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读书笔记(一) 刘传菠

(2017-11-29 18:27:48)
分类: 读书笔记(书籍)

  1. 为了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我备课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讲”课文,而是自己怎样“读”文章。为此,我教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诵,或默想,或圈点,直到“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所谓“教”也不是把自己已经认识了东西全盘端给学生,而是着重介绍自己读文章的思路,方法和心得,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到阅读中去理解、品味。我发现,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找到引导学生的方法,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也“鼓”起来。

钱老这一段话恰好论证了叶老“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钱老在教学中首先把自己把文章消化掉,自己去“读”,自己去“品”,然后把自己品读的方法和技巧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和品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个方法是恒定的,运用这个方法学生可以阅读其他课文,还是把主动权还是放在学生手中。

2.教学只要真正得之于心,而不是仅仅求之与书,就能教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走出自己的路来。

3.“讲书式”语文教学的根本缺陷,倒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些或少些,而在于忽视了学生“读”的实践,因此学生无法形成自己的认识过程,起认识也就无从发展。

4.学生是主动者,他们获得认识是自己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深思熟虑的的结果,印象深刻,历久不忘。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谁也不替代不了的。教师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势必造成学生的快速遗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能唱“独角戏”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要把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时时刻刻想着把学生推到学生的前台,放手让他们去思考,去讨论,教师只是“引导”而不是“干预”,这样学生才记得准,学的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