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学教材的重要性
2012-3-9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第1期供稿 作者:吴建东
[导读]
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
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利用好教科书,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演例题,学生依葫芦画瓢做练习”的现象司空见惯,结果往往是“有师易、无师难”,学生对数学越学越没有兴趣,就算是那些所谓的尖子生也不过是公式篓子、题型篓子,缺乏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讲解精彩,但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因是在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带来的不良后果。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努力改善我们的教学,使学生的成绩、学生对数学的惧怕心里逐步消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绪“场”,引导学生在“场”里大胆交流、猜想、探索,展示自己独特的才华。现笔者谈一下自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拙见与同行交流、探讨。
1 阅读教材,理解潜隐信息
对于数学教材内容应该是要认真阅读,细细品味,做到不理解不罢休。理解的最好体现,就是对教材的驾驭,对教科书的灵活运用。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找质数》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正方形完成表格后最终得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后,紧接着对学生说:通过表格中的相关数据,说说我们总结的质数、合数判断方法,具体用一个数学式子怎样表达。同学们分组讨论:质数判别方法:生一:因数只有1
和它本身;生二:因数有2 个;师:用一个数学式子怎样表示……因数越2 个,师补充:质数的条件是因数越2
个(两个不等的因数),合数:同样的办法学生最终得出合数的条件:因数的个数跃2
个(即最少三个因数),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得出的两个式子学生容易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实用。
2 通读教材,全面理解教材内容
教材是许多专家经过理论并加以实践论证编写出来的,应该说是代表最前沿,最权威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我们应该好好研读,读出思想,读出精神,加以继承,做到全面、系统地阅读、理解教材,才能真正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千米的认识”教学时,书上给出的定义:通常测量路程或铁路公路、河流等较长的物体使用千米淫作单位。
我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发现补充的说明内容往往被大多数人忽视了,而这又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于是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安排: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通过读书你了解了什么?你是怎样感受千米的?并齐读教材中的内容,继续追问:这里表示什麽意思?指名同学读补充说明,即:千米的国际单位符号是km,千米又叫公里,并顺势介绍:千米时国际通用单位,符号是km,而公里是我国使用的单位,现在与国际接轨,我国基本上也使用了千米了,然后问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千米?书上提供的场景,你理解了吗?通过师生的互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千米,同时对公里与千米的关系有了清楚的认识,又避免了学生犯糊涂。
3 阅读教材,例题优化步骤
阅读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益处,在阅读例题时,不能只是让学生读读、看看、念念,要注重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小小图书馆”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例题中的统计表,使学生在积极观察,独立思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读懂此表,感受此表中丰富的数学信息,在学生充分阅读并汇报之后,引导学生竖看此表(多数学生只注意横看,提出求总数的问题),着重理解原来和借出的含义,提出求“还剩”的问题并激励学生自主尝试计算33-7。虽然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但算法还需优化,因此让学生阅读教材例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4 读活教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作为教学媒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然而,教材中有些例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以至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经验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标准》中对教材编写意图说明的同时,真正消化理解教材,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束缚与限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学习了求圆锥体积公式后,我带学生到操场的沙坑上,用细沙堆起几个圆锥形沙堆,问:“要算出每个沙堆的体积”,需要几个条件?(底面积和高)要求底面积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半径),那么大家讨论一下怎样量得这个圆锥形沙堆的底面半径和高呢?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议论开始了,最终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测量计算出了沙堆的体积。这比教师预先定条件,再让学生机械、单调地计算实在的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设与实际有关的问题,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阅读数学教材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倍加推崇,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使用教科书曾做过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的来源,而不仅作为教师教学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理解。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怎样才能吃透高中(数学,物理,化学)课本
同学,学习看书本很重要,我说的是教科书,如果你看到几乎能背下来,我想你什么题都不用做。我说的不是绝对,我只是想说看书很重要。
其次,有一个改错本,也很重要,错题总看,反复看,也许当时体会不大,但是过个一两个月也许就“恍然大悟”。学习的“反刍”相当重要。
首先你必须认识到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是有区别的,你会发现高中的课程比初中的容量大,难度深,因此更加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同时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对于我自己来说,我的数理化三科都还不错,特别是理化的得心应手啊!我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最基本的是要培养对理科的兴趣,从做题中找到乐趣,从上课中找到自信。上课的时候要聚精会神,课堂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课堂中的投入必须要参与到课堂中去,老师的问题你要抢着回答,无论对错,上课要像在和老师对话,要时常看着老师和老师要有眼神交流,这样很容易使你对所学科目充满兴趣,增加自信。你发现老是看似会做的题目做错了,简单的题目想的复杂了,不要以为这是小问题,一看答案都懂,认为自己本应会做,其实你就是不会做。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学会分析,推理,这老师上课都会把自己做题时的思路说出来,同样你在做题时也必须有思路,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应该怎样求,这些都是关键!培养这些思维的最佳途径就是做题,绝对不轻易看答案,自己多思考。有的题目是类似的,做过一个题目不会看完答案后再做一个类似的题目巩固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我来各个说一下:数学难的题目很多,必须注重基础,简单的题目必须做好,难的题目要从头到尾把题目读一遍,找出已知和未知以及从已知能够得到什么,得到的东西也许就是已知和未知的桥梁,越难的题目需要架的桥越多,看似求出来没用的东西说不定最后会成为解题的关键。再说物理,书上的公式很多必须知道每个物理量的确切意义,以及推倒出来的过程,以及每个公式的应用条件,比如机械能守恒前提是没有外力做功,这里的外力指什么,这都是要理解的。要是实在不会就能用什么公式直接套,考试时也会得几分的,或许瞎套套就能列出关系式了,注意这是毫无思路的情况下采用的。
还有就是化学,这是本人最喜欢的科目了,这门功课最重要的就是要会瞎“想”,用你学过的已知的理论去解释老师讲过的现象与物质的性质,同时要敢于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想法。其实化学中有好多的理论,有的理论只能解释很有限的东西,所以别怕你的想法错了。而且化学的题型是非常有限的,只要你做的题目足够多你会时常发现已经没有题目可做了都是你做过的题目。生物其实一点也不需要基础,你翻翻你高中的生物课本和你的初中生物有什么关系呢,反正我看不出来。生物就是上课时候听的时候要理解,它也是半理科性质的东西。
总之,这几门科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多背,现在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理科生不用背,其实理科要背的东西多着呢,但大多数不是早读完成的,是在上课和做题的时候完成的,因此理科要背的东西很散不像文科那么有系统,但是背非常必要只有达到变成自己的东西就算到老也无法忘记的程度才叫牛。小朋友继续努力吧,你现在还差得远呢。但是只要你努力会找到你初中时候的感觉的,未来不是梦啊!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