州地方文化

转载:文徵明与滁州

曹家富:文徵明与滁州

   倪按:此文未提及文征明书《醉翁亭记》行草手卷,于嘉靖十六年,68岁时作。此作真气弥满,气势雄强。补记。

文征明是美术史上的“明四家”之一,又与唐伯虎、祝枝山等并称为“吴中四才子”。1470年生于明长洲(今苏州),卒于1559年。他曾为官翰林院待诏,属九品事务官,但不久辞归,一生以诗文书画名世,书画成就最高。艺术活动长达70年。他的书画作品,笔墨清刚秀丽,意趣娴雅,于工整平淡中见奇,历来为世人所重。

文征明虽为吴中人,但与地处江北一隅的滁州却颇有一段缘分。明朝政府曾于洪武六年在滁州设立管理舆马与马政的官署—太仆寺。文征明父亲文林于成化21年补任太仆寺丞来滁就职,征明随侍定居滁州,时年16岁。据史料推算,文征明在滁居住断续有5年,但累计也不少于3年。在19岁时返里乡试,因书法不佳,置三等,第二年即返滁“又居累年”。

文征明在滁期间先后从父亲同僚太仆少卿吕常学诗、李应祯学书,皆大长进。文征明幼时发育不良,发蒙较迟,并不显聪慧,但在滁期间已进入青年阶段,后发突出,18岁时“读书能自得师”,故后享大名亦是自然。

文征明离滁返里后,始终难忘在滁的这段学习生活和游观之乐。曾写道:“自念平生与滁岂有宿分?数年来所谓醉翁亭者,游历无虚岁。别来几何时矣,每有人自滁来,辄问讯诸山无恙否?则未始一日忘也。”这里全然把滁州、醉翁亭、琅琊山看作是一时难忘的老朋友了,可见爱之深,念之切。后来,文征明与滁之情愫,基本是一生未断,延续有六十年之久。

1500年31岁时文征明特以手抄其父文林在滁任上所撰《琅琊漫钞》文稿,祭祀父亲周年。亦可看出文氏父子对琅琊的一番深情。82岁时,用小楷书“醉翁亭记”(今存台湾),字迹劲健、遒美。同年曾又来滁,并题画赠友。其后又在游滁30年时题诗亿旧识感:“回首滁阳三十年,白头重读纪游篇。只应水石都无恙,自顾聪明不及前。绕廓春潮西涧雨,两峰斜日醉翁亭。凭君莫问当时客,楚月吴云共默然。”怀念之情,溢于诗外。在他进入古稀之年后,又在76岁时还为滁人孙存(曾任河南布政使)藏书题跋,旧情依依。

文征明为我们留下大量的咏滁诗文,这是滁州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其中散文《重游琅琊山记》和长诗《九月廿日重游琅琊山》二文文词优美且内容非常富,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读。这一文一诗,记录同一次山游观感,可互为印证。诗文追述来滁之缘由和居滁的时间,记载了当时山寺、亭林、题刻的历史面貌,确切详实,尤其是反复抒发了他爱山、惜山、念山之情怀。文中写道:“即万一再至,尚能保其存不存乎?此予不能不为之重念也”。诗中写道:“敢因屡至等闲看,只恐重来更非宿。”其文、其诗均耽心故物再遭毁坏,如此真切心情,以足令今人感动!

文征明也不愧为一代艺术大家,他对琅琊山如此痴恋,“屡游不已,去而复来”,原来他自有一番见地,如在同一首诗中写道“游山无穷如读书,愈索愈奇何虑熟。山灵虽静不厌乐,一百番来未为渎。”这里鲜明表明了他的独特的游乐观和探玩趣味,原来游山和读书一样,都要不厌百回复反,深人探索,深入深思,才能领悟理解,才能摄得山的灵性且根藏于心,潜移默化,由中获益。文征明如此爱念琅琊山,看来确实是他基本读懂了琅琊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