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2017-10-31 16:45: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2017--2018第一学期 |
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首案编写:翟宁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三、养成教育训练点
养成学生通过多读来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四、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古诗。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2.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3.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4.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义。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老师范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后评价,再练读。(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查找并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陆游写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鉴”“徘徊”这几个字的。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板书设计1: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板书设计2:
《观书有感》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教学反思
这两首诗都是讲如何学习的。诗句意思浅显较易理解,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然后交流自己读懂的和读不懂的,一边交流一边读。遇到理解错误的或不懂的地方我再进行讲解。这样一节课一首诗既理解了,也背诵默写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
23
首案编写:翟宁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三、养成教育训练点: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四、教学方法:讲故事、小组交流、大组讨论、自读感悟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是“有学问”,你觉得有道理吗?
2.揭示课题:23
3.课前质疑归纳: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重点指导
笔画易错写“瞬”形近字易混“辅”
容易读错字音“沈钥
2.学生写字展示评议。
3.听写本课含有生字的词语,鼓励学生自纠后面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继续完成习字册。
2.回家作业:自由读课文后完成同步探究1、2、3、4题。
3.朗读课文若干遍。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小哥白尼是怎样问的、怎样学的?边读边做批注。
学生交流。
(2)
师问:如果你是小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呢?
认识省略号的作用。
(3)
(4)
从哥白尼的故事中,我们领悟到了什么?引读第一自然段的相关内容。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指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沈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抓住“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想象一下他还会思考?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齐读“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简要地写下来。
板书设计:
23
勤学
学与问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反思:
本课重在让学生明白学与问的关系,所以在讲授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打动自己的句子,反复读,再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感受。有了切身体会,再抓住文中的事例感受作者的观点,并以此要求自己,改正以往的不良习惯,养成勤问的好习惯。
24、大自然的文字
首案编写:翟宁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完成语文书上的描红。
强调:花岗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想想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尝试文后的思考题说一说。
4.质疑问难,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学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补充:把表现这一方法的句子一一找出来。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
(2)教师示范。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说明文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等表达方式,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复杂为简单,变深奥为浅显,降低说明难度;可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我们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3.为强化人们的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环保标语。例:空气清新,延年益寿。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把深奥的知识说得浅显易懂,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品味语言上。说明方法也放在了一边,一大失误。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首案编写:翟宁
教学目标
1.懂得读报的好处,学会读报的方法。
2.养成每天读报,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说出课文所讲的主要意思,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个人自学、小组探究等。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从小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指导
1.自读课文,了解部分词语
魔力:比喻使人着迷的吸引力。
息息相通:呼吸相通。比喻彼此意气相投,亲密无间。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充溢:充满;流露。
佳肴:精美的菜肴。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2.指名逐段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讨论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三段(6——7自然段):读报的收益。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写了什么?
(2)出示: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了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理解“九霄云外”,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像这样的人和事,你们身边有吗?
(3)引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看报看到上瘾的程度”
(4)学习第三自然段,思考:报纸上有什么东西令人着迷呢?
2.学习第二段
画出写读报方法的句子。
找出读报纸要注意的事情。
3.学习第三段
讨论:经常读报有哪些好处?
1.理解重点句子:
1)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2)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1)大家交流读报的好处以及收益。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a.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b.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实践活动
开展“报纸剪贴”读报评报活动。
板书设计:
读报的重要
如何读报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