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教师的价值》读书笔记(十二) 刘传菠
(2017-09-30 11:09:33)分类: 读书笔记(书籍) |
70. 合作必须有一个难易适中并真正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究兴趣的课题或中心。
71. 朗读应以解读文本为前提,只有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比较深切的理解和体会,才能读出感情。
72. 语文课为什么要选入大量的文学作品?因为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最规范的书面语言,它们作为民族语的“典范”而不是作为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范本”而供学生学习的;学生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目的不在于学会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创作,而在于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学习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以提高一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文学作品本来就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教学抓住了语言这个要素,就不会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同时也必能充分体现文学教育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因为文学作品的语言不是一堆抽象的语言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言语“成品”。
语文课其实就是“语言课”,品味语言,赏析语言是语文课的根基,所选的课文也不能单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应从语文的角度来切入,也就是通过“语言”来让学生感受到情感。从语言文字到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再到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语文课紧紧围绕“语言文字”展开就不会迷失方向。
73. “能读”指的是真正会读文章,即能从阅读中获取语言和精神养料,领悟作文之法,而不是只回答题应试。
74. 教风宜朴实自然,以教“读”(朗读)为主,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境界。整个教读过程表面上是朗读指导,实质上是一个解读文章、品味语言、情感体验的过程。
75. 课堂应突出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直至读得有情有味,物我两忘。这样的教学不仅有特色,而且出境界,肯定不同凡响。当然,这对教师朗读的要求非常高,不但自己读得好,而且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情味和语感。
76. 任何一本教学论的书告诉我们:成功的教学必定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77. 解读文本是一件最能显示语文教师“功力”的活儿。叶圣陶先生有言: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又说: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78. 语文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爱读书,而且要使学生“善于读书”,那么语文教师自己解决解读文本的能力如何,就成为决定他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所谓“解读文本的能力”,就是教师自己会不会读书,一个自己都不太会的语文教师,怎么可能教出“善于读书”的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