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名作细读》读书笔记(五)
(2019-07-10 08:15:56)1.毛泽东的《雪》,在冰雪的意象中把寒冷的感觉淡化,把精神振奋的感觉强化,创造出一种壮美的境界,发出赞美,这是一种颂歌,在颂歌中,有一种压抑不住的鼓舞和冲动。这在中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革命文学史上,都可能是空前的。
2.颠覆传统的古典话语。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3.不同类的文章,在表现作家、诗人的心态方面却是有同一性。从不直接同类的文章中概括出可比性,洞察看似无序的文章中隐含着作家心灵的共同性,这需要更高的抽象力,而抽象力是研究能力的基本功。
4.什么叫分析?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分析的对象就是矛盾。从操作方法上说,不应该只是追求作品与现实的一致,而是相反,要从作品与现实的矛盾、不统一的方面入手。
5.作品一旦公开,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甚至可以有与作者不同的理解,但是这样的解读,从作者心理方面,而不是单纯从社会政治反映方面,提出了一种新思路,至少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空间。
6.人文精神是全新的课题,不是简单的教条,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真正的人文精神是在作品中的,不是在文本之外的。把文本当中潜在的人文精神分析出来,是语文教师的艰巨任务。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倾向,往往越是隐蔽,有时,就潜藏在似乎平淡的,并不见得精彩的字句中。一般读者常常视而不见,而解读的功夫就在这些地方,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课堂上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具体分析,以及看来平淡的地方分析出深刻的人文精神来,需要真功夫的。要从字里行间解释出来才算到位,要从作品中、从文本分析出来,才是活生生的。
7.所谓分析就是分析矛盾,首先,从文学创作来说,现实与艺术是有矛盾的、有差异的,不是统一、等同的,如果统一等同了,就没有艺术可言了,艺术就成了对现实的照抄,作家就没有创造的劳动了。其次,从艺术本身来说,不同形式的不同规范,同一形式的不同风格创造,都是以差异为特点的,即是以矛盾分析为基础的,而不是从统一性中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