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读书笔记(一)

(2018-06-09 23:06:34)
分类: 读书笔记(书籍)

1. 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我一般总问一问自己:我教的是一门什么课?文明要教这门课?这样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后来渐渐养成习惯,“课前自问”变成了一种自觉的意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课程意识。这种课程意识看似很“虚”,其实它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走向,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2. 语文学科只能从“语文”的教学寻求思想、人文教育的具体途径,决不能把思想、人文教育作为语文学科自身的目标。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不是政治课或者思品课;失掉了“语文”这个基本立足点,就不是语文课了。

3. 语文,简言之,就是对学生进行本民族语的教育;具体的说,就是通过读、写、听、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4. 语文课只能通过“语文”的方式而不是说教、注入以及所谓“德育参透”这类外加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人文教育。

5. 所谓“语文”的方式,就是学习语言(言语)的方式,也就是学生运用本民族语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方式。6.学生学习的文本,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的堆积,而是典范的、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的言语成品。因此,对民族语的学习,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7.我教的是语文,它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因此,我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我认定的语文教学之“根”。

8.要求学生从理解文本语言的角度解决争辩中产生的问题,把学生思维的“野马”拉回文本所限定的具体语境中来。

9.我一再要求学生“说话要有根据”,要“以文为证”,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推测的依据,这就是把学生“脱缰”的思维拉到了对文本语言的解读上,最后得到了圆满的答案。

10.上语文课只要认定了民族语教学这个方向,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进而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

11.老师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首先必须真心实意地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经验,而不是越俎代庖,把教师自己认知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其次,必须把自己的作用定位于“导”,也就是只能因势利导,道而弗牵,使教师的“导”成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必要条件。而不是削弱或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

12.教师在“教读”之前还应让学生“自读”,按照阅读文章“由表及里”的魏卫留成进入文本,揣摩文章主旨在,品味文章语言,以及质疑问难等。老师的“教读”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学生的自读体会浅者深之,误者正之,疑者解之,进而领悟读书之法。教一篇课文的目的不是“读懂文章”,而是“教会阅读”。

13.教师在“教读”的过程中的作用是:组织讨论,使讨论有序进行;引导讨论方向,避免旁逸斜出,影响讨论效率;在学生产生疑难或认知有错误时,随机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获得新的认知。

14.问题是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也主要是依靠学生的努力,但教师在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穿针引线、随机点拨的作用也随即可见。

15.语文课就是教读课,“教读”就是教学生读书使之达到“不需要教”的最终目的。

16.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就是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读书“长进”的过程。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提问水平就会逐渐提高,而学生提问水平的提高事实上意味着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故乡》感悟

1.课前自读

在教读课文之前学生必须做的一环,通过课前“自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体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提问是考验学生课前是否思考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只有认真思考才会有问题,有问题才会在课上认真听讲,这样就会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为“不需要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咬文嚼字

  钱老一直强调,语文是学习语言的方式,是帮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节课他运用“替换比较”和“对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揣摩语言,体会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的旨趣,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语感,学会平淡处见奇崛。

3. 追问

  “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学生抛出一个答案后,很多老师要么肯定,要么否定,很少追问其根源,这样这个问题就成了无效问题,没有意义。整篇课堂实录中,钱老处处追问,有时问定义,有时问原因,每一次追问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的更深刻,更理性。

4. 教师的“导”

  在钱老的课上,老师真正成了配角,学习的主动性被学生占据,老师只是在旁边稍加提示,规范讨论的思路,引导课程的进展,整个课堂上几乎看不见老师的影子,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5. 知识迁移

  只有学会迁移知识才能表明学会知识,钱老在课堂上解决陌生问题时总是巧妙地运用学生的知识储备,把未知的知识通过迁移变成已知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不是老师强加的,是经过自己思考得来的,这样记得更牢固。

6. 善于鼓励

   钱老总是毫不吝啬地夸奖学生,这种赞赏不是泛泛地表扬,而是有理有据,实实在在地夸奖,通过这种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新的解问动力与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