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柴觋/编
之所以把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整理成这样,有两个考虑:1.内容太多,不常看则容易忘,整理时看一遍,偶尔得闲还可以多看几次,所以是自用;2.既然整理了,放到微博上让同好取用也未尝不可,所以也可以他用。
之所以说是不完全,两个原因:1.没有把自己的感受整理进来;2.没有把那篇了不得的《序》整理进来。
对没读过《宋诗选注》的看官来说,我还是偏向于读一读。虽然我跟胡适看法一致,认为书中有一些诗歌的选择有待商议,但整体上来讲,诗还是选得很不错,而在注释上更是引据丰富,颇有「钱氏艺术」的特点——这一点比《七缀集》、《谈艺录》和《管锥编》都来得容易,甚至还偶尔会见到寅翁式的「诗史互证」。
在诗歌的选取上,我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大概有很多浅薄的地方,这不是锺书的意思。再由于锺书的引据量太大,我在整理时有所省略,也有在如下内容中标注。
书很厚,读诗也快不起来,所以预计前后如此长度的读书笔记还会有五六篇。版本是三联2002年5月第1版,2012年10月第12次印刷。
——————————————————
柳枝词(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
这首诗很像唐朝韦庄的《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是江南。」但是第三四句那种写法,比韦庄的后半首新鲜深细得多了,后来许多作家都仿效它。(如:周邦彦《尉迟杯》直接改写为词,石孝友《玉楼春》把船变为马:「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驼得动」,王实甫《西厢记》把船变成车:「试看那司天台打算半年愁,端的是太平车儿约有十馀载」等——编者略引。)
(《宋诗选注》第4~5页,注4)
【郑文宝(九五二——一〇一二)】
风格轻盈柔软,还承袭残唐五代的传统。
(《宋诗选注》第3页)
——————————————————
书河上亭壁(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寇准(九六一——一〇二三)】
他的七言绝诗比较不依傍前人,最有韵味。
(《宋诗选注》第14页)
——————————————————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
从林逋这首诗后,这两个比喻(编者按:指「阴沉画轴林间寺」和「零落棋枰葑上田」两个——编者)——尤其是后面一个——就常在诗里出现。(如滕岑《游西湖》:「何人为展古画幅,尘暗缣绡浓淡间」,呈孟阳《闻等慈师在拂水有寄》:「古寺正如昏壁画」,黄庭坚《题安福李令朝华亭》:「田似围棋据一枰」等——编者略引。)
(《宋诗选注》第17~18页)
【林逋(九六七——一〇二八)】
那时候有一群山林诗人,有的出家做和尚——例如所谓「九僧」,有的隐居做处士——例如林逋、魏野、曹汝弼等。他们的风格多少相像,都流露出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影响。林逋算得这里面突出的作者,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
(《宋诗选注》第16页)
——————————————————
田家(梅尧臣)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注】
这首诗借用两个古人的名句:汉代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彼南山,污秽不治;种一倾豆,落而为萁!」和三国时曹植《七步诗》的「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杨恽是讽刺朝廷混乱,曹植是比喻兄弟残杀,梅尧臣把他们的话合在一起来写农民的贫困,仿佛移花接木似的,产生了一个新的形象。意思说:农民虽然还有豆萁可烧,却没有豆子可煮,锅里空空的,连「煮豆燃萁」都不可能了。(编者按:如此用典,可参照书中第68页,「王安石」名目下所引「用事不直」和「备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
(《宋诗选注》第24页)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梅尧臣(一〇〇二——一〇六〇)】
梅尧臣反对这种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诗体(编者按:指西昆体),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引起极大的影响。他对人民疾苦体会很深,用的字句也颇朴素,看来古诗从韩愈、孟郊、还有卢仝哪里学了些手法,无言律诗受了王维、孟浩然的启发。不过他「平」得常常没劲,「淡」得往往没有味......这类(编者按:指梅尧臣为了平淡,而选取的一些不像诗的词句和意象)不自觉的滑稽正是梅尧臣改革诗体所付的一部分代价。
(《宋诗选注》第22页)
——————————————————
别滁(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管弦作离声。
【注】
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正从这首诗来。欧阳修这两句可以说是唐人张谓《送卢举使河源》里「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管为君愁」;武元衡《酬裴起居》:「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弦管尽离声」;白居易《及第后归觐》:「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等等的翻案。
(《宋诗选注》第45页)
【欧阳修(一〇〇七——一〇七二)】
梅尧臣和苏舜钦对他起了启蒙作用,可是他对语言的把握,对字句和音节的感性,都在他们之上。他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要想一方面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的畅所欲言而不至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是个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潇洒的风格。
(《宋诗选注》第39页)
——————————————————
乡思(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注】
(编者按:三四句)意思说:故乡为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为暮云所遮掩,一重又一重的障碍,天涯地角要算远了,可是还望得见,还比家来得近。同时人石延年《高楼》诗:「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范仲淹《苏幕遮》词:「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千秋岁·春恨》:「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词意相类。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物更远,就像这些例句;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例如吴融《淛东筵上》:「坐来虽近远于天」或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龙》:「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宋诗选注》第53页)
【李觏(一〇〇九——一〇五九)】
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
(《宋诗选注》第50页)
——————————————————
碧湘门(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陶弼《公安县》诗也说:「远水欲沉城」。
(《宋诗选注》第56页)
【陶弼(一〇一五——一〇七八)】
从其他的诗以及宋人笔记、诗话里引的短句看来,他擅长写悲壮的情绪,阔大的景象。
(《宋诗选注》第55页)
——————————————————
早晴至报恩山寺(文同)
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新晴山月(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
【文同(一〇一八——一〇七九)】
......诗歌也还是苏舜钦、梅尧臣时期那种质朴而带生硬的风格,没有王安石、苏轼以后讲究词藻和铺排典故的习气。
文同是大画家,他在诗里描摹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为中国的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文同这种手法,跟当时画家向杜甫、王维等人的诗句里去找回话题材和布局的试探,都表示诗和画这两门艺术在北宋前期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了。(编者按:可另行参照钱锺书《七缀集》中《中国诗与中国画》。)
(《宋诗选注》第57页)
——————————————————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茆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这两句(编者按:指《书湖阴先生壁》中三四句)是王安石的修辞技巧的有名例子。「护田」和「排闼」都从《汉书》里来,所谓「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曾季狸《艇斋诗话》);整个句法从五代时沈彬的诗里来(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所谓「脱胎换骨」。可是不知道这些字眼和句法「来历」,并不妨碍我们了解这两句的意义和欣赏描写的生动;我们只认为「护田」「排闼」是两个比喻,并不赖笺注的外来援助,也能领会,符合中国古代修辞学对于「用事」的最高的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颜氏家训》第九篇《文章》记邢邵评沈约语)
(《宋诗选注》第76页)
夜直(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王安石(一〇二一——一〇八六)】
......但是这些人也不能不推重他在文学上的造就,尤其是他的诗,例如先后注释他诗集的两个人就是很不赞成他的人。他比欧阳修渊博,更讲究修词的技巧,因此尽管他自己的作品大部分内容充实,把锋芒犀利的语言时常斩截干脆得不留馀地、没有回味的表达了新颖的意思,而后来宋诗的形式主义却也是他培养了根芽。他的诗往往是搬弄词汇和典故的游戏、测验学问的考题;借典故来讲当前的情事,把不经见而有出处的或者看来新鲜而其实古旧的词藻来代替常用的语言... ...有时他还用些通俗的话作为点缀,恰像大观园里要来一个泥墙土井、有「田舍家风」的稻香村....
王安石的诗无论在声誉上、在内容上、或在词句的来源上都比西昆体广大得多......(编者按:由于他的博学)所以他写道各种事物,只要他想「以故事记实事」——萧子显所谓「借古语申今情」,他都办得到。
(编者按:此部分省略较多。锺书在此部分花了大量篇幅论述诗词中的用典问题,就用典的缘由和方法进行了说明及评判,此处全部从略。)
(《宋诗选注》第65~69页)
——————————————————
滞客(郑獬)
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青泥浑。
舟人击鼓挽舟去,牛头刺地挽不行。
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
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
截断雨脚不见地,半夜霹雳空杀人!
须臾云破见星斗,老农叹息如衔冤。
高田已下槁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
这首诗锺书没有写什么评价。我非常喜欢。因为整体来看,全诗都在写诗人因为天旱水浅被困的事情,却用「老农叹息如衔冤」和「高田已下槁田瘐」两句点睛般表明了诗人对天旱带来的农夫的悲伤的同情。诗中如「河流一尺青泥浑」、「牛头刺地挽不行」、「疑与绿树同生根」等句,都在描写「滞客」的困难处境的同时,深刻地从侧面反映出了天旱的严重程度。待到全诗后半部分提到「老农叹息」,读者便恍然大悟,如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农夫的痛苦。
全诗以第一视角,描写诗人作为滞客主观感受,而及于农夫。这样的手法,在我看来,在古诗中很少;选择滞客这一描写对象来反衬农夫,也十分新颖。
【郑獬(一〇二二——一〇七二)】
他做官以直率著名,敢替人民叫苦......诗虽然受了些韩愈的影响,而风格爽辣明白,不做作,不妆饰。
(《宋诗选注》第79页)
——————————————————
柳枝词(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
这首诗很像唐朝韦庄的《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是江南。」但是第三四句那种写法,比韦庄的后半首新鲜深细得多了,后来许多作家都仿效它。(如:周邦彦《尉迟杯》直接改写为词,石孝友《玉楼春》把船变为马:「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驼得动」,王实甫《西厢记》把船变成车:「试看那司天台打算半年愁,端的是太平车儿约有十馀载」等——编者略引。)
(《宋诗选注》第4~5页,注4)
【郑文宝(九五二——一〇一二)】
风格轻盈柔软,还承袭残唐五代的传统。
(《宋诗选注》第3页)
——————————————————
书河上亭壁(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寇准(九六一——一〇二三)】
他的七言绝诗比较不依傍前人,最有韵味。
(《宋诗选注》第14页)
——————————————————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
从林逋这首诗后,这两个比喻(编者按:指「阴沉画轴林间寺」和「零落棋枰葑上田」两个——编者)——尤其是后面一个——就常在诗里出现。(如滕岑《游西湖》:「何人为展古画幅,尘暗缣绡浓淡间」,呈孟阳《闻等慈师在拂水有寄》:「古寺正如昏壁画」,黄庭坚《题安福李令朝华亭》:「田似围棋据一枰」等——编者略引。)
(《宋诗选注》第17~18页)
【林逋(九六七——一〇二八)】
那时候有一群山林诗人,有的出家做和尚——例如所谓「九僧」,有的隐居做处士——例如林逋、魏野、曹汝弼等。他们的风格多少相像,都流露出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影响。林逋算得这里面突出的作者,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
(《宋诗选注》第16页)
——————————————————
田家(梅尧臣)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
【注】
这首诗借用两个古人的名句:汉代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彼南山,污秽不治;种一倾豆,落而为萁!」和三国时曹植《七步诗》的「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杨恽是讽刺朝廷混乱,曹植是比喻兄弟残杀,梅尧臣把他们的话合在一起来写农民的贫困,仿佛移花接木似的,产生了一个新的形象。意思说:农民虽然还有豆萁可烧,却没有豆子可煮,锅里空空的,连「煮豆燃萁」都不可能了。(编者按:如此用典,可参照书中第68页,「王安石」名目下所引「用事不直」和「备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
(《宋诗选注》第24页)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梅尧臣(一〇〇二——一〇六〇)】
梅尧臣反对这种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诗体(编者按:指西昆体),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引起极大的影响。他对人民疾苦体会很深,用的字句也颇朴素,看来古诗从韩愈、孟郊、还有卢仝哪里学了些手法,无言律诗受了王维、孟浩然的启发。不过他「平」得常常没劲,「淡」得往往没有味...
(《宋诗选注》第22页)
——————————————————
别滁(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管弦作离声。
【注】
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正从这首诗来。欧阳修这两句可以说是唐人张谓《送卢举使河源》里「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管为君愁」;武元衡《酬裴起居》:「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弦管尽离声」;白居易《及第后归觐》:「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等等的翻案。
(《宋诗选注》第45页)
【欧阳修(一〇〇七——一〇七二)】
梅尧臣和苏舜钦对他起了启蒙作用,可是他对语言的把握,对字句和音节的感性,都在他们之上。他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要想一方面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的畅所欲言而不至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是个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潇洒的风格。
(《宋诗选注》第39页)
——————————————————
乡思(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注】
(编者按:三四句)意思说:故乡为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为暮云所遮掩,一重又一重的障碍,天涯地角要算远了,可是还望得见,还比家来得近。同时人石延年《高楼》诗:「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范仲淹《苏幕遮》词:「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千秋岁·春恨》:「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词意相类。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物更远,就像这些例句;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例如吴融《淛东筵上》:「坐来虽近远于天」或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龙》:「隔花阴,人远天涯近。」
(《宋诗选注》第53页)
【李觏(一〇〇九——一〇五九)】
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
(《宋诗选注》第50页)
——————————————————
碧湘门(陶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陶弼《公安县》诗也说:「远水欲沉城」。
(《宋诗选注》第56页)
【陶弼(一〇一五——一〇七八)】
从其他的诗以及宋人笔记、诗话里引的短句看来,他擅长写悲壮的情绪,阔大的景象。
(《宋诗选注》第55页)
——————————————————
早晴至报恩山寺(文同)
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新晴山月(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余苦吟?满林啼络纬。
【文同(一〇一八——一〇七九)】
...
文同是大画家,他在诗里描摹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为中国的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
(《宋诗选注》第57页)
——————————————————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茆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这两句(编者按:指《书湖阴先生壁》中三四句)是王安石的修辞技巧的有名例子。「护田」和「排闼」都从《汉书》里来,所谓「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曾季狸《艇斋诗话》);整个句法从五代时沈彬的诗里来(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所谓「脱胎换骨」。可是不知道这些字眼和句法「来历」,并不妨碍我们了解这两句的意义和欣赏描写的生动;我们只认为「护田」「排闼」是两个比喻,并不赖笺注的外来援助,也能领会,符合中国古代修辞学对于「用事」的最高的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颜氏家训》第九篇《文章》记邢邵评沈约语)
(《宋诗选注》第76页)
夜直(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王安石(一〇二一——一〇八六)】
...
王安石的诗无论在声誉上、在内容上、或在词句的来源上都比西昆体广大得多...
(编者按:此部分省略较多。锺书在此部分花了大量篇幅论述诗词中的用典问题,就用典的缘由和方法进行了说明及评判,此处全部从略。)
(《宋诗选注》第65~69页)
——————————————————
滞客(郑獬)
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青泥浑。
舟人击鼓挽舟去,牛头刺地挽不行。
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
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
截断雨脚不见地,半夜霹雳空杀人!
须臾云破见星斗,老农叹息如衔冤。
高田已下槁田瘐,我为滞客何足言!
【郑獬(一〇二二——一〇七二)】
他做官以直率著名,敢替人民叫苦...
(《宋诗选注》第79页)
前一篇:论随波逐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