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江南·词数首

(2023-04-20 20:39:59)
分类: 诗词

忆江南·词数首 

忆江南三首

白居易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1]

词句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早晚:犹言何日,几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

白话译文

其一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其二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其三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创作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笼统简单,缺乏事实根据。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文学赏析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才不能不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字,又点明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如画。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题中的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如果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画作了。

作者很爱西湖的春天,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作者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潮头可高达数丈,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显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第三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吴酒一杯春竹叶一句,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作者不是纵情声色的人,他欣赏的是吴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阳后说: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3]

忆江南二首

忆江南·春去也

刘禹锡 〔唐代〕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名家点评

 《忆江南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联章词。

第一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最后独坐亦含嚬,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此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

第二首词写的是作者惜春伤春之情。开篇发出了共惜艳阳年的感慨;其后写作者见到春天已过、桃花飘落在流水上的情景,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后两句写借酒消愁,不惜醉倒在酒杯前,却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词中即有伤春之意,又表现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怀。

词句注释

忆江南: 词牌名,亦名望江南。据《乐府杂录》,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镇浙西,为妾谢秋娘所制,遂改为望江南白居易依调作《忆江南》词,《望江南》也就又作《忆江南》了。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洛城:洛阳。

mèi):衣袖。

):沾湿。裛露:沾上露水。裛,通,沾湿。

含嚬pín):谓忧愁不语。嚬,同,皱眉。

艳阳年:即艳阳天,阳光灿烂的春天,这里指暮春。

无辞:无语,默默地。竹叶:竹叶酒。醉尊:酒杯。尊,同

惟待:只等。青天:无云的天,指晴天。

白话译文

其一

春光去时离情依依,像在感谢留恋她的洛阳人。柔弱的柳条随风飘扬,像举起衣袖告别离去的春;丛生的兰花被露水沾湿,像惜春的泪水湿透了罗巾;那伤春的美女独坐庭院,望着柳和花将愁眉皱紧。

其二

春光正在离去啊,都来珍惜这阳光灿烂的暮春天。那小溪的潺潺流水上,还漂浮着美丽的桃花花瓣;最好是默默无语地看呀想呀,沉醉在竹叶酒的酒杯前。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春景,只盼天天遇上万里无云的晴天。

创作背景

此词调名下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时为唐文宗开成三年(838), 白居易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刘禹锡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均在洛阳,时相唱和,白词共三首,刘的和词共两首。

文学赏析

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不轻轻放过。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后来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兰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娇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独坐亦含嚬。如果说,前面四句都是从春的惜别一边着笔的话,那末这最后一句写到了惜春之人,即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句中的字可以领悟到,这位抒情主人公的心情非常寂寞惆怅。旖旎的春光曾给她以欢乐与安慰,或者说,曾激励她满怀憧憬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曾几何时,春闹花谢。欢乐成为过去,安慰被失望所代替,理想也终于落空。愁绪煎熬使她坐卧不安:从句中的字可以表现出除独坐以外的独眠、独酌、独吟都已一一行之而终于无法排遣愁绪。在百无聊赖之中,惟有借独坐以自持性情,但独坐既久,仍不免颦眉蹙额,为愁绪所包围,由此总见得愁绪缠绵深长而避之无由了。

第二首的主旨是惜春,其抒情线索十分显明,抒情的中心非常突出。前两句在词意上是一层转折,次句的艳阳年与第三句的桃花流水在字面上也构成一个转折,两个七言对偶句与结句在虚实关系上又形成一个转折,通过这层层转折,层转层深地传出了充溢在词人心头的惜春意绪。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首句重复第一首的发端,既加深了咏叹的意味,强化了作者伤春、惜春的情感,在结构上也起了与第一首互相呼应的勾连作用,感慨春天的大势已去。次句中的艳阳年,即艳阳天,指阳光灿烂、风光旖旎的春天,余春尚在,大家赶紧来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好好地赏玩一下暮春的风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描写了词人为自己惜春的行为所做的打算,桃花凋落,飘洒在溪流水上,这正是暮春常见的景象,倘若桃花落瓣已被流水飘尽,那春天的身影就是确实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词人愿意在溪水边的草茵上席地而坐,面对着落花流水,斟上一杯春竹叶酒,慢慢地喝,悄悄地看,静静地想。

惟待见青天。强烈表达出希望自己拟想中的惜春行为能够实现的心声。纵然风景无限好,倘使碰上个淫雨连绵、路滑泥烂的天气,这一番打算就全都落空了。所以诗人末句希望老天爷能够帮忙,给人间送来个无云无风的大好晴天。

这两首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从人到春,又从春到人的三次主角转换。不写人惜春,反写春惜人,将人情物态揉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语言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奇巧: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匈奴族后裔。生于嘉兴(今属浙江)。公元793年与 柳宗元同榜中进士,一同参与 永贞革新结果一同贬谪远郡,历尽坎坷。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等闲职,后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其诗精炼含蓄,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今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 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有《刘梦得文集》。

丁永志编辑于魅力之城,2023.2.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