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鲁迅学写人

(2016-01-07 10:29:00)
标签:

鲁迅

写人

作文

分类: 语文人
    鲁迅的作品中刻画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我们熟悉的藤野先生、阿长、孔乙己、祥林嫂等。为什么鲁迅笔下的人物能够让读者印象深刻?这与鲁迅作品中人物刻画直接相关。

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行为刻画、心理刻画、语言刻画、外貌(神态)刻画和环境刻画等五个方面。下面我们到鲁迅的作品中,具体地看鲁迅是如何操作的。

     一、行为

   即通过描述人物的动作,以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悉悉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以上内容均选自小说《药》,注意这两段中对老栓的动作描写,特别是那个按洋钱的细节。这一连串动作描写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因此收藏也就特别小心,以至于华大妈要“掏”上半天。现在要给给儿子小栓治痨病,老栓准备出去买药。华大妈交钱给老栓,老栓是先“接”后 “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后来老栓出去买药时,遇到一个陌生人,又几乎是下意识地按了下口袋,生怕钱被偷了。两次“按”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华老栓谨慎胆小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当时在社会最地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

二、心理

    即通过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内心独白、梦境、自言自语等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以上内容选自小说《Q正传》,Q是未庄小村镇的一个流浪雇农: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孤零只身,夜宿土谷祠,靠打短工为主,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除几件破衫之外,一无所有。阿Q在未庄不被人看得起,但是阿Q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维持心理平衡,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位于牛A与牛C之间的人”。

    他一方面以进过城而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他以进过城而自负,是对于未庄人的自负,某种程度上表现他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像城里的油煎大头鱼放切细的葱丝这种小事;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三、语言

   即通过人物说的话,勾勒和揭示人物的个性和思想特征。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以上内容选自小说《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他的语言具有读书人的特色。如“偷”和“窃”是同义词,孔乙己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光彩行为,故意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硬把“偷”和“窃”区别开来。

   另外,喝酒的人两句:“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前一句的说法较为委婉,看孔乙己无回应,后一句则直接点出了孔乙己偷东西被打。反映出了那些喝酒的人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喝酒的人穷极无聊,把孔乙己的酸心隐痛当作酒后茶余的闲谈笑料,寥寥几语,活画出他们的粗俗放肆,寡廉鲜耻。

   再看另外一个选段: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要说喝酒的人笑话孔乙己可以理解的话,再看看作为一店之主的掌柜。按理说,孔乙己是他店里的顾客,而且还是忠实顾客,掌柜应该把孔乙己视为上帝。但是他对孔乙己同样是百般奚落,极尽挖苦讥讽之能事。掌柜接二连三,连珠炮似地责问孔乙己的“偷窃”一事,其冷酷狠毒、幸灾乐祸的内心世界宛然可见。

  四、外貌(神态)

  即通过描述人物的肖像神态,传神逼真地表现人物特征。

  鲁迅小说中的这种描述很多,也很有特色。有静态,也有动态的,有个体,也有群体的,其中个体的最传神。孔乙己的外貌描述是一个典型例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廖廖数语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懒散而又不肯放下架子的封建末世的知识分子形象。

再看《故乡》中的“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里是对中年闰土描写。从闰土的身材、五官、穿戴、外貌等方面表现了闰土的巨大变化,揭示了闰土的生活贫困,也为后面反映当时社会带给农民的痛苦,揭示文章中心打下基础。

五、环境

    即通过描述作品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氛围,烘托和揭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这个一般是侧面表现。

    如《社戏》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就很典型。《社戏》写了戏里和戏外,戏外也有戏,而更多的是写戏外之戏。戏外之戏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景物,写景重点有三处,即赴赵庄看戏沿途所见景物,看戏时周围的景物和归途中所见景物。

    赴赵庄看戏沿途所见景物的一段: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描写归途中所见景物的一段: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这两段都没有像前面的方法那样直接表现人物,但文中人物当时的情感与价值观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

    比如前一段先写豆麦与水草夹杂着水气扑面而来,再写“淡黑的起伏连山”远远抛在船尾,接着写靠近赵庄时听到的“歌吹”(笛声),看到的“点火”(渔火)及惹眼的戏台。这山水、月色、村庄、音响,构成了一幅立体画面,令读者身临其境。

    后一段中把航船比作大白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几个老渔父喝彩小孩子,是从侧面写出了归航之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高超。

    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每篇作品又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表现人物、塑造人物的。鲁迅虽然是大师,写作手法高超,但对我们初中生而言,学习他的写作技巧并不是遥不可及。跟鲁迅学习写作,不仅要学习他那种刻画人物的方法,而且要学会用新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把鲁迅的写作技巧变成我们自己的写作技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