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学札记:测不准原理的哲学意味

(2014-08-27 09:26:49)
标签:

哲学

分类: 哲学学习

哲学札记:测不准原理的哲学意味

倪阳

    测不准原理又称为“量子测不准原理”,是微观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它的含义是指用科学方法测定基本粒子的位置而同时又做到不影响基本粒子的速度是不可能的。即同时测量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是不可能的。

这个原理对传统的客观性观念、理性观念和确定性的观念都带来了冲击。颇耐进行哲学的思辨和玩味。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现象。

所以,请注意,当一个人发表他的意见时,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一个理论预设在里面。他是有他的立场、观点和视角的。

玻尔指出:“在物理理论中,平常大家总是认为可以不必干涉所研究的对象,就可以观测该对象,但从量子理论看来却不可能,因为对原子体系的任何观测,都将涉及所观测的对象在观测过程中已经有所改变”。

这条原理有一定的普适性。推而广之,也就是当你观察到事物的时候,你已经在不可避免的改变着你的观察对象了。何为真?何为幻?

如果观测者总是被观测过程的一部分,那么人们长久以来所领会的客观性就不再是一个有效的概念。任何一个观测者,例如一个进行实地考察的考古学家,或到汶川大地震现场进行报道的新闻工作者,都必须注意到,他的在场已经成了故事的一部分。故在历史学领域中,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

  有人把这个原理运用到爱情领域,说你在追求一个爱慕的对象时,你所追求到的永远不是对象自在时候的样子,因为你的追求过程必然改变着你所追求的对象。当你得到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他/她已经不再是他/她了。执着的追求和被追求同时在改变着两个人。实际上,所有的事物都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改变之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种测不准原理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认知上的恐慌。人类的本性总是在追求确定性。永无止境的寻根求源。爱因斯坦始终想搞出统一场理论来解释一切,他说:上帝不玩骰子。但玻尔却回敬他说:量子世界除了概率什么都无法预知。

由此而上溯到十八世纪的康德,他那个时候已经深刻地思考了认识中的悖论问题,认识到了认知者和被认知对象之间的矛盾,认识到了科学的界限。提出了“自在之物”或“物自体”的概念,认为人类所知只是现象,而对于那个真正的“自在之物”或“物自体”却一无所知。

我的另文《看艾舍尔画的札记》中所提到的艾舍尔的“画廊”一画,实际上也反映了这种观测和认知中的悖论。

对这个世界,多怀有几分敬畏,少固执己见,少总以为你是正确的吧。你潜在的自己并不知的预设本身,可能就是有问题的。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