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中国书法五千年》札记

(2014-11-18 17:35:00)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翰墨情怀

看《中国书法五千年》札记

看大型历史文献片《中国书法五千年》,计有八集。以中国文字五大书体——篆、隶、草、行、楷这五种书法体式为主角,挖掘它们的来龙去脉,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五大书体刻于甲骨,铸于金铜,书于竹木,写于纸帛,从上古走来,直至今天。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而保持其最强韧连续性的纽带就是从未中断的“中国书写”。书写留下无穷的“书迹”,书迹保存了文明。汉字是中华民族万世一系、万方相认的本源文化依托。积淀商周秦汉的凝重雄浑,缤纷魏晋唐宋的文采风流,彰显当今文明的光辉灿烂。

第一集墨润五洲。主要内容:讲中国书法流布全球。欧洲、在美洲、在东南亚,国际上心理咨询师、画家、美术家、音乐家、学者等各界人士或从中体会慢的心态,或从中体会阴阳五行、千变万化的哲学精神,或从中感受表达自我、抒发性情的挥洒。在全球化浪潮的多元文化互动中、在新的人类文化语境中,中国书法正在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审美理想的灿烂瑰宝,成为中国向世界显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艺术。

第二集点睛人间。主要讲处于具体情境中的书法。中国书法作为一个文化和美的元素,在人们的家庭居室中、商业场所中、园林中、寺庙中、名山大川中,皆成为点睛之处。中堂、楹联、横幅、牌匾、招牌、石刻等无处不在,与情境相交、相融,为之增色生辉。

第三集篆脉舒卷。主要讲篆体书法。甲骨文、金文属大篆。甲骨文是现在已知成型的最早汉字系统,甲骨文对于文字形体就已经在有意识地追求某种美感,这是萌芽阶段的书法意识。甲骨文字早期的书写方法,大多是契刻,当时以刀锥为笔的书家也有精细的美感意识。后来甲骨文也开始间杂一些毛笔蘸朱墨的书写,在用笔节奏的舒缓急骤、墨法的浓淡滑涩,布局的精心细致上都可以看出那时的书法意识。在商代,与刻写在甲骨上的文字并存的还有一种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后代的文字学家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结构特征,把他们归纳为篆。 

陕西宝鸡市渭河南岸有一座石鼓山,因为1300多年前这里发现了10个古代的石鼓而得名。石鼓被学者们大致推定为战国时代的秦国刻石,石鼓文是以籀文刻写的四言诗,像甲骨文金文一样,籀文也属于大篆书体,但石鼓文的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甲骨文式的象形图画痕迹,而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横平竖直,壁画粗细基本一致,严谨工整,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韩愈有石鼓诗,吴昌硕精石鼓文。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开始推行统一文字的工作,在没有印刷术的时代,统一文字的重要方法就是统一书写方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说,大秦帝国是用统一书写方法的方式统一了文字。李斯书小篆。在两汉时期,篆书失去了日常使用功能,变成古体字,但篆书并没有因失去实用价值而很快消失。反倒因为古雅的特点经常被使用于更加郑重庄严的领域,最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的朝代叠经变换,篆书体却被长久保存在各朝代象征权力的官印里。在文字神权化时代产生的篆书永远定格于权力体系,似乎成了巨大的历史隐喻。流逝的岁月没有湮灭篆书独特的审美价值,直到唐代,大书法家们有不少都是篆书好手。唐代书法家中,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的篆书成就最大。大致从李阳冰中兴篆书的唐代开始,书法家们为篆书找到了一片坚固的世界,这就是纯艺术的篆刻。篆书代表人物邓石如的篆刻得力于自己出类拔萃的篆文书法,他提出了印从书出这一著名制印理论。时至晚清,篆刻领域出现了另一位代表人物吴昌硕,他将篆刻、书法、绘画浑然融汇,篆刻艺术被发展成为抒发内心深挚情感的最佳寄托,开创了篆刻艺术表现的新境界。

第四集隶势承载。主要内容:讲隶书的历史和承载。隶书是汉字书写的基本体式之一:单字程方形,横划长而直划短,横划的起笔如同蚕的脑袋,收笔的波挑,如同燕子的尾巴,称为“蚕头燕尾”。

第五集草舞龙蛇。主要内容:讲草书。讲到著名的草书家有汉代张芝,魏晋二王,唐代的孙过庭、张旭、怀素,宋代的苏轼、黄庭坚,明代的祝允明、徐渭,明末清初的王铎等。

第六集行云流水。主要内容:主要讲行书。2010年6月3日,在北京保利春季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上,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行书体杰作《砥柱铭》亮相,竞拍较量近70个回合,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首次在国内诞生,《砥柱铭》以3.9亿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4.368亿元人民币。可见现代人们对于他的行书有着极高的敬重。行书已经是当今时代使用最为普遍的手写书体。 

第七集 楷规精义。主要讲楷书。

第八集书法天下。讲书法在当今的传承与复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