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2018-03-14 14:21:53)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我爱我家

9、我和我的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2.情感与态度

  通过了解家庭成员的构成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工作、爱好和习惯,萌发对家人的敬爱之情。

  3.行为与习惯

  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整洁的好习惯。

  4.过程与方法

  通过访问,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产生对家人的敬爱之情;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

  2.难点: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音频资料(如歌曲《可爱的家》《让爱住我家》)。

  学生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合影照片、家庭录像、反映家庭生活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播放歌曲《可爱的家》)

  教师引导学生给这首歌曲取名字。

  学生听歌曲并给歌曲取名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我们的家庭可爱、温馨、美丽。

  2.师:我们都有一个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同学中有的长得像妈妈,有的长得像爸爸,还有的长得既像妈妈又像爸爸,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二、共同交流,了解家庭

  1.聊一聊“我的家人”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在家里有很多我们的家人,你的家里还有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我的家人”。

  (出示教材第35页的两棵大树)师:你的家里还有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追问。

  追问1:你的家人里有姑妈(姨妈)吗?她是你爸爸(妈妈)的什么人?

  追问2:你的家里有伯伯吗?他是你爸爸的什么人?

  追问3:你们家乡把爸爸的哥哥叫做什么?

  追问4:为什么伯伯、大爷都是爸爸的哥哥呢?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回答问题。

  师小结:他们都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我们都有血缘关系,是一家人。伯伯、大爷都是对爸爸哥哥的称呼,只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同,叫法不同。

  2.读儿歌,认家人

  (课件播放儿歌)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妈妈的爸爸叫姥爷

  妈妈的妈妈叫姥姥

  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姐妹叫姨妈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儿歌。

  3.游戏:我来问你来答。

  教师拍手问: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学生回答:爷爷。

  学生问,老师答。

  学生之间互相问。

  师小结:一家人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是幸福的一家人。

三、寻找家人的“影子”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家庭成员之问的关系、称呼,那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有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家人的“影子”呢?

  请小朋友们在自己身上寻找家人的“影子”,并跟自己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分享。

  教师请善于表达的学生在班内分享自己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的身上会有家人的“影子”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我们身上有家人的“影子”主要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四、让爱住我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击鼓传花话家人”的游戏。

  游戏规则:听鼓声传花,鼓声停,花传到谁的手里,谁就来介绍自己的家人。

  活动提示:学生可以边展示图片边介绍自己的家人。

  师小结:听完你们的介绍,老师发现每一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

  师:在这么温馨的家庭里,肯定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请把你家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吧!

  学生在小组里讲述自己家的故事,从组中推选出一名讲得最有趣的同学作为代表发言。

  各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结合照片、图片、录像,讲述自己家里有趣的事情。

  师小结:我们的家多么可爱啊!我们的家充满了快乐,我们要爱我们的家。(播放课件:歌曲《让爱住我家》)

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家,在这个家里,住着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个家充满了欢乐、充满了爱,我们要爱我们的家!

板书设计:

           我和我的家

  伯伯 爸爸 叔叔 舅舅 妈妈 姨妈

  爷爷 奶奶 外公 外婆

  

 

 

 

 

 

 

 

 

 

10、家人的爱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父母长辈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  

2、了解家人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  

3、懂得感恩,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家人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活动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录像、感恩孝心卡等。  

学生:照片、亲情故事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名字导入新课,初步体会家人的爱  

师:亲爱的同学们,虽然和你们在同一所学校生活、学习,但是在同一间教室学习还是头一次,对吗?(对)让我们彼此认识认识,好吗?那么我先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我姓赵,那么大家可以叫我——赵老师。好,谁想当三(4)班的小主人,勇敢热情地向赵老师介绍自己?  

1、 生举手说。能把你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吗?  

2、 生板书自己的名字。  

你的名字是谁给你起的?有什么含义吗?(询问两三个学生)  

3、 从名字中你感受到什么?  

师总结:是啊,我们的名字里饱含着家人对我们深深的期许和爱,他们希望我们漂亮聪慧、希望我们健康勇敢,希望我们有丰富的学识,还希望我们拥有美好的品德。他们是多么盼望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孩子呀!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感受家人给我们的爱。  

二、回忆成长经历 ,进一步感受“爱”  

1、我听说今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成长中的照片还有一些家人送给自己的礼物,谁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讲讲背后的故事?  

2、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出示生活照,说说家人给你的爱。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讲述的不同事情,引导学生在快乐时光中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爱:如在一起出去游玩时,感受到家人的照顾与爱护;如在全家为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感受到全家的希望与爱……)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爱”  

1、观察图片  

过渡:是啊,一张小小的照片、一份贴心的礼物都渗透着家人浓浓的爱,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4页,仔细看看这四幅图,说说家人从哪些方面关心这些小朋友?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先说说小女孩的妈妈怎么关心她的?  

1:我看到了妈妈的爱,因为下雨天天很凉妈妈还冒着雨给我带来衣服。  师:这是从哪个方面关心她呀?(板书:关心健康)  接下来说说这幅图,注意看图上父子俩在说什么?  

2:在我畏难的时候,是爸爸的鼓励让我坚持下去。  

师:正是有了爸爸的鼓励,才培养了你坚强的意志。(板书:锻炼意志)  

3:跟妈妈出去总能学到新知识。  

4:爷爷的故事使我知道了很多古代的事情。  

师:在看花的过程中,我们从妈妈那里学到许多,而爷爷也总是给我们讲许多有趣的故事,使我们获得了很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板书:教给知识)  小结:是啊,家人不仅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还教会我们做人,获得知识,他们真是操碎了心。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段令人动容的沙画表演吧,在表演中体会父母、家人对我们深沉的爱。  当我们呱呱坠地,父母就在我们身上倾注了他们全部的心血。第一次学走路,父亲温暖的大手,母亲关切的眼神,让我们终于在摇摇欲坠中渐渐站稳。我们坐在书桌前写作业时,父母早已准备好丰盛的饭菜。  

师: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感受到了家人深厚的爱。家人的爱像大海一样深,像草原一样宽广。那么我们应该为家人做些什么呢?让我们在歌声中写写你想对家人说的话或者是想为父母做的事吧。(播放《让爱住我家》结束课)

 

 

 

 

 

 

 

 

 

 

 

 

 

 

 

 

 

 

 

 

11、让我自己来整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在经历整理的过程中,学会自己整理生活用品的多种方法。

行为与习惯:学生有表现自己整理物品的愿望,并能经常性的整理自己的物品,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整理物品的好处,认识整理物品的重要性,体会整理物品后的愉快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与日常用品。  

活动难点:坚持整理,养成习惯。  

教学准备:  书包、课程表、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整理”。  

【设计意图】:开展比赛,激发兴趣;分析结果,导入课题。初步认识自己整理的好处。  

(一)教师活动  

1. 组织教学。  

2. 以竞赛形式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参与活动。  

3. 记录学生完成1-5项任务的时间,计个人。计小组。  

(二) 学生活动  

1. 按要求做,参加竞赛。  

1)、从书包中取出《品德与生活》教材放在桌面中央。  

2)、从书包中取出文具盒放在桌面右上角。  

3)、从文具盒中取出铅笔。 

4)、打开课本42页,把铅笔夹在42-43页码中。 

5)、安静端坐。  

2.比赛后最快、最慢的学生谈谈体会。  

(三)活动点评  

1.注意学生活动细节:取出铅笔时是否将文具盒关好放回原处?  

2.课堂小调查:你的书包是谁整理的?有谁是自己整理书包的?  

二、读图明理,尝试“整理”。  

【设计意图】:以图中人物的形象启发学生,从帮着做到学着做,在尝试中提高能力。  

(一) 教师活动  

1、42页图1-2的故事,激发学生整理书包的愿望。  

2、组织整理书包比赛:有意识的按照今天的课表选择待整理课本文具,让学生进行整理,多出物品暂不放入书包。观察记录。  

3、归纳:分类整理的方法。  

(二) 学生活动  

1、指名学生完成书包整理过程,注意观察先后顺序。  

2、学着做:怎样整理书包?  

3、复赛:课的开始的比赛活动。再次体验:整理带来方便。  

(三) 活动点评  

1、注意听清活动要求。  

2、整理书包时可以自己安排先后顺序,体现归类、整齐、方便。  

三、指导践行:学会“整理”。  

【设计意图】:练习运用整理方法,完成简单整理工作,并进行思维训练。  

(一) 教师活动  

1、课件:课堂整理小练习。  

2、指导完成44-45课文练习。  

3、教学儿歌:《我有一双灵巧的手》。  

4、指导学生新编儿歌《我有一双灵巧的手》。  

(二) 学生活动  

1、完成课堂练习:

①将物品“奶糖、袜子、水彩笔、饼干、手套、牛奶、文具盒、尺子、太阳帽”分类放入三个整理箱内。

②帮明明按照一日课表(语文、数学、音乐、品德与生活)整理书包。

③听题作判断(44-45页图中内容)。  

2、填涂颜色:44-45页图,做到了在“○”涂上喜欢的颜色。没有做到的,努力做到。  

3、学儿歌:《我有一双灵巧的手》。  

4、编儿歌:《我有一双灵巧的手》。整理离不开双手,以“会……会……”的句式自编儿歌,并配以动作表演。  

(三) 活动点评  

1、编儿歌注意以学生观察过和体验过的生活小事入手。  

2、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自理,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四、总结拓展:

目的“整理”。

 

 

 

 

 

 

 


12、干点家务活

教学目标:

1爱护家庭环境卫生学着做家务

2用自己做家务的行动表示对家人的爱,感受做家务的乐趣,体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美好。

  3.通过分享、交流和时间体验,掌握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

教学重难点:

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劳动。  

教学过程:

 一、家务劳动情况小调查

  1、课前调查:在班内开展“我的小本领——家务劳动小调查”。请有条件的家长利用周末时间为孩子进行录像,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2、出示“苹果树”,请学生说说苹果树中的哪几种家务是自己常做的,通常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的发言,播放相应做家务的视频,观察其过程及步骤,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提供资源。

  3、小组合作、交流分享。教师提问:平时喜欢做哪些家务?使学生有机会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所做过的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及感受。

二、我是家务小能手

  1、请有条件的学生拍摄自家的照片。通过观察照片,谈话引入:这么整洁、美丽的家是谁的功劳呢?让学生认识到家务劳动创造美。

  2、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熟悉的、掌握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搽桌子等。教师引导台上台下的互动、欣赏点评,并相机指导,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家务劳动的方法与技巧。

  3、出示教材中的三幅情境图,引发学生读图感悟:做家务要讲究方法,学会做家务会带来快乐,要主动为家人分担家务。

  4、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家务日),提问:视频里的小朋友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烦恼?你在做家务的时候有过这样的烦恼吗?帮助学生思考:做家务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该如何去克服呢?

三、我们一起合作

  1、师:(家务日)中小明做家务给妈妈添了许多麻烦,这是因为小明不知道怎么做。有时候,我们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学一招。

  2、教师拿出师范用的衣服和裤子,说明,折叠衣服也是大家可以学习的家务劳动中的一项。请在家叠过衣服的同学上台示范,教师从旁进行指导。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叠衣服的实践活动,教师相机巡视、指导和总结。

四、总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