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滁州《山中示诸生五首》赏析

(2016-01-02 21:27:45)
标签:

文化

历史

教育

分类: 滁州地方文化

王阳明滁州《山中示诸生五首》赏析

 

     王阳明(1472—1528)本名王守仁,明浙江余姚人。早年在故乡阳明洞读书悟道,故人称阳明先生。明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他被授南京太仆寺少卿。太仆寺是明朝朝廷的马政管理机构、寺署设在滁州,负责军马训养。少卿是副职,政务较简。任职后王阳明并未立即赴任,而是先回余姚省亲。至第二年,即1513年的“冬十月,至滁州”。开始时,他对这个闲职,多少还是有点淡淡的牢骚的,这表现在他到滁州后写下的第一首诗《悟桐江用韵》里。但他很快调适了自己,并进而开启了他平生中规模空前的讲学论道。曾有诗云:“无奈青山处处情,村沽日日辨山行。真惭廪合虚官守,只把山游作课程。”他的著名弟子《阳明年谱》的作者钱德洪有生动的记录:“滁山水佳胜,先生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遨游琅琊、让泉间。月夕则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歌声震山谷。诸生随地请正,踊跃歌舞,旧学之士皆日来臻,于是从游之众自滁始。”可见当时到滁州从学王阳明的文人学士已达数百人之多,是他正式授徒以来规模最大的时期。亦可见他教学方式的生动独特,寓教于优哉游哉之中,随机问答,启迪心智。他在《寄友》一诗中的总结到:“坦然由简易,日用非深玄。始闻半疑信,既乃心豁然。”

王阳明全集收录了他在滁州时一共所作的三十六首诗,《山中示诸生五首》就是其中的一组由游览山中景物而启迪弟子的诗作,皆写得清丽可人,颇具禅意,从中可窥见其心学之一斑。题中的“示”字,即表明了他要由此诱导弟子的用意。我们且逐一来看,权当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抛砖引玉的一家之言。

                         

     路绝春山久费寻,野人扶病强登临。同游仙侣须乘兴,共探花源莫厌深。鸣鸟游丝俱自得,闲云流水亦何心?从前却恨牵文句,展转支离叹陆沉!

 

    此首以游山而喻“寻源问道”,而自然给出其心学的方法。“共探花源莫厌深”,喻求索真理也。在大自然中,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在观赏中而心得亦油然而生,真乃“吾性自足”也。过去的刻意苦学苦思、寻章摘句,学到的东西皆支离破碎缺乏一个能够贯通的本源。

 

                      二          

 

     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几人?莫负咏归兴,溪山正暮春。

 

       此首典出《论语·先进》篇。自比孔子与弟子的暮春沂水之游。表达了对一种怡然自得的性情的欣赏和取向。亦是吾性自足的生动体现。此篇中,孔子问及诸弟子志向时,曾点说他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此首典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巧妙地化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出了寻源问道,天理自然,吾性自足。桃花源处于西峰的深处,现在你身处下游,看到落花流水,而要寻找花自何处而落,自然无需去问渔人,只要沿着溪水,向上游去寻就可以了。故我以为此首之要旨,在于教弟子能根据自然之物理和规律,去寻源问道,实现和达成目标。

 

                      

 

     池上偶然到,红花间白花。小亭闲可坐,不必问谁家。

 

      世间很多事情是偶然的,随机触发,自然因应,不必硬要找什么根据或出处,搬出什么教条来。古人故有“应事若落花流水”之谓也。故此首的要旨,我以为是教弟子学会应事接物,学会随机触发,自然因应。

 

                          

 

      溪边坐流水,水流心共闲。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

 

      在滁州教学,让弟子学会静坐的功夫,这是王阳明教授弟子的重要一课。这是何等静谧的一幅图画。亦使人想起唐人“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诗句。在滁的静坐之诗还有“龙潭夜坐”和“栖云楼坐雪二首”。水平如镜,方能映照他物;人心能静,方能作智慧的思考。每临大事有静气。在他之后的曾国藩显然也是受其影响,十分强调静字的功夫。能静,培养定力,显然是人生需要的一项功夫。此亦是养生之道也。

 

 

据记载,王阳明在滁州讲学的固定场所设在丰乐亭院外。嘉靖年间滁人徐子林于此处建祠祭祀王阳明。明万历十三年(1585)南太仆寺卿肖崇业、少卿严瑾主持重修;明崇祯九年(1636)毁于兵燹。是年秋太仆寺卿李觉斯又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滁州知州余国重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祠宇倒塌。

    阳明祠屡废屡兴,说明滁人对这位雄视千古的思想家是尊崇有加的。醉翁亭两侧的《冯公德政碑记》记载:明代在滁“池斯职者(指太仆官),实多名卿,若最者如宗朝阳明先生。”记中还提到当时滁人中,一提到王阳明则有“父老子弟杂曰,王子吾师也。人人而北面之”,对其肃然起敬。

    明清以来,在王阳明讲学的丰乐亭畔、阳明祠下,前来凭吊和追念的文人学者如织,亦留下许多虔敬的诗篇,“桃李有情需化雨,江山无语证良知。”滁州民众为纪念他,还自发将东关街更名为遵阳街,沿用至今。

王阳明滁州《山中示诸生五首》赏析

王阳明滁州《山中示诸生五首》赏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