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不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且是心灵感应的发现,而心灵是多种多样的,文章也就贵在多种多样。
2.读作品。要真正读懂,最起码的就是要读出个性来,读出他的与众不同。读过之后感觉不到经典文本的独特,就没有真正读懂。孤立地欣赏经典文本,可能造成对作者和读者两方面个性的蒙蔽。为了解剖经典文本的个性,一个最方便、起码的方法,就是同类经典文本共组。
读出文本的个性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怎么解读?如何解读?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很困惑,看教参,搜网络,都是在无处下手之后的无奈之举。原因是没有方法。同类经典文本共组,可以找到同类经典中不同之处,这样经典文本就出现了空隙,不在是铁板一块,有缝隙就能分析。
3.每个人都会被一些现成的套话包裹住,一开口,一写文章,这些套话就会冒出来,因为它很现成,不费劲,因为不费劲,所以它有一种自动化的、自发的倾向。正因为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如果不排除现成的套话,自己的个性就不能顺利表现出来。会写文章的人,善于调动自己内心深处的储存,能超越感觉的近处,从感觉的远处找到自己的话语。
个性就是与众不同,一个作家一定要和其他作家无论在人格上还是风格上有差异,这个作家才能脱颖而出。分析文本时也应找到作者用词的奇特之处,想起了张爱玲《红玫瑰和白玫瑰》中的一段话:“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有些作家是不买读者的账的,从来不取悦于读者,他把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从远处找到自己的话语,让读者难以驾驭,这就是风格。
4.阅读同一作者的作品,一方面要注意他贯穿在每一篇作品中的个性。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个性中各不相同的侧面。如果看不出不同来,就不能真正欣赏到每一首诗的特点,也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个性的丰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