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绍振《名作细读》读书笔记(五)

(2019-07-10 08:15:56)

1.毛泽东的《雪》,在冰雪的意象中把寒冷的感觉淡化,把精神振奋的感觉强化,创造出一种壮美的境界,发出赞美,这是一种颂歌,在颂歌中,有一种压抑不住的鼓舞和冲动。这在中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革命文学史上,都可能是空前的。

2.颠覆传统的古典话语。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3.不同类的文章,在表现作家、诗人的心态方面却是有同一性。从不直接同类的文章中概括出可比性,洞察看似无序的文章中隐含着作家心灵的共同性,这需要更高的抽象力,而抽象力是研究能力的基本功。

4.什么叫分析?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分析的对象就是矛盾。从操作方法上说,不应该只是追求作品与现实的一致,而是相反,要从作品与现实的矛盾、不统一的方面入手。

   分析是主动地解构作品,讲读作品时,不能被动地接受教参和网络的观点,应找矛盾,找缝隙,为什么会这样写?那样写不行吗?作者为什么用这词,用别的词不可以吗?为什么作者带着这种感情去写,而不是别的情感?这样一步一步分析下去,文章思路和作者的情感就很清晰了。

5.作品一旦公开,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甚至可以有与作者不同的理解,但是这样的解读,从作者心理方面,而不是单纯从社会政治反映方面,提出了一种新思路,至少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空间。

   对于文本的解读,不能不一味地停留在教参上,是否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给学生六点思维的空间,他们可以根据文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加油肯定,或许学生说的有失偏颇,但至少能锻炼思维。

6.人文精神是全新的课题,不是简单的教条,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在作品中的,不是在文本之外的。把文本当中潜在的人文精神分析出来,是语文教师的艰巨任务。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倾向,往往越是隐蔽,有时,就潜藏在似乎平淡的,并不见得精彩的字句中。一般读者常常视而不见,而解读的功夫就在这些地方,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课堂上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具体分析,以及看来平淡的地方分析出深刻的人文精神来,需要真功夫的。要从字里行间解释出来才算到位,要从作品中、从文本分析出来,才是活生生的。

7.所谓分析就是分析矛盾,首先,从文学创作来说,现实与艺术是有矛盾的、有差异的,不是统一、等同的,如果统一等同了,就没有艺术可言了,艺术就成了对现实的照抄,作家就没有创造的劳动了。其次,从艺术本身来说,不同形式的不同规范,同一形式的不同风格创造,都是以差异为特点的,即是以矛盾分析为基础的,而不是从统一性中获得的。

   文学作品从现实中来,但又有别于现实,分析文本是要明确艺术和现实的界限,多问几个为什么,郁达夫为什么避开繁闹的北京不谈,朱自清为什么在荷塘上上想到“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风流的季节”“采莲曲”?为什么不让祥林嫂干活了,她反而失落了?这些都与现实生活出现偏差,有偏差就有空隙,有空隙就可以分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